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户女养家记: 40-6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小户女养家记》 40-60(第22/25页)

程一日来回也是足够的。

    这便于他们到海边,无论是自己收集生蚝,还是跟渔民收购生蚝,都可行,有利于他们制作蚝油等酱料。

    既然是合作,自然是要签合作协议的。

    不是陈念莞对柳大舅一家子不信任,亲兄弟况且要明算账呢,一开始把事情说开来会更好,重中之重自然是酱汁的配比了。

    陈念莞跟柳大舅一家子说明厉害关系,他们都点头应允不会泄密,又马上叫张二郎跟柳青拟定了合作协议,注明合作的各项要求跟条件,着重签订保密协议,而后重申泄密带来的严厉惩罚,务必让每个人都说懂了,才让参与合作的每个人在协议上签名,会写字的写字,不会写字的按指印,一式三份:一份陈念莞保留,一份柳大舅保留,还有一份由张二郎保留。

    嗯,张二郎算外人,给做个见证人。

    对于柳大舅家将来生产的酱肉干,盈利方式是三七分账。

    毕竟陈念莞是技术入股,只负责教授酱汁配方跟晒制方法,以及销售,而其余的买肉跟人工以及不可抗力等等成本,全部由柳大舅方承担。

    事情了结后,柳家人的精神面貌可见的又上了一个台阶,乐滋滋的。

    尤其是明知道跟着陈念莞干能赚银子却没赚到的那几位,年节期间的大事,就这件是最要紧的,乐呵得直搓手,就想马上大干一场。

    陈念莞也乐呵呵的,跟着柳大舅一家子嘿嘿直笑。

    很好很好,抚宁县陈家酱肉干供应商,Get!

    以后不用自己累成狗一般天天忙活了,屋前屋后也不需要日日都要晒制酱肉干,只要按期接收柳大舅家的产品就可以了。

    真想马上开铺子啊!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还在年节呢,那么多客人来来往往,还是得先把年过好!

    陈念莞跟柳氏便在柳家村被捧着当贵客过了三天优哉游哉的日子,初五那日才离开的。

    原本柳大舅一家还想挽留的,无奈陈念莞想早点回抚宁县找牙行问问商铺的事,还有,初六青云书院就要开学了,张二郎得回去进学,准备参加县试。

    所以柳大舅一家只得作罢,又拿了许多农特产送给柳氏,柳迟等人跟表妹/表姐道别的时候,陈念莞还特意嘱咐:“给我找找会养鸭子的能手。”

    柳迟等人自是点头答应。

    原本柳大舅想说服陈?????念莞干脆在柳家村找人给她们伺养鸭子的,陈念莞婉言拒绝了。

    一来,柳家村离县城还是有点远,她在那滩涂地养鸭子比较好,半个时辰就能送货。

    二来,投资降低风险的第一原则就是不要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既然已经答应了跟柳大舅合作酱肉干的生意,再在柳家村养鸭子就不太好了。

    所以改而让他们帮忙找养鸭能手。

    既然养鸭已经提上了日程,那么接下来陈念莞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在这个时代利用有限的条件作出如现代般那样好吃的烧鸭。

    回程时柳大舅就抓了两只鸭子给她,回抚宁县的第二日,陈念莞就开始琢磨了。

    当初买下房子,让王德垒的烤炉,就是她特意用来试验各种烧味的。

    不过用烤炉做的烧鸭还是没有焖窑做的好吃,味道一直不对,看来要想成功,还是得找到商铺砌了焖窑来做才行。

    就在陈念莞出门去找牙行租商铺的时候,陈念蹇带着年节礼上门来拜年了。

    作者有话说:

    今日起恢复日更哦,请小天使们多多捧场,多多收藏呀~~

    第59章

    跟陈念蹇一起来的,是许久不见的陈小姑。

    陈家除三个儿子外,还有两个女儿。

    陈大姑远嫁到了外地,许多年前死于难产,那夫婿跟陈家就再没有来往,陈小姑则嫁给了一个姓沈的货郎,后来搬到了隔壁榆林县讨生活,陈鸣在生的时候,偶尔年节也会走动。

    陈小姑是陈鸣一辈最小的,年幼时陈鸣也疼这个妹妹,陈小姑做闺女时跟陈鸣感情也算好的,连带着跟柳氏这位三嫂嫂也走得近,无奈沈姑丈把家安在隔壁县,所以陈小姑出嫁后,关系就慢慢淡了下来,便是偶尔回家,知晓柳氏母女受欺凌的事,就算有心想帮,身为外嫁女也没什么能力置喙,只能暗地里嘱咐陈念蹇照看一二。

    今年年节陈小姑是带着儿子沈帆回来拜年的。

    受三哥陈鸣影响,陈小姑一家的孩童尽量念书进学,今年也准备科考。

    虽然陈小姑一家是住在榆林县,但沈帆的户籍是在抚宁县,所以只能回原籍所在地考县考。

    陈小姑早从陈念蹇口里打听了三嫂嫂一家的近况,如今到燕来巷,见着她们住得好,穿得好,吃得更好,心里稍安,反而说起了自家的琐事。

    陈念莞在一旁听着,主要的意思无外乎是自家咬紧牙关就只供出了这么一个苗子,担心沈帆考不好。

    沈帆听得母亲絮絮叨叨,原本紧张地神情便更窘迫起来。

    陈念莞没了解过这位表弟的情况,但是听陈念蹇说,这位沈帆虽然比他年纪小——陈念蹇比陈念莞大五个月,而沈帆才十四岁,但既然他的夫子应允下场,一或是沈帆真有这实力,二便是让沈帆下场试水,先适应考场环境罢了。

    而不像陈念蹇的夫子,一直不应允他下场,是觉得他性子浮躁,硬是磨炼出沉稳的气势后,今年才主动开口让陈念蹇应试。

    得知两人都要下场科考,陈念莞对堂哥表弟不免鼓励一番,而后拿了各十两的银票让柳氏封了红包递给他们,以准备即将到来的县试。

    不说沈帆惊讶,陈念蹇抓着那薄薄的红封,眼眶泛红。

    他本是二房的人,走上科举这条路却是三叔鼓励的,不仅平时教授获益良多,便是能进青云书院,亦是托三叔的人情,可以说,三叔的死,他并非三房子,但却是受益最大的,如今三婶婶还拿出这么大一笔钱银资助自己科考,这份恩情,陈念蹇觉得实在无以回报。

    反而是自己的亲生父亲,那人品性子简直无可救药。

    陈念蹇没敢跟家里任何人提的是,在年前,公告县试时日定在二月十二后,发生了一件事。

    得知具体考试日期后,参加考试得学子要到县衙的礼房报名,随后便要开始做应试准备。

    其一是填写“亲供”,便是包括自己姓名、年龄、籍贯、体貌特征的信息,以及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存殁履历。其二,是要找到一同参加考试的四个人,五个人互相结保,一旦作弊便要五人连坐。最后,还要找到本县的廪生为自己证明,证明提供的资料全都属实,如此才算有考试资格。

    然而,一开始,除了张二郎,没有人愿意跟陈念蹇结保。

    原因显而易见,便是陈念蹇的父亲拐卖亲侄女,又绑架勒索带来的风评所害,陈家家风不正,教导出来的儿郎,怕上梁不正,下梁便是歪的。

    在这个时代,同一宗族里,一荣皆荣,一损全损。

    可以说,因为陈峯的所作所为,其实陈念蹇的读书生涯该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