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950-96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买活》 950-960(第17/19页)

京城也不比买地差多少。

    “可如今,连陛下都要去新京贺礼,参加定都大典,俨然把自己摆在藩属国的位置上……”

    张九娘轻声细语地说道,柳眉也是飞快地蹙了一瞬,“其实,那些旧党的反对也不无道理,大义名分,无形无影,却又的确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最是微妙,容不得丝毫的触犯。一旦被亵渎,想要再塑造便几乎再不可能了……不管陛下再怎么想要去新京游玩,他以这样的身份前去,便等于是把大义让给了买地,从今往后,我敏朝便只能自认是买地附属的藩国——至少,京城许多百姓,便是做这班想的。”

    “这出使之事,算是把许多人最后的幻想也给戳破了,多少还怀着扶正救国梦想的儒生,惶惶不可终日,如丧家之犬般到处游荡,饮酒闹事,要去皇陵祭拜,甚至是去冲击西山煤矿,认为西山重新采煤,破灭了祖坟风水,才让陛下做了如今这样不智的决断,说陛下……是鬼迷心窍的都有。”

    毕竟是编排皇帝,张九娘的音量一降再降,几乎是和卫妮儿耳语着,而卫妮儿的神色也越来越肃穆凝重,“自从冲撞奉先殿的大逆案之后,这一次南下贺喜,算是把京城中最后的激进护道党,都给激出来了!看来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对此,陛下难道就没有只言片语么?”

    “要知道,他南下一行,可要带走不少护卫、官吏,京中坐镇的精兵也要带走小半,正是内力空虚的时候,倘若不在事情有所处置的话……这使团刚一南下,恐怕……没准有心人,就要在后方闹出事情来,生出大变——怎能不早加预防一二呢?!”

    第960章 夯货鲁二

    “来人喽, 来人喽,有没有想往南去闯荡闯荡的?今日午后都到我鲁二哥院子里来,咱们街坊的兄弟, 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好样的,俺老鲁给大家伙踅摸了一条发财的路子,有把子力气的弟兄都来哈,必不能坑了大家,这一趟跟宫里队伍一走, 便是不在南边落脚,照样返回来, 抛开吃喝,好说也能落个十两八两银的——”

    伴随着‘铛——铛铛’这有节奏的敲锣声,浑厚的青年嗓音从拥挤着的院门前去远了, 土墙、篱笆墙上方冒出了好几个黑压压的头颅,好奇地盯着这一帮人消失的方向, 平时虚掩着的门扉也被推开了,东西厢、倒座南房都有人探头出来张望,“这个鲁老二, 又作兴出什么幺蛾子来了?他那老母亲这是终于松口许他出门闯荡了?”

    “这就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主儿,实实在在是个莽汉夯货, 他母亲把他拘在身边也是用心良苦,这鲁老二,倘若不是家里管教得严谨, 怕不是早混进那些所谓帮会里去,叫人哄着沾了嫖赌?也是他娘这些年终是老了,哥哥嫂嫂巴不得把他打发得远远的, 不来分家产——他呀,是早就想去南边见识见识了,只是之前毕竟被牵绊住了脚,就不知道有一点——这鲁二平时往来的师兄弟一大帮子人呢!难道还不够他们结伴南下的?还要再招人?这我却不知道他们是有什么盘算了!”

    虽说京城居,大不易,这些年伴随着各地的灾荒以及新政,京城的人口流动得也很迅速,外地来投亲靠友,小有身家的灾地百姓也有,本地这里一无所有,勇于南下闯荡的人口也有,但京城毕竟是首善之地,尤其是世代居住此地的百姓,轻易也不愿动弹,这几年日子也算是越过越好。

    尤其是家门口这条小路,街坊邻居们一合力,换成了碎石子水泥糊面的清水漫道,又经过衙门的组织,修了一条暗渠,施行了严格的污水分流之后,城南一角这大杂院区,住起来比以往要舒服得多了,老街坊们更是很难理解那些舍家舍业去南面的人,这破船还有斤钉呢,破家值万贯,京城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还和鲁二这样折腾着要到南面去的,在他们心里都被评价为‘不稳重’,‘不是老实过日子的材料’!

    倘若是以往,哪怕是敲锣广告,这样出乖卖丑地招人,街坊响应鲁二的必定也是寥寥,只会当成言谈间的笑料,但这市井百姓,也最是爱凑热闹,这不是近日皇帝都要亲自南下,这是满京城热议的事情,鲁二这一说‘和宫里队伍’,众人哪有不好奇的?当下也顾不得平日里是怎么暗地里排揎议论他的,两两从自个儿的小房子里探出头来,和左邻右舍低声讨论着鲁二的邀请,“他那有什么好事?我是不信,真有好的,他那帮子师兄弟不上赶着?他成年累月在主家过活,有什么好事能想着咱们街坊?”

    “虽是这个理,可毕竟也是吃过见过的,没准就有什么发财的路子呢?你们当家的也是膀大腰圆,是条汉子,何不就过去问一问?他也不是什么拍花子的,未必去了就一定要跟着走——这光天化日、敲锣打鼓的,料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生意。倒也免得我们在这穷猜!”

    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免就有几个小妇人,一边抱着孩子忙着拍睡喂奶,一边咬着下嘴唇动心地思忖起来:“还真是,这货性子虽夯,架不住拜了个好师门,倒给他塞到雄国公府上去做护院了……”

    原来这鲁二哥,他母亲老家是沧州一脉,在通州经营镖局,经过若干的关系,说给了在京城做买卖的东家为妻——这门亲事是经过他舅舅介绍的,当时婚嫁时没有说清楚,这东家在老家徽州其实已经有了一门妻室。江南的商人往往如此,哪怕生意做得不大,也多是两头大,在久居的城市都要聘一个外室,虽然家里那个是大房,但平日里相处久更像是夫妻的,反而是这个外室。在南方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于沧州这里就不好说了,鲁二的舅舅是否知情,外人也不好把话说死了,反正他外家在这门亲事中得了不少的好处,鲁二母亲难道还能和离不成?都嫁过来了,也只好闭着眼过日子,认下了这不算是多体面的身份。

    街坊做久了,彼此都是知根知底,知道鲁家搬迁过来的缘由:这鲁二出生后不久,他父亲就去世了,当时徽州商人有个习惯,做生意所得的盈余每年都换成银子送回老家,在老家收藏起来。铺面里的浮财其实不多,人走了之后,鲁二母亲带着两个孩子,退了京城的院子,把商铺转租出去,扶灵回乡,没有多久又重新回到京城,可想而知在徽州日子实在艰难,经过一番取舍还是宁可回京城来,自此之后,虽然孩子还是姓鲁,但和老家也是断了联系,上没上族谱都不好说,便算是没了徽州的根基。

    好在,虽然院子是租的,但那铺面却是丈夫去世前刚自己买下不久,这件事还没来得及写信告诉家里,契书也在身边,一家人还不算是衣食无着,不过鲁太太也不敢再租从前的好院子了,便来了南城落脚,这里附近有个武堂和她娘家沾亲带故,有了这个靠山,附近的地痞流氓也不敢来滋扰,靠着这铺面的租金,一家人的日子还算是过得下去。

    随着孩子年纪渐大,两个人的前途不得不予以思虑,鲁大不消说了,这铺子以后按理也归他继承,可学着经营些小生意,做个买卖。鲁二这里,鲁太太经过思忖还是培养他学武,这样鲁二自小就常被送到沧州学艺,机缘巧合,被舅家的师兄弟收走,练了一身的童子功。不知是否和这个有关,鲁二快十了都没有说亲,这点也时常被人说道,都说鲁二这功夫学坏了,还有说鲁大夫妻居心叵测,故意不给弟弟说亲的,反正这样的老街坊,只要是手里拿着针线一坐,满嘴里也是再嚼不出什么好话来。

    为什么说这鲁二是夯货呢,这话虽然蛐蛐了鲁大夫妇,但却对鲁二是有利的,众口铄金有时候也是主持公道的一种方式,可这鲁二却不识好歹,这话被他听见之后,还捏着拳头要找嚼舌根的人算账,险些要把人给打坏了——这还好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