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910-92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买活》 910-920(第11/19页)

著,好像在建州崛起之前都是个荒僻地方,但其实土地并不贫瘠,甚至于——一到这里,看到了本地的情况,再听了关于蒸汽拖拉机的描述,周老七立刻就意识到了,这种庞大的机械,非常适用于如此广阔的平原,反而是在地势和缓起伏的南方,至少在大江沿岸,是少了点用武之地呢。

    【土壤也肥沃……】他在自己的笔记中记道,【这里的泥土是黑色的,非常的肥,我捏了一些,稠得都拉丝了。据说本地产的耐寒水稻,口味极佳,农户们自己都舍不得吃,他们除了包购的份额之外,还能把自留的份额用高价卖掉,这里的百姓最多只留个五斤十斤的过年吃,其余时候宁可吃狮子口那里运来的便宜南洋米。】

    【这辽东大米,和南洋米完全不是一个品种,据说煮粥的时候,香飘十里,上头的粥油浓稠无比,香冽非常,有药到病除的功效,新煮好的辽东米饭,什么都不配,沾一点秋油都能吃三大碗……这也是六姐给的品种,真可以说是有仙米之称。才刚出产了两年,名头已经非常响亮了,每年京城都争相采买,一斤米甚至高达一两银子!】

    【我问艾黑子有没有吃过,艾黑子说没有,他也想尝尝,就是搞不到,还说要是他们在的时候,就有这个米,他们还打什么仗,入什么关,专职种大米就行了……卫拉特的两个王子也非常想尝尝,但是我们来晚了一点,他们的秋收已经结束了,村里的人家就各自留了个五六斤打算过年吃,我们也不好意思硬是强买。好在以后就在这一块常来常往,应该还是有机会能吃到的。】

    【我对艾黑子说,通古斯也未必不能种这种水稻,艾黑子也深以为然,他说等建新的人再多一点,他们也打算请田师傅来教种田,以后光卖米都有货和南边交易,我想,苦叶岛、虾夷地,是不是也可以种这种水稻呢?应该可以是可以的,但是现在那边的人还是太少了,不像是盛京外这块,人烟稠密,简直可以说是小江南了,这片平原,田地连着田地,竟没有什么抛荒脱空的地方,都是一个个村子,真不知道这些人都是打哪来的!】

    【我四处地问了问,经过好几个村子也都在问村长,发现农户来源很复杂,几乎都不是本地人——有辽东的汉人,先经过东江岛,然后到高丽两道去安身的,现在辽东好了,他们故土难离就又回来了。也有山阴、山阳和直隶的汉人,的确这几年,北方天候不好,灾害多,但气候灾害似乎局限于华北,辽东这里受的影响不大,关键还是土地太肥沃了……前些年辽东在打仗不说,刚一停战,尤其是山阴,活不下去的百姓就开始‘闯关东’了,山阴和关东做买卖是多少年的历史了,虽然前些年砍了一批晋商的脑袋,但砍不断的是两地的联系,他们对辽东是熟门熟路的,过来之后立刻就开始种田了……】

    山阳那里,情况好一点,但地震之后,水文地理改变,百姓心中也存着恐惧,其中大多数人是南下了,但也有人听说渤、黄对面的土地肥沃,刚好这里离开家乡也不算太远,就搭船过来,听人指点,知道过了盛京就是买地——大多数人南下,其实就是冲着买地待百姓好呗,现在这里离家近,且一样能享受到买地的恤民政策,甚至竞争还没那么激烈,规矩也暂时还没那么严苛……诸多原因加在一起,他们倒觉得在这里务农,事情少、收入高,比去南面还强,于是寄信回家,呼朋唤友,又带了更多人过来。

    “这些人有的也被盛京以南的农庄给截留了,走陆路的多是如此,那里现在是边兵屯田的所在,都是各大将门的私田,他们也是富得流油,这几年拼命请田师傅去,想种烟草,种园参什么的。听说待庄丁也挺体恤的,并非是从前的严苛,但不论如何,这和买地的活死人还是没法相比的。所以大多数人都还是愿意坐船横渡,从狮子口上岸,再到我们买地来安顿。所以你看,盛京反而没什么人,过了界线,一到我们买活军这里,那就热闹起来了!”

    看得出来,村长对于村落的发展,还是颇为自豪满意的,虽然这里完全比不上云县等地,让人眼花缭乱的繁华,说破天了也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田地,还有交错有致的地窝子,村里唯一的水泥建筑就是村公所,院子里还堆了一些水泥粉……但明显,他认为村民的日子过得不差,未来也会更好。“很多百姓来了才知道,这大辽东真是一块宝地啊,日子真比在南面还好过呢,别看现在住得不咋地,路也没修好,那是因为要顾的地方太多了,一时缓不开手。”

    “再说,这里的路也的确不好修,地基真难挖,不过,等路一修好,房子盖起来了,那小日子真没得说,要啥都有!不说别的,就单说一个吃肉——买地的城里日子是过得好了,可农户也没有常吃肉的吧,能经常性给家里的老人小孩吃点鸡蛋,那日子就算是过得不错了,俺们这里就不一样了,开荤那是经常的事!”

    【……说到这里,我又忍不住去观察艾黑子,因为这里毕竟曾是建州的领地,所以我总忍不住要观察艾黑子对此地现在面貌的反应,想知道他会不会有些失落。但艾黑子是个心胸开阔的人,我认为他可以当得上一时豪杰的称号,见到曾经自己的封地发展得好,他一点也不失落,反而兴致勃勃,心情非常不错,似乎也为这片土地高兴。】

    【他对我说,如今的辽东越繁华,对建新和通古斯来说就是越好的消息,辽东能用的办法,他们都可以照着学,所以他们特别盼着辽东发展得好。不说别的,还有很多女金人也留在了辽东那,他们都是建州的同族,所以,女金也没有完全地离开他们的祖地,现在只是大家都融合在了一起……】

    【这话并不假,我发现,在北面,似乎民族之间的分野天然就没有南面那么泾渭分明,那么的在乎自己的信仰,或者说,在这样艰苦的天气下,所有人的第一信仰都是活下去。所以北面的宗教往往比较简单,人们也没那么虔诚,很少像是我们在叙州听说的,有血祭神灵先祖的风俗,或许是因为壮劳力在北面是宝贵的,经不起太大的浪费。所以,败军之将也会被接纳、笼络,而很多番族并不介意自己被当成奴隶,他们没有那么骄傲……】

    【留在辽东的女金人,很多都是海西女金、野人女金的俘虏,在建州地位也很低下,被当成奴仆、小兵使唤,没有怎么欺压过汉人,等到建州人退走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回老家去,而是留在当地,一些在盛京,被收编为敏朝的边兵、庄丁了,一些则留在我们买地这里,也学着开始种田起来了。】

    【这些野人,吃苦耐劳,学种田学得不错,而且,他们继承了女金人的传统,擅长渔猎。所以日子过得相当的滋润,艾黑子说村子里的两个猎人就是老女金人,村长也说他们的确出身女金,让他们带上我们和其他村里人去打秋鱼,他说这也是村里为了过冬的准备,他们要卖一批秋鱼给罐头厂,来买过冬的棉花,再积一点水泥配额。】

    【这里的水泥配额不是拿来修房子修路的,而是——让我非常吃惊,而是拿来修沼气池的,有了沼气池,就不用和今年一样家家户户忙着买柴买煤过冬了,这附近都是平原农田,屋前屋后的灌木是不够一冬用的,只能大量买柴火和煤球取暖。但如果有了沼气池,那就不同了,柴火用量至少减半,而且沼气池还能给房子供暖,至少能保证冬天随时用上热水,这么一来,就算是小冰河时期的寒冬,也没那么难过了。】

    【当然,在来这里之前,完全没想到的是,这里不但有农田,而且还有罐头厂以及水泥厂,甚至还有煤矿、铁矿,都已经把架子搭起来了。俨然就是一副蒸蒸日上的样子……】

    周老七翻了一下前几天的日记,皱了皱眉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