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买活》 1260-1270(第21/22页)
是谁, 我的母亲也不知道她的父亲, 我的外祖母从老家被掠上船的时候, 也不知道她的父亲是谁。但这不妨碍我们也好好地长大了,是不是?”
谭雅把手——很有力的手放在吴诚肩膀上, 她的语调低沉而肯定, 充满了不可违逆的味道。“既然这是你的梦想——也是我们一家人的梦想, 那么, 我们当然支持你,我不希望家庭是你实现梦想的拖累。吴诚, 你至少该尝试一下, 如果你实在感觉到危险, 那么,我相信马德烈小姐也会很高兴帮助你提前逃脱,回家乡来的。”
吴诚瑟缩了一下,他当然充分地感受到了谭雅话里的潜台词:‘你’的梦想,不,与其说这是他本人的梦想,倒不如说这是她的梦想,他们正是因为相似的梦想而走到一起的——他们都想为自己的家乡和种族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若非如此,吴诚怎么可能和谭雅成亲呢?她完全可以娶得到一个性情稳重的汉男,即便不做婚主,也完全有资格缔结平等婚。和谭雅同肤色的姐妹几乎全都做了相似的选择,和白番、土番一样,所有番女的第一择偶群体都是汉男,只有很少的情况他们才会选择同族婚配。
因为,理由是很显然的,就算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讲,两个种族的结合,就意味着两个方向的人脉,同种族之间的结合,资源就完全重合了,没有半点扩张。如果找不上资源最好的汉人,他们也更愿意和不同种族的番人结婚。像谭雅这样,找了完全同族的吴诚——如此的情况非常少见,因此,人们经常认为这一对是真爱的结合。
因为,谭雅可绝不是那种找不到人成亲的老大难姑娘,恰恰相反,她的条件可好得很。她是买地最有名的蓝毬运动员,在连续三届运动大会上,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期间还抽空生了两个孩子,对她的统治力也丝毫无损。
她早就已经不是女工了,而是凭借自己的运动天赋,拥有了多重身份:谭雅拥有好几家篮毬场,定期巡视期间,训练对于玩毬有独特痴迷的市民,同时她还经常被邀请去参加一些友谊赛,甚至很多时候列席衙门的会议,以运动专家的身份,对于羊城港乃至东南、南洋等地的运动节日安排,提出自己的意见。
如此的身份,别说一般普通的汉男了,就是那些英俊老实,专门被家里人当做是结婚员培养出来的上品汉男,都不是没有途径认识,而且以她的身高,也的确更匹配这些多数都有仪仗队经历的兵士。只是谭雅的想法和所有人都不同,她最后选择了吴诚——一个出身卑微的奴隶,小了她近十岁,除了情感丰沛,爱写诗之外,在一般人看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优点,他并不具备和谭雅一样出众的才能。
不过,谭雅对他可谓是眷顾有加,在大家的不解中,这对情侣坚定地结了婚,或者说,谭雅坚定地结了婚。而对吴诚来说,他似乎从没有过选择,谭雅有点儿像是他的半个母亲。他们相识的时候,他刚十五岁,从底舱被救出来不过半年,汉话也说得磕磕绊绊,她已经二十四岁了。吴诚的名字都是她起的,那么很自然的,在她面前他从没有一点男人的自觉,似乎永远地停留在了那个岁数和那种茫然的,只能用部落诗歌来抒发情感的状态。
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谭雅的推动,谭雅坚定地认为,他是很有才华的,证据就来自于吴诚的爱好,吴诚是从非洲直接来的买地,他是第一代黑番,而不是那些出生在殖民地和欧罗巴的黑人奴隶,他还记得很多部落长老从小吟唱的口传史诗,可以用长而悠扬地语调哼唱出来——黑番们,不论什么来路,倒都出奇地很喜欢听这些,吴诚走到哪里都颇为受到黑番们的欢迎,其实,如果不是谭雅的督促,他很可能就做了全职的伶人。
“你不能在这些领域浪费你的文艺天赋,因为有更重要的地方需要你,既然没有别人顶上,那你就责无旁贷。”
他严厉的妻子——或者也可以说是他的养母对他这样说,她敦促吴诚去做一个采风使,因为吴诚的记忆力不错,而且,出于兴趣,也能仿写很多诗歌,他拥有一种广博的艺术天赋,在许多方面都有体现,不过,谭雅认为,这些方面的价值有高有低。
“作曲唱歌的伶人,你的成就是什么?不过就是灌一些唱片而已,除了黑番,没什么人爱听这些!如今是仙曲仙乐的年代,还有白番的音乐大放异彩,我们黑番没有积累,音乐只有自己同种人喜欢,你的影响力很局限!”
但做采风使,这就不同了,任何一个采风使的文字,都可以跨越种族的藩篱,写进读者的心里。而黑番出身的采风使又很罕见,因为这毕竟是一门很需要积累的职业,报酬又不算太高。种种原因,使得黑番们几乎不把采风使当成自己的职业考虑,但是,谭雅认为,采风使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接受过报纸的采访,她的知名度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而这有九成以上要归功于报纸和仙画。
“我们黑番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现在已经在很多地方都占据着优势,相对白番来说,但如果我们不思进取,这样的情况不会永远持续的。”
的确是这个道理,一开始,买地的黑番,不论是人数还是社会地位都很有优势,在汉人眼中,黑番要比白番好得多了。可这样的情况,在红圈航线和女巫航线发展起来之后,便被快速地改变了。原因也显而易见——更高素质的人口,大量地涌入了买地,相比之下,只能卖力气的黑番,就显得有那么一点儿可有可无了。
不过,黑番在买地,也还保留着他们特有的优势,他们对买地的忠诚是没有人会怀疑的,所有的黑番,都是六姐和知识教最狂热的信奉者,同时他们也很勤勉,这些至少被原本的老爷们筛选过一遍的奴隶,表现要比参差不齐的非洲土著更统一得多,也更优异得多,大概是因为那些比较懒惰和脆弱的个体,都熬不过艰苦生活的关系。
于是,不知不觉间,黑番的风评,便形成了眼下的局面:非洲本土的开发,以及本土土著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但买地黑番的名声却很好,人们对他们很信任,他们的地位和土番相差无几,很多吏目队伍里,黑番一样得到中用和提拔,起码机会要比白番多。
从政,黑番有优势,从商,黑番也涌现出了一些商人,在运动这个圈子里,黑番更是大放异彩,同时也能看到,买活大学的很多专业里都出现了黝黑的身影。
但黑番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们在文艺界的影响力甚是弱小,如果把运动也算进来的话,那或许还能有谭雅这样知名的运动员,可说到报纸、乐师、小说家、画家……那黑番就显得很尴尬了,黑番采风使的人数非常的少,当然,这在绝大多数已经对眼下生活非常感恩的黑番来看,并不算是什么大问题。
他们还远远没有被培养出什么成形的政治诉求,而是乐呵呵地充当着体力劳动者,并很快就攀升到了中流砥柱的位置:不论是种地还是挖矿、搬砖,黑番都非常擅长,他们吃苦耐劳,虽然自己存不住什么钱,有了钱总想着吃掉喝掉,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也才会不断的用力做工,不会轻易离开不是吗?
黑番往往是很受欢迎的工人,尤其是干起体力活来,更能受到东家的宠信。这些群体在政治上的容忍度非常的高,也没有什么表达的愿望,支持谭雅的,都是一些经济宽裕的少数派。
这些收入较高,工作也比较不那么劳累的群体,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些紧密的小圈子,彼此来往得也很频繁,比如说,味美面包店的老板,就很赞成谭雅的说法,极力鼓吹,让吴诚去做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