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府申请退出![红楼]: 25-3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荣国府申请退出![红楼]》 25-30(第8/11页)



    况且自从贾赦贾政两兄弟入学以来,交际平平,不会逢迎做派。

    也不会像其他有眼力见的学子,就算拿不出多少贵重东西,年节之时,也会给先生送点薄礼。

    其他先生就当他们只是寻常的学子,真评价起来,并不偏爱。

    当中有一人道:

    “贾家老二态度还端正些,至于老大,多半是混点资历,最是顽劣。”

    听这口气,他对贾赦意见挺大。

    “顽劣……”

    陈山长又不方便说明两人的真实身份。

    此时头都大了。

    顽劣?

    这人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再说谁顽劣。

    荣国府的两位爷是真的心宽,不和一些没有眼力见的人一般见识。

    陈山长咳了一声,委婉的提醒他们:

    “诸位,说话可要慎重,我看他也未曾闹事,前些日子书院中有人打架他也没有参与?如何顽劣了?”

    在堂上批评过贾赦许多次的先生有话要说:“他在堂上总不听课,好心提醒,不将人看在眼中!”

    陈静就不明白了,不就没听课吗?如何就怨气这么大了?

    于是又问:“他可有扰乱课堂?可有不交课业。”

    几位先生摇头:“没有,课业都有,水平一般。”

    有没有可能是他们教的一般,没有多少才学。

    荣国府前儿给家里的姑娘请先生,在金陵城闹出多大的阵仗。

    陈山长也看过荣国府的榜文。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颇有孔夫子因材施教,博采众长之遗风。

    关键是人家将来是一品

    大员,圣上赏赐取字。

    本来就不用走科举一途,那位大爷分明是陪着二爷来读书呢!

    这么看来,兄弟情深,兄友弟恭啊!

    真是读书人的典范。

    陈山长皱眉,反问道:“这还算什么顽劣?”

    都是千年狐狸,唱什么聊斋?

    山长怎么不明白这些个先生,若是荣国府那两位爷送上一星半点的礼物,叫他们摸到点好处。

    今日听到的肯定是溢美之词。

    关键是,他们配荣国府送礼吗?

    这二位爷在京城,什么样的大儒没见过?

    陈山长清了清嗓子,郑重其事:“既为人师,评判应当公允,莫要夹带太多个人偏见。”

    众人只觉得山长今天从头到尾十分古怪。

    往常评价起学子,比这过分的话多了去,山长怎么还见不得旁人说贾家兄弟不好的样子。

    转念一想,肯定是两兄弟也给了山长什么好处,山长忽然说好话。

    他们也见怪不怪,这些年多的是愿意花钱求几句先生的夸赞,涨了名声以后。

    或是问亲,或是行商,或是出门讨个差事,都便宜得多。

    先生们将场面上的话应付过去,只说知道了,极为默契的没去揭山长的老底。

    那里知道,陈山长就没有老底!

    但陈山长还是受到了打击,他的书院外面瞧着名声好听,就是花架子,从上到下就没有能跻身进金陵权贵圈的人。

    他早年还有一番抱负。如今连金陵显贵都认不全!

    心累啊!

    而且陈山长专门看了贾政的课业,想让那位二老爷考过秀才以后走人。

    似乎也……不太容易。

    老山长欲哭无泪,谁能帮帮他。

    ……

    且说荣国府那边,史苗一连养了个把星期才回魂。

    应付上级检查,自古以来都是一件苦差事。

    君主集权的背景下,真出了纰漏都不会走什么问责,直接走掉脑袋流程。

    毕竟不是年轻时候的身体了,不服老不行。

    等甄家姑娘沐浴皇恩,承接皇帝雨露的消息传来。

    史苗那叫一个后知后觉。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嘴里的梅子蜜饯突然没了味儿。

    史苗想起来去淑妃娘娘处打卡的时候,淑妃问过甄家姑娘来着。

    她还是太迟钝了。

    史苗怔住了,道:“怪不得淑妃娘娘问甄家姑娘如何。”

    那个时候,史苗还以为淑妃娘娘是要为哪家保个媒。

    亦或者给皇子们挑一挑房里人。要么就是没话找话,不让聊天冷了场。

    哪里知道淑妃娘娘竟是给皇帝陛下找新的小老婆呢?

    史苗可要问清楚:“是哪个姑娘?”

    来人道:“甄家四姑娘。”

    看来皇帝虽然找不到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也能找到江南水乡的甄家姑娘。

    分明已经带了好几个嫔妃,听着外面的消息,倒也没哪个不开眼的说皇帝陛下急色。

    整个舆论导向听着反而是风流韵事似的。

    什么甄家四姑娘才华横溢,圣上欣赏其才华云云……

    看来就算当皇帝的也要点脸。

    分明就是贪图少女新鲜,还要寻个惜才的借口。

    史苗啧了一声。

    “真恶心。”

    甄家姑娘她年前才见过,十五岁的少女。

    皇帝陛下那个年纪,都可以当她的爹了。

    就算如此,荣国府还不得不送礼恭贺。

    甄家这一回,除去金陵城,更是领了两淮织造的差事,牵扯到的地界覆盖到江西、徽州、姑苏、扬州等地。

    若是甄家再有能耐把瓷器生意握在手上,光是这两项外贸,就等着金山银山。

    甄家好事一桩又一桩,先前的三爷也定了亲事。

    赖嬷嬷一得到消息,赶紧就来报给史苗:“甄家和王家定亲了!”

    那时候史苗正在和白先生看雕版师父打的册子纹样。

    听说甄家和王家定亲,下意识就问:“是不是……甄家三爷和王家姑娘?”

    赖嬷嬷重重点头:“太太猜的没错,他们说婚事就定在十月里。”

    十月里?

    真是够急的。

    这样也挺好,免得夜长梦多,甄家和王家正式绑定。

    把原著里面的王夫人和贾政的婚事安排给蝴蝶掉。

    原著里王家还没和甄家搅和一处,王熙凤都还说她们王家砖缝里的银子扫一扫都够人过日子。

    这回两家能捞钱的一起,再搭上一个薛家。

    养出来的肥猪,兴许朝廷会特别满意。

    前儿因为甄家四姑娘的事略有消沉的史苗心情好了不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