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第463章 新兼职(中)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买活》 第463章 新兼职(中)(第2/3页)

些大汉将军,五月时就和买活军的调查团结下了缘分,因五月间的事,护军人手不足,这些大汉将军,平日里只在空荡荡的前三宫站班,并非皇帝带去别宫的心腹护卫,却是闲人一批,今年便得了差使,到处奔走,大冷的天,又要来帮着买活军奔走办事——不过这差事也比在冬日里站班巡逻要好,至少不那么无聊,时间上比较随意,而且,买活军的使馆也暖和哇。

    这么冷的天,外头是不会站着多少人的,只有挑夫们喊着号子,鱼贯从侧门往外挑着一筐筐的煤球,可往里走上一段,就能听到两层小楼里传来闹哄哄的人声。卫姑娘一行人和挑夫们擦肩而过,小心地不弄脏自己的衣服:挑夫的罩衫还是那样,破破烂烂布满尘灰,但卫姑娘注意到,罩衫下鼓鼓囊囊——是棉袄,买活军给挑夫们都发了棉袄?

    “哦,北城至善坊也有人来了。”

    对于这个二层小楼,卫姑娘是不陌生的,使团曾在这里开过几次识字班,她也有幸进来上过课,这会儿人还没到屋内,便已经听到了玻璃窗里传来的笑声——刚才大冷,玻璃窗外还没有蒙上白纸,只是用红纸涂江湖,糊住了窗缝,玻璃窗里一张张笑脸往外看着,见到卫姑娘,早有些识字班认识的旧友冲她挥手了。和使馆外凄冷悲切的冬日气氛不同,使馆内的气氛是热闹而喜悦的,卫姑娘也不由一下露出了笑容,加快脚步掀帘子进门,“翠儿,小娥、小英,今儿咋都来了!”

    一进屋,顿时一股暖气袭来,暖烘烘,夹杂了一屋子的人味,说不上太好闻,但这份燥热在冬日的北方实在是太新鲜了,几乎是顷刻间,口罩就被室内的热气给烘得软湿了,棉袄也显得厚重了起来,在罩衫下闷着一身的汗,翠儿笑盈盈地上前迎过卫姑娘,又介绍着认识了木头媳妇——木头、木头大舅子和卫大郎被招呼去男丁屋子里了。

    “快宽了大衣裳,不然这会儿出了汗,一会出去再被风一吹那得生病!”

    闲话不说,先脱衣服,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要男女分开了,这间屋子真热得让人无法想象!不单单是罩衫、棉袄,就连厚棉裤也真的穿不住,在屋内立刻显得又热、又闷、又重,这也就难怪屋内为何有一股子人味了,实在是太热了,不洗澡的味道都被蒸了出来,卫姑娘和木头媳妇也连忙解了衣服,甚至脱了裤子,大家都穿着毛衣裤,方才觉得舒坦一些。

    “真热啊!”

    “这就是暖气吗?活像是到了个大澡堂子!只是没水!”

    “都说买活军的人爱干净,每日都要洗澡,若是有这暖气,我倒明白了,有这样的热气,谁不喜欢洗澡呢?要我我也天天洗澡!”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都是在稀罕着这暖气的新鲜,木头媳妇第一次见到水泥房,少不得左顾右盼,又对那厚厚的墙面啧啧称奇,“怪道热气跑不出去,这墙面多厚实!是咱们家里的一两倍了!”

    “正是了,这买活军是真享福啊,可惜,超市还没修好,否则咱们要有福去超市看看,岂不是和达官贵人们一样了?”

    “超市也能随便去的吗?”

    “那自然不行,可若是不要工钱,只求去洗个澡,去超市看看,怕也不是不行吧——”

    “若是能洗个澡,那我也可以白干个两三天的。”

    一屋子女人凑在一起,又多是和买活军有渊源的,不是自己想法子凑门路来上了识字班,就是家属和买活军有交往,自个儿胆子也大愿意出来见识的,那还能安静得了?大胆对大胆,那是多少倍的大胆,一屋子都是叽叽喳喳说话的声音,闹得简直都有些嘈杂了,叫人头疼,可又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喜气和生命力。

    似乎哪怕在寒冬里,这间屋子也显得生气勃勃,充满了一股蛮横的生命力,不论身处的环境多么艰难,也都夺不走这一屋子的人身上火一样的活泛气,而这陶做的,厚实的暖气片,也更是用热气助长了这反季节的嚣张。

    “买活军是又要开写字班了吗?让我们去做教师的?”

    “这可说不好呢,又叫了男丁来做什么?”

    喋喋不休的猜测中,几个熟悉的身影掀帘子推门而入,众人都欢喜地叫了起来,“张老师!”

    “王老师!”

    这些都曾是识字班的老师,也是典型的买式女娘,高个儿、短头发,穿着立领罩衫,下头是厚实的棉裤,进屋之后她们也忙着摘帽子、卸围巾,见到欢喜的学生们,她们唇边也露出了笑容。

    “小英,又长高了啊!”

    “卫妮儿吃胖了不少!”

    和学生们多少又打了招呼,又认识了不少新来的家眷,也都能拉上家常,“木头家的那位——我们还来你家吃过饭呢,嫂子可还记得我”?很快,屋内众人便都消弭了紧张感,显著地自在了起来,捧着茶杯儿听讲台上的老师们讲解着她们的工作内容。

    “……大家都看到门口的驴车了,这都是来运煤的,大家也都知道,今年北方天气太冷,京城少不了要冻死人!”

    “六姐菩萨大慈大悲,早在半年前就预计到,城南必定有是难熬过这一冬的,当时既然派出了调查团,去了南城,那也就没有了见死不救的道理。之前的打算,是运来几船煤块儿,在外城德生煤栈那里摇成煤球儿,往南城一发,再配合厂卫、护军的兄弟们,还有我们使馆的帮办,维系秩序,阻止大家聚合取暖,熬过这个冬天应该不难。

    可没想到,今年刚入冬就这样冷,煤价又是飙升,这些煤,恐怕南城一带都支应不足,同时其余城区的,也有被冻死的危险。调查团当时走遍了京城,也受到各街坊乡亲们的关照,也没有只关照南城的道理。因此,经过紧急商议,现在初步的打算是这样:南城一带,受灾严重现在还住在窝棚里的,听其自便,愿意跟买活军南下讨生活的,跟我们去天港上船南下,愿意留下的,经过里长组织,编成一队一队,朝廷拨银子抓紧建几个火窝子过冬。”

    这火窝子就犹如鸡毛店一般,是大通铺,底下是一个地窖,铺满了柴禾煤块,封好之后,点上火,能够暖上一两个月,这种东西只有住的人多才划算,同时再加上屋内几个炉子,以及多人体温带来的暖源,可以勉强达到在一般居民在家烧炕的暖和程度,但是内部环境之恶劣,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火窝子很容易染病,皮肤病、跳蚤、伤寒,火窝子都是常见的病源,不是说住进去了就能平安到春的,有了暖和不会冻死,但也可能被火窝子里的恶霸欺负,夺食饿死,染病病死,所以,应该也有不少人,宁愿南下去讨生活,也不愿意留在京城住火窝子——今年有买活军的善心,度过去了,那明年呢?

    许多没信心在明年冬天以前,重新把屋子盖好,过冬的柴火存好的人家,肯定会选择尽早南下的。留下来的人,或者投亲靠友,或者去住火窝子,也将大大节省煤球的用量,张老师也说得很仔细,“火窝子还是烧柴禾为主,所以我们用一部分煤球和京郊的农户换了秸秆、柴禾,现在第一批火窝子已经封窖了,南城今年应该不至于大范围的冻死人。”

    农户在田里烧秸秆,这绝不是历史悠久的事情,千来的传统其实是把秸秆带回家里当作宝贵的燃料,开玩笑,柴禾都得上山打的时候,把秸秆一烧了之?那是不打算过日子了!

    在京郊一带,柴禾的价格颇贵,不过再贵也没有比煤球更贵的,这么一腾挪,买活军手里就有很多煤球的余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