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本宫不偏心》 200-210(第24/25页)
重要的是,胤禛上了折子,表示自己的庄子上,研究出了杂交水稻,这种水稻的产粮,能比以往的更高上六成。
更高上六成是什么意思呢?以往一亩地,水稻的产粮也就四百斤左右,现在能达到六百多斤,将近七八斤。以往一亩地,能养活一口人,现在能养活两口人。
康熙一看到这折子,当即就激动的坐不住了,连忙让人宣召了胤禛进宫,问起来这杂交水稻的事儿。
胤禛是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在自己的庄子上搞这个实验了,当初还是九格格提起来的。九格格提出来之后就扔到一边去了,她自有自己的事情忙。六阿哥呢,那会儿也有事情忙,这事儿就落到了胤禛头上。
再者,兄弟几个,也只胤禛是真心喜欢种田的,连府里都开了小菜园子,胤禛还时不时的带四福晋和弘晖几个孩子,亲自去庄子上种地。
他又认真,性子严谨,还十分固执,并不怕失败,也耐得住性子一年又一年的实验,所以这事儿交给他那是也是最合适的。
有什么不明白的,他就找九格格问。九格格若是也不明白,他就亲自找老农取经,他年年到外面办差,也总会想办法将当地最好的水稻给带回来一些。
十多年,总算是让他将这事儿给做出来了。
胤禛并不在康熙面前说自己这十多年的辛苦,只轻描淡写的说这杂交的意思,又说自己这些年的经验都记载了下来,但凡康熙有需要,他都能立马送进宫。
康熙不要他送进宫,康熙打算亲自去看看,作帝王的,功绩就这么集中,开疆拓土,开创盛世。开疆拓土康熙已经做到了,大清的版图,虽说不是所有朝代中最大的,但是,比宋明两朝大了许多。
版图这东西,是有眼睛就能看见的,是最好评定的。
但是开创盛世这个,是最没有标准,最不好判定的。宋朝藏富于民,算是盛世,唐朝万邦来朝,也算盛世,大汉政权强硬,也算盛世。大清拿什么算盛世呢?
人口数量?百姓安定?朝廷富裕?还是别的什么?
但不管什么,粮食将近翻倍,那都算是盛世的一个标准。
就说,上面那些个盛世,哪个做到了让粮食翻倍?只有他大清,只有大清!一想到这个,康熙简直是热血沸腾,只觉得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住,连连催促胤禛:“在哪个庄子上呢?咱们现在就去看看,你可确定这产粮能多六成?”
胤禛倒是不急不慌的:“是,现下收的是早稻,总共三块地,前几天刚收了一块儿,出了数据,儿臣才上了折子的。”
胤礽是二月里复立的,到如今,六月里了,外面天气也热得很,康熙等着人来更衣的时候,索性就光脚站在地上,详细询问胤禛:“是晒干了之后称重的?可脱壳了?”
脱壳了,也晒干了,别的田地是如何称重的,这边就是完全一样的步骤。
梁九功伺候着换了衣服,康熙正要往外走,胤禛就忙问道:“可要请了太子一起?”
康熙就摆手,请太子做什么?请太子又要耽误一些时间了,还不如自己先去,太子若是感兴趣,回头自己再去就是了。于是,只带着胤禛,就直奔庄子。
下了马车,也不去院子里休息,就顺着胤禛指的方向去稻田那边,现下这季节,稻田里一片金灿灿,康熙就蹲在低头伸手去拽那稻穗,然后放在手里掂量,再转过去去看那些寻常的水稻稻穗。
只从稻穗上,其实就能看出来分别来。
杂交这边的,大,谷粒多,沉甸甸的,那边的就是小,谷粒少,拎在手里那份量肯定也不同。另外就是稻子的杆径,杂交这边的有些矮,寻常那边的有些长,细长。
康熙认认真真的将两边对比一下,再跟着胤禛去看已经脱壳的谷粒。
新的谷粒白胖胖,和旧的……差别也是有的,但并不是很明显。
“儿臣刚才吩咐了人准备一锅米饭,汗阿玛可以尝尝两种米饭的味道有没有什么差别。”胤禛很贴心,立马就说自己已经安排好了,康熙就点点头,其实这个味道上的差别,只要不是特别大,那都是可以接受的。
因为大清别看版图大,实际上这个百姓的生活,是真不算好的。能顿顿吃得起白米饭的,大约只占了四分之一的人口,剩下的四分之一是能吃粗粮填饱肚子,还有至少一半儿的人,是吃糠也吃不饱的,一天只能吃得起两顿饭,混个七分饱,甚至七分饱都不到。
白米饭,味道再差,能差得过粗糠?
康熙围绕着稻田转悠了好几圈,问胤禛许多问题,比如说这粮种如何得,培育过程中可有什么难处,又如何让这种形态保持不变,又如何施肥,种植方面和别的水稻有没有区别之类的。
胤禛这十来年,对这水稻的事儿是事必躬亲,所以每一个问题,他都能很详详细细的回答上来,也让康熙知道,这事儿,胤禛是真的付出了很多的。
并非是随意找了个老农,就扔下来不管,然后等成了,再来领一份儿功劳的。
看完了水稻,康熙再去看胤禛这些年整理的经验,整整三大箱子的书本,全都是胤禛一笔一划写下来的,那里面的字迹康熙熟悉的很。
“你干了件儿大事儿。”康熙笑着拍胤禛的肩膀,看到了真正存在的高产量的水稻,之前那股子激动兴奋,也已经逐渐的平静下来,变成了一种名留青史的意气风发:“不愧是朕的儿子,这简直就是千秋万代的功绩!”
最最要紧的是,这事儿,是胤禛的一片赤忱之心。
他没有在胤礽被废的时候拿出来,作为他自己的政绩来争夺太子的位置。
他没有遮遮掩掩,等着自己这个老子死了再拿出来,不管是作为献给新皇的心意还是作为他自己的功劳。
他是将这天大的功绩,送给了自己这个做阿玛的。
这几乎翻倍的产粮,是他爱新觉罗玄烨,是他康熙在位的时候弄出来的,是他康熙的政绩,是他康熙的名垂青史。
康熙看胤禛,就越发的顺眼了,孝顺,忠诚,赤忱,一片为民之心——这样的粮食越是早拿出来,民间百姓也就越早能吃饱饭。
康熙深吸一口气:“你放心,汗阿玛记着你功劳呢。”
“多谢汗阿玛。”胤禛也没推辞,脸上也难得带了几分笑意:“怕是这会儿厨房已经准备好了饭菜,儿臣陪您去看看?”
康熙点头,跟着胤禛一起去庄园里面,饭菜确实是准备好了,两种米饭放在一起。梁九功和苏培盛赶紧去盛饭,两种分开放。
康熙吃一口这这个,再吃一口那个,然后脸上的笑意就更大了,两种米饭虽说味道不同,但是,相差不大,甚至,这种新米饭的味道,更软一些,更软,也就是更好消化一些。
康熙在胤禛的庄子上停留了将近一天,上午来的,天色擦黑才走。他不光是看稻田,看稻米,还看胤禛的笔记,还要找负责这田地的老农来问话。
康熙的行踪,那在京城里怎么说呢,就是一种风向标。京城里有至少八成的人,是眼珠子都不错的盯着康熙的行踪呢。所以,他这边回京城,那边给胤禛府上递帖子的,也都成群结队了。
不过,谁都没有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