女钳工[六零]: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女钳工[六零]》 110-120(第14/16页)

走神片刻后再看黑板的茫然感。

    林巧枝让他看了一会儿数据,等了一会儿,见他没有反应,于是伸手指出曲线其中一小段:“你看这一段,黏度骤升到>180 cSt时,急冷油温度波动是65-110℃,仔细看一看,和阿伦尼乌斯方程不仅不吻合,反而还有些自相矛盾。”

    “我看看啊……”卢当山再仔细去看,恨不得去翻自己的笔记或者当初的教材了,努力调取记忆,果真是感觉到有点不对劲,算出来的单点数据偏差不算什么,但整体波动趋势就真的藏着问题了。

    虽然数据就摆在这里,但是正因为设备太多,流程复杂,再加上中国这边细致入微的高操作标准,所以数据量也是庞大的,即使注意到,不深入去看也很难看出来,因为会被表面温黏规律蒙蔽。

    “这……这好像还真的有点不对……”卢当山其实也没能完全想清楚问题根源在哪里,也不是计算出结论了,但是林巧枝指出的这个异常和漏洞,确实是说服他了。

    主要是实打实的数据,就摆在眼前。

    “确实是我疏漏了。”卢当山摇摇头。

    林巧枝客观道:“这个隐蔽性太强了,没有注意到也很正常,急冷油本身就分子量大且结构复杂,容易受温度影响。”

    她其实也是有的放矢,就好像有些工件一到手上,就感觉不对了,也说不出哪里不对,就开始拿着各种量具挑尺寸,一个个数据去量,用鸡蛋里挑骨头的方法肯定能把不对挑出来,而且,数学也是她的强项来着。

    高辰在旁边听得是有点急了:“这样的话,是不是就代表可以否定是我们操作误差的结论了?”

    “这倒是没错。”

    高辰松了一口气,一阵欣喜。

    卢当山却是开口:“但这也代表,目前的寻找方向可能又错了,我们还是没有寻找到问题根源。”他语气有点复杂,喜也不是忧也不是。

    根子上,肯定是要以查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原则性目标的。

    为什么领导明知道这条路如果走通了,有可能要承担一些责任,还是批准他们走这条路,一方面是因为确实有道理,可能真是这里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没办法,只能盼着那三方真下点力气,即使出一点钱,也要把问题根子解决了,绝对不能拖成一个烂摊子。

    否则即使最后争到了赔偿,肯定费时费力不说,于国家发展也是没有益处的。

    高辰喜悦也是一僵:“那……先上报吧。”

    到底是等一等,看看另外三方是不是知道问题在哪里,只是不想担责任,所以等着把锅扣实,再把真的维修方案藏在伪装的部分里给他们。

    还是他们三方也确实不知道问题,真的就是找到这个可能性,抱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想法,先测一测数据再说?

    后面这个情况,其实是正常的。

    因为排查检修,实际上就是所有人都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每一次的尝试,其实说白了就是我怀疑你,先打三竿试一试。

    打到枣就是成功了,没有打到就继续再打下一杆。

    否则的话,就会像是塔机那样,直接换模块了。

    那另外三方到底是前者还是后者呢?或者是某一方是前者,另外两方是后者?

    谁也说不清,谁也不知道。

    你问,人家也不可能告诉你实话,倒显得自己像是个傻子。

    想到这里面可能藏着的弯弯绕绕和陷阱,这也要考虑,那也要顾及,林巧枝就觉得头疼:“行,先上报吧。”

    到底要怎么处理,还是报上去让领导们头疼去吧。技术干技术的活,人精干人精的活,分工要明确!

    “那要不要再算两份,佐证一下?”高辰连忙道,还从旁边的资料里拿出之前有关温度、黏度的数据记录资料。

    “也对,多方位验证一下。”卢当山接过来,很精准地把具体的数据挑出来,尤其是事故发生前72小时的车间操作日志簿。

    林巧枝也是没有异议的,她本身复核的习惯和标准就很高。

    这份数据就更庞大了,卢当山看着都有点晕,只能说他的天赋点,真的八成都点到化工上了,但还是积极帮忙,努力参与进来,也是试图理解得更多一些。

    林巧枝作为主力,带着把这一批数据处理完了。

    看着高辰带着这些资料,满脸郑重的急匆匆离开,也不知道带去的消息,会不会让人精领导们太阳穴一突一突的跳。

    林巧枝再回头看这庞大复杂的机械,都觉得顺眼起来。

    多简单,多纯粹!

    第120章  走到美日法三方前面了?

    林巧枝看着裂解炉。

    觉得总得干点什么。

    难不成傻等着?她最怕的就是人精开会, 弯弯绕绕、绕绕弯弯,堪称九曲十八弯,一件事来来回回讨论, 真的是参与一次烦恼一次,慢慢地, 她就学会了强行接管会议节奏。

    接管不过来的, 说明她重要性不大,那她一般选择不参加。

    就是知道,所以晓得肯定一时半会儿等不到结果。

    林巧枝把目光投向卢当山。

    人都来了,这么大一只肥羊式资源,不抓来干点什么, 不薅两下,实在是浪费了。

    那怎么利用呢?

    接下来,她又要从哪个口子开始突破呢?

    她只是找出了美方逻辑的破绽,先把扣过来的锅给捅破了, 但具体故障原因,也没有什么头绪。

    卢当山被看得毛毛的, 于是主动开口:“林工?”又想到她这么敏锐, 于是,“要不咱们交流一下细致点的信息?”

    林巧枝目光落在他带来的那堆资料里,也是点头:“我记得高主任提过,说是有一个什么应力分布模型?”

    “确实是有。”

    两人就这么深入细节的交流起来。

    卢当山就有点明白林巧枝为什么能解决这么多问题了,真的就是一点就通,一说就明白,就好像这设备是她造的一样?嗯??

    林巧枝感觉卢当山也讲得很清楚。

    好像本质上他们是一种人, 技术上条理清晰,逻辑分明, 只有真的下过功夫的人,才能讲得如此简明扼要,深入浅出。

    “卢工你基础很扎实啊,在一线干过?”林巧枝把一份已经排除问题的排查记录拿到旁边。

    “也不算吧。”卢当山叹了口气,解释,“我们东渡去学习的这批人,都有这个水平,那时候每天都要练习的项目就是百次练兵、百次事故模拟演习处理。当时有一个要求就是,不看操作手册,能够在第一时间辨认出所有的管线和装置的名字、作用、走向。”*

    这样的基本功,肯定是好事。

    但是如果是特意出国去培训,又显得好像没有那么划得来了。

    每天都是练习这些,其实接触不到核心的技术。

    林巧枝也觉得有点遗憾:“有没有办法自学一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