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880-89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买活》 880-890(第11/18页)

置太多一个家支的农户,而且还积极给他们改名,因为名字太多了不好登记,当时也没有留下底档,我们夷人和汉人不同,不喜欢记太多,都是随遇而安。”

    “说起来,你那个方向的家支,来的时间也很早了,已经来了一年以上,当时这儿的老师还有一半没有来呢。”

    一个老教师记忆力不错,回忆起了当时的情况,“当时……他们好像被分到了西北方向,去那里种田了。对,那会儿山地上的烟草田刚开辟出来,很多夷人农户都去那里了。”

    “烟草田?这么好的东西也轮到我们夷人种吗?”山子吃了一惊,“烟草——这可是个好东西呀!”

    “是啊!可见叙州老爷们是多么的重用我们番族了。”毕摩们也感到面上有光,自豪地说,“汉人、番人都被分了过去,因为大家都没有种过,都是一样要学,而且,新田是官府开辟出来的山田,甚至还更喜欢用我们这些忠心的土番呢!”

    “叙州的男女老爷们,对我们番族可真是给足了面子!”山子也不吝自己的夸奖,但又好像想起了什么,“不过……难道只有我们夷人从山里下来吗?我记得小时候,在我们的村寨附近,也有一些汉人的深山村子,好像这一次回来,完全没听到他们的消息,他们难道还一直住在山里啊?”

    汉夷杂居在此处山中是很正常的现象,大家并不觉得他描述的是某个特定的地区,老师们不以为意地回答,“那当然不是了,汉人们也下山的,不过,他们好像不走夷道,而是有自己的渡口,不用上规矩班,因为会说汉话,规矩也比较好,一般都是到了就分地,直接去各个村子里的,所以在规矩班里看不到他们。”

    至于汉人们的去向,他们自然也就完全不知道了,山子手长脚长,他那个村子的住民多数也有类似的特征,老师们却根本没有提起这事儿,看起来确实没有接触过,甚至他同村就不是走的这条路来叙州,否则路过的夷寨,肯定多少也会有点印象。山子只是好奇一般地多问了一句,“汉人自己的渡口,也是促进会的船去接吗?”

    “那是当然的!”

    答案非常的肯定,“现在叙州这里,大江小河上所有的船只,都是促进会的产业,促进会不高兴,一艘船都进不来叙州,汉人渡口肯定也是促进会的船!”

    山子轻轻点了点头,似乎满不在意地把话题给转开了,他心中有一种感觉:作为夷人,能得到的消息也只有这么多了。固然,在这里的潜伏还会有其他重要作用,譬如说深入了解叙州的番族政策,为买活军思考对策提供宝贵的消息。但,对于消失的汉人村落,他这里能再找到的线索也是有限,余下的寻找,恐怕只能寄望于活动在外的李谦之了。

    距离规矩班一月一次的考核,还有两周的时间,在此之前他们是不能轻易出营的,山子表面上贪婪地畅饮着甜醅酒,心底却是牵挂起了一别之后,毫无音信的李谦之:也不知道小道士是否平安,是已经和自己人接上头了,还是继续潜伏在暗处单身活动,关于消失的同村,他又有没有找到什么蛛丝马迹,能不能揭开叙州帮内部那张沉默的画皮……

    第886章 造神计划

    “快快, 灵清师傅,打这走——这走没人嗦!那些衙役不晓得这条路,你往柴火垛里藏藏!”

    正当山子在规矩营中牵挂着小道士的时候, 他大概不会想到, 此刻的李道平混得好似比他要惨多了, 这会儿他正抓住身上飘荡的褡裢, 灵活地翻到院墙后头,缩在了堆积成一座小山的柴火垛里, 巴着柴火边沿往外张望,待到前方衙役们盘查的声音逐渐消失, 被前头的大娘们应付了过去, 这才松了口气般,理了理身上的道袍, 走到堂屋里给主人家行礼, “多谢嬢嬢搭救了!”

    “哎,没得要紧,说来也是我们连累了你!”

    大娘看着小道士规整的卖相,那是打从心底泛出的喜欢, 眉眼都笑弯了, 握着小道士的手就要留他下来吃茶, “刚还没批完呢,说到何处了?我这命里的第三个劫数是在几岁来着?”

    当然是七十三岁了,第三个劫数越往后说越好, 这样虽然是不好的事情,但又隐藏了算命人会长寿的信息,来算命的主家必定是有喜有忧,对他的话也听得入耳, 李谦之暗自腹诽,心道叙州这里果然是小城,百姓都没见过什么世面,现在日子过得又富裕,在和尚道士看来,简直是遍地肥羊——连他这样的道士都有人信,高人款还没怎么摆呢,走街串巷的测字先生,在大的州县,也就是混口饭吃,在叙州这里反而吃香得厉害,短短半个月,他手头就宽裕得很了。

    “您的第三个劫数,要应在七十三岁那年的冬日……”

    心里嫌弃,面上自然是不动声色,云山雾罩一通排命掐算,把嬢嬢说得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情愿花钱做法事消灾,却又因为叙州这里拆毁了不少寺庙道观,无处做法事而扼腕不已,竟要塞钱给李谦之,道,“灵清师傅,我这里有积攒下来的二两银子,想托你私下在三清道尊那里做个供奉,为我祈祈福,消灾解难——”

    “这钱我不能收。”这笔钱也太多了,就算李谦之是正经的游方道士,度情量势也不敢收的,更何况他已经是知识教的祭司了,自有一套自己的行为规范,当下连忙推脱。可大娘看他推脱得诚心,倒越发信了,竟是抹泪道,“劫数已在,无法化解,我这心里怎么过得去?大师收下银子,也算是了却我的心事!不然,难道我要亲自去爬青城山吗?路途太遥远,恐怕这一生都无法如愿了!”

    “嬢嬢,何须如此!要不这样——银子你先留着,翌日若是有机会化解劫数,我再来寻你便是。听说城内或许会为郝嬢嬢建生祠,若是如此,供奉郝嬢嬢,消灾解难的效用也不差的,这就譬如是城隍爷、灶王爷和天尊一般,天尊虽然法力无边,但观照天下,哪里会注意到我们这些蚁民呢?反倒是本地的城隍土地,庇佑一方平安,拜他们效用更好!”

    “这话有理,这话有理,郝嬢嬢岂不是就如同我们叙州的土地爷一般的!”

    大娘一听,也觉得信服,这才依依不舍地把银子收好,又饶有兴致地打探修建生祠的消息,很显然极为赞成这个做法,甚至有些迫不及待,想让这个生祠来弥补她求神拜佛的需要。她这里问着,又把街坊给吸引来了,一群妇女凑在一起,低声议论言语,又都争着找李谦之测字算命,李谦之的钱都要挣不过来了,向晚时分才逃出这条街巷,回到自己挂单的道观里——虽然叙州现在也取缔了一应的宗教建筑,对于道士和尚都做了相应的安排,但很多事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道观当时没拆毁,也没完全改建为学校,那些禅房斋舍,由官府做主出租,但屋舍大概也没盘点清楚,逐渐的又有一些徒子徒孙返回这里,很多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了。

    到底只是一两间小道观,官府可能也并不在意,这些小道士虽然已经还俗了,但有时候私底下还暗地里主持法事,尤其是本地人出殡,按道理一定要请道士来念经的,虽然表面上现在叙州是没有道士了,但红白事大,葬礼场面上总少不了有人在念经,官府也不怎么管,这些人从哪里来?大概就都是从这些身份含糊,平时兼着两份工的前道士身上来的。

    这个产业,不大不小,非常的低调,但的确存在着,以至于李谦之以道士的身份跑来挂单时,居然还有人接待,并且在问了他的出身之后,用很便宜的价格租给他一间房子,居然让他也逃脱了衙役的盘问和发配,不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