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在我: 360-38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天命在我》 360-380(第21/39页)



    将士一声令下,一张鲜红的报告被贴了上去,有许多流民不识字,便问这上面写的到底是什么。

    “征兵令!凡入我武国军,皆为我武国人,凡声援武国军,皆为我等同胞。”

    “参军者每日可领米面二斤,参与开荒拓地者,耕田归其所有,免两年赋税。斩杀敌将者,论功行赏,良田、爵位、金银皆可得,武王一言九鼎,绝不食言!”

    瞬间民声沸腾,身强力壮者踊跃参军,身体虚弱者争相拓荒。城内城外,还定时有人施粥,每次施粥都有军队把守,杜绝哄抢。

    本有人想就此混日子不劳而获,但是被军队将士抓了典型发配徭役,更有人想趁机闹事煽动哄抢米粥,然后就被绑了起来,游街示众,就地处决。

    如此数次,那些想趁机搅事的人老实了下来。

    武国军民数量大幅攀升,紧锣密鼓地训兵练兵。

    可是响应征兵者人数如此之重,无家可归的灾民有如此之多,哪怕武国粮仓还算丰盈,也撑不了多久。

    于是武王派遣司农前往治理蝗灾,指导耕种,以民养兵,以战养战。

    武国攻下三城的先头部队是由左将聂光临带兵的,他本来想带着大批军队速战速决,结果梁国的情况比他预想中要复杂许多。

    这治理民众就是头一件的大事。

    如果敌人派兵围城,或者切断武国的粮草供给,将会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

    聂光临所料不错,斥候来报,梁国派了一支兵轻装简行要绕到侧后方切断运粮路线。

    这显而易见是一支精兵队伍,武国的军队吃了点小亏。

    然而孟家勇将孟尝夏率一支骑兵前来援助,将那三万梁国军杀得丢盔弃甲,仓皇逃窜,保住了后方运粮路线。

    自从孟家从宠臣和重臣的位置上跌落,家族上下便十分惶恐,幸而孟永春足够识相才保得一家老小性命。

    孟尝夏出身孟家远房旁支,前些年声名不显,直到伐梁之战开始,她主动承担援军先锋之责,击退梁国军,一下子打开了名声。

    她不敢居功自傲,家族有罪,作为孟家后人,她应该更加谨言慎行,这般才能重获武王信任。

    是以哪怕此次有功,她也不指望能得到像样的封赏,她怕武王依然对孟家心怀芥蒂。

    然而刚一到达郢国和梁国交界的康平城,一道王令就传了过来。

    上面写:孟尝夏带兵援助有功,冲锋勇猛,剿灭敌众一万两千余人……封先锋将军。

    末尾还勉励她继续为国效力。

    孟尝夏一下激动得脸上泛红光。

    她先前官职只是五品,冲锋是她最大的长处,而至于坐镇大阵指挥,她并不擅长,先锋将军已经是四品官职,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

    “谢王上,臣感激不尽。”她当着传令使的面对着朝鹿的方向行礼。

    消息传回睢丘,梁王脑袋一晕,悲声道:“天要亡我梁国!”

    如今他已经响应攻打大燕了,武国军一来他就相当于腹背受敌。

    梁王急迫地抓住吴英的手,“吴大人,吴大师!您可要给本王出个主意啊!”

    吴英想了想,只能拍了拍梁王的手道:“情况如此,我只能尽量。可任人智计百出,也变不出来百万兵马,生不出万石粮食啊。”

    吴英出的主意不管用,须要陛下点头才是。

    若陛下需要梁国覆灭,那么就算梁王乞求一千遍一万遍,也是没用的。

    从投靠白皎开始,梁国就已经迎来了自己的宿命。

    梁王急得眼睛里冒火,可是吴英其实并不是太着急,梁国怎么样又跟他没关系。

    当一个国家的君主把自己的国家放在天平之上,用全部国运来成全个人私欲,追求那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理想,那么他就已经失去了为王者的资格。

    民间民意沸腾,不过是他先前举动的反噬罢了。

    ……

    当听到武国军队正在向梁国泉柳一地聚集的时候,此地百姓人心惶惶。

    泉柳算不上什么重镇,却是从东北方娄国攻打梁国腹地重城宁泰城的必经之路,战争一打响,这儿的百姓就遭了难。

    然而首先将矛头对准他们的,不是武国的军队,而是梁国的军队。

    乡里乡亲还算团结,几个提前知道消息的人挨家挨户敲门,然后众人如临大敌,开始翻箱倒柜。

    “这回把粮食藏哪儿?”

    城中姓刘的一户人家也得到了消息,他们面色苍白,互相看了一眼。

    刘家老头哆嗦着道:“上回藏旱井底下也被发现了,还让老大挨了二十个军棍,这回是不能藏那儿了。”

    “在树下挖个坑,把粮食装到瓦罐里面埋起来?把泥土踩实,也不一定会被发现……”刘家老太也坐立不安,“或者在墙里面挖个缝,塞进去呢?用泥糊住缝,一夜的工夫就干了,根本就看不出来。”

    “好主意!好主意啊!”刘家老头眼前一亮。

    一家人得了这么一个好办法,赶紧忙活了起来。

    他们把粮食放到布袋里面,在墙上卸下砖块,然后又把粮食塞了进去,砖石敲掉一半,制造出一个可以容纳粮食的墙壁中空层,最后用土糊上,过了个把时辰土干掉了,果然看不出来异样了。

    “这么个好主意,我这就去告诉村里人。”刘家老头眼神发亮。

    一家人被他唬了一跳,连忙制止了他。

    他那上回挨了二十个军棍的好大儿挡在他面前,凄苦道:“爹,这么个方法咱们家知道也就得了,要是被其他人知道,又不小心走漏了风声,那咱们家的余粮也没了,下回军队再来征粮食,可就要把屋墙给推倒找粮了。”

    刘家老头脸色一下子变得晦暗,有心想要斥责自己家里人太不顾乡里乡亲的情义,可是又想到了上回发生的破烂事儿。

    来收缴粮食的士兵在隔壁人家找不到粮食,对着那一家人好一顿拳打脚踢。最后那人挺不住说了藏粮食的地点,说是在柳树下的一个地窖里,用草席子盖着,上面还覆盖了土。

    于是那些粮食就全都没了。因为地窖盖得比较大,是几户人家共用的,他们把自己家的粮也藏在了那儿。

    即便说出了藏粮食的地点,可还是没有保下那人的一条性命,梁国军官以抗拒征缴粮食为由,将那一家人拽到外头杀了。

    村里人出去的时候就看到了沾满了尘土的尸体,和地上的大滩血迹,那些征缴粮食的军队扬长而去。

    一听到武国军队即将来,梁国军队要迎战,村里人就知道,梁国的军队又要来向他们征缴粮食了。

    经过几次的教训后,他们已经学会了在外面放一点的余粮让士兵们找到,剩下的则各凭本事藏起来。

    只要或多或少能征到粮食,那些士兵总不至于做得太过分,要是找不到了,那么那些士兵什么都能做得出来。

    “唉!”刘家老头捶胸顿足,脚步几度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