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第434章 兄弟父子相会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买活》 第434章 兄弟父子相会(第2/4页)

确实让巴图尔笑得合不拢嘴了,“好兄弟,你送我这样的厚礼,我该如何报答你呢?”

    “我们的情谊如山高,不用计算得这样清楚!”

    这是实话,边市的扩张,虽然动摇了仁钦台吉在草原上的权威,但这也不影响满都拉图和巴图尔的关系——鞑靼人的亲缘联系远没有那么紧密,满都拉图也不觉得自己就一定是将来的台吉了,鞑靼人的继承办法和汉人不同,仁钦台吉的幼子,按照传统来说还更占据是释放了友好的信号,当然,这也得看边市、巴图尔,是如何回报他的善意的。

    边市的礼遇让人满意,他们放开了原本围在一起的栅栏,把仓库边上早准备好的一块空地,留给了满都拉图一行人进驻,这份诚意就让人点头了,也可以看得出边市这里考虑的缜密。骑士们没什么好不满意的,纷纷咧开嘴卸车,和自发涌来帮忙的牧民们寒暄着,顺带寻找自家的亲戚,“希拉穆仁西面,三棵树下的阿吉泰来了没有?他是我的奶哥哥!”

    满都拉图当然不必亲自做这些事了,他留下心腹照看,自己带着毕力格,和巴图尔一起在边市里逛荡了起来,不住口的称赞,“好,好,巴图尔,这个边市让我喜欢,是我们鞑靼人做主的地方。”

    他倒不是要否认买活军的意思,而是夸奖着此处做主的是巴图尔,有一个会说鞑靼话,知道鞑靼规矩、礼节的管事在,双方就很好沟通,说起话来也叫人心底舒坦。自己的善意有回报,对方的感激也看得分明,与和汉人之间的沟通截然不同,汉人的臭规矩多,说话也弯弯绕绕的,鞑靼人往往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耗在猜测上的精力多,叫人心里很不快乐。

    “仰仗六姐菩萨的关照,边市这里越来越繁华了——我也快一年没来了,变化很大,这里越来越像个那达慕了,下午还有人摔跤呢!现在你们的人来了,摔跤场有热闹瞧喽!”

    “真的吗!”满都拉图大喜,鞑靼人就没有不爱摔跤的,“好哇,好哇,我倒要看看如今这里来了多少勇士——说到勇士,巴图尔——”

    他正想说从巴音那里得到的消息,也就是和马贼有关的事情,但眼睛一溜,就看到了街道两旁,那木头房子的店铺里摆着的一排排东西,禁不住就问了起来,“嗯?这个白白的东西,这是什么?是奶豆腐吗?我看着不像!”

    “这些全是关内的好东西,现在边市繁盛,那些商队啊,什么都带来了一点。就连大米、糯米,都比从前多了。”

    巴图尔也是会心一笑,冲跟在他们身后的儿子招了招手,“山丹夫,过来,想尝尝黄米凉糕吗?”

    这家店铺似乎是小食铺,也就是说,除了大宗的商品出售之外,他们也卖小吃,恰好就是卖这些商品做成的好东西。在店铺一侧,可以看到一个长条的玻璃柜台,里面放了一碟一碟的食物,所谓的黄米凉糕就正在其中,用的倒是鞑靼人很熟悉的糜子,上头浇了透明的糖稀——虽然也是用糜子做的,但这样的好东西,草原上根本见都没有见过。

    山丹夫抽着鼻子,从进边市开始,他的口水就已经吸不住了:边市这条街上,虽然有常见的牛马腥臊味道,但也有各式各样食物的香味,山丹夫虽然没有吃过,但是他闻得出好呀!

    “想!”在父亲面前没什么好客气的,他响亮地回答。

    店家立刻机灵地送来了一个碟子,巴图尔和他说了几句汉话,取来银叉子,把一块淋着糖稀的凉糕塞到山丹夫口中,“好吃吗!”

    山丹夫瞪大眼,拼命地咀嚼起来了,望着父亲用力点头,满都拉图妒忌地看着他,自己的喉咙也微微动了一下:他就是爱吃甜食,可惜……

    “我——我不吃,我不敢吃。”见巴图尔看向自己,他连忙退了一步,摇了摇头,“我答应了医生,从此再不吃甜食的,马上就要见到他了,我不能违约。”

    “那么你们一人一块,算在我头上!”巴图尔也不相劝,便立刻招呼起了几个随从,这让满都拉图不免有些幽怨了:派人跑了几千里,到布里亚特去,把你上回没找到的亲人带回来了,就这样回报你的恩人?本来是不能吃的,但你要是多劝几句,看在你的面子上,没准也就勉为其难地尝一块了呢?反正,虽然答应了买活军的医生不吃甜食,但你巴图尔现在不也是买活军的人吗,你的建议也是买活军的建议啊……

    刚泛起来的伤心,又很快被巴图尔给打破了,他接着就对满都拉图说,“黄米凉糕浇了许多糖,我不勉强你,满都拉图,你来看看,这年糕的模样多么洁白,多么惹人喜爱,要不,让他们给你烤一块?我们只稍微洒一点儿白糖……”

    大草原上,没有成形的市镇,对于地名的描述也十分的飘忽,人们定位一个地方,不是靠地名,而是靠时间,譬如说,从希拉穆仁草原的王帐,到延绥镇,快马也要走七天,若是驾着马车慢慢的走,那就要十天半个月的——

    在这样的地方,向导要比关内重要得多,汉人所在的关内,驿站连着驿站,而且是有路可走的,只要在岔路口问问人就行了,可在草原之上,走到哪里都是路,也就走到哪里都没有路了。

    一个懂得观察星象,分辨地形,记得方向的老向导,哪怕是老得干不动活了,地位也比年轻的壮汉要来得高。满都拉图自己就是很好的向导,和巴音一家相会之后,他对于方向也就更明确了,他们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又走了两天,这一天再走到太阳升到头顶的时候,便见到了远方星星点点的帐篷顶,灰白色的格日几乎连成了海——格日是鞑靼人对于所有帐篷的叫法,只有外族人才叫‘穹庐’、‘毡包’的。

    “喝!这可赶得上察汉浩特的那达慕了!”虽然他也听巴音说过了现在边市的规模,但满都拉图也吃惊地叫喊了起来,“这和我上回来时,可大不一样了!”

    “规模至少是上回造访时的十倍!”

    毕力格很有把握地说,又指点着说出了自己的观察所得,“围栏方向,是延绥镇的方向,那里的边界线从定下来就没动过,帐篷都是往草原这里铺过来的,你们看,已经越过了那条枯荣线,很多帐篷都扎在长草的地方了!”

    确实如此,这就足以说明边市的规模扩大了多少了——草原是没有一条明确的边线的,并不是说,跨过这条线,突然间就是极其丰茂的水草了。从草原到延绥镇这里,草是逐渐稀疏的,地也更加坚硬,石头越来越多,虽然还有草,但这里一从、那里一从,很难连成片。这是因为关内的汉人常年在这里活动,再加上气候的变化……总之,汉人定居久了的地方,城镇往外的土地,草就长得不太好,这也是事实。又或者说,一个地方只有不怎么长草了,牧民才会感到没有和汉人去争夺的必要。

    这样半是荒漠,半是草原的地方,放牧时是没有必要过来的,但在夏天时却很适合扎帐篷——那些草长得好的地方,土地本来就湿软,夏天雨水一多,那就是一脚一个烂泥坑,这种时候,牧民会直接住在有篷子的车里,不把毡包搬下车了,但集市这样搞可不舒服,在坚硬干燥的土地上扎营,肯定更便利一些。

    因此,边市最开始,肯定是在较坚硬的荒漠土地上开张的,帐篷也都会尽量扎在硬地上,但现在,这星星点点的帐篷群,已经蔓延到了满目绿意的水草原上,车队经过时,也可以看到,很多牧民都直接住在蓬车上,没有给自己费事搭毡包。即便有毡包,也多是不大,至少都是一辆车能装得下的规模。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