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在国子监开小卖部》 50-60(第18/31页)
来他为何寻丛伯。既然林三郎、林四郎都因着忙乱误了晌饭,那他必定也没吃呢!
她忙站起身,与婶娘们打了招呼,便也跟了进去。
竹帘子被掀得哗啦啦响,院外胡床上众娘子你瞅我我瞅你,碍于林三郎、四郎两个还没走,只好用眼神热烈交流着,这个歪头挤眼,那个以帕掩唇,半晌,又不约而同无声地笑了起来。
俞婶子素来最促狭,还偏过身子与英婶子咬耳道:“瞧着吧,咱们打个赌,最迟明年,最快今年,咱们巷子里又有喜酒吃了,算上你家新添的小囡囡,这两年可是好事成双呢!”
英婶子噗嗤笑出声,一边拍开二个儿子拿戳妹妹脸蛋的指头,一边也压低声音道:“你看两人都到这份上了,你看我我看你的,就差戳破窗户纸了,咱们外人都快急死了,林大人怎的还不请媒婆上门?”
俞婶子白她一眼:“你懂什么,如意做生意还算精明,在这事儿上头可有些傻,林大人心这般细,只怕是要等她自个过弯来呢。”
“这还有可什么等的!”英婶子说着赶苍蝇似的摆摆手,将两个碍事的儿子轰走了,压低嗓门,“都是长了嘴皮子的齐全人,有嘴不使,留着糊灯笼纸么?这还用等,张嘴一说,如意不就什么都明白了?”
“你…唉……你啊!”俞婶子拿手点点她,“一看林司曹便不是你自个相看的夫婿。这姻缘夫婿啊,要自个相看、心里明白了才好嫁。”
当年,俞婶子就是自己选的俞守正。她闺阁时,媒人送来五六个庚帖,都是门当户对的,她爹娘挑花了眼,也不知选哪个了,便为她寻了些庙会灯市的机会,暗地里让她将几家儿郎都挨个瞧过。
俞婶子偷偷看了几回,还借着万姓交易时,假装偶遇与俞守正说了几回话、同个茶摊喝过茶。最后回了家,她便对爹娘道:“就俞家了。”她爹娘还嫌俞守正蔫头耷脑、窝窝囊囊,看着就没什么出息。
还是年轻姑娘的俞婶子反倒劝爹娘:“您闺女我可是天仙下凡?”
爹娘立即摇头。
她又问:“您闺女我可温柔贤淑啊?”
爹娘猛烈摇头。
她双手一摊:“那不就成了?”
果然,她选得没错。俞守正年轻时脸还没这么长呢,个高,生得还算文气的,不难看。且她就是看中他胆小脾性好,总爱屁颠屁颠跟着你,大事小事都爱问她,对她几十年了一句重话也不敢说,更别提纳妾。
出门和同僚吃酒,都不敢叫唱曲儿的。
英婶子以前家里便没有这么开明,她轻轻悠着女儿的睡篮,垂眼道:“我自然是爹娘相看的,成亲前我连我相公生得是圆是扁、高矮胖瘦都不晓得。若早知道他长得像个没毛的瘦猴儿,我才不嫁他呢!那我宁愿嫁给家门前卖馄饨的哥子,一身腱子肉,壮实力气大,还俊。”
俞婶子大笑不已,指着远处跑跑跳跳打闹的林三郎兄弟:“这般编排林司曹,仔细叫你儿子听了去。”
英婶子也跟着笑起来。
不多时,几个妇人又聊起别的闲事。
唉,春日啊,真是人心浮动。
俞九畹也笑着摇摇头,也倚回在草枕上阖眼假寐,继续晒太阳去。
再说姚家小院里。
林闻安听见身后追来的脚步声,垂着眼角,嘴角微不可察地扬了扬,脚下步子也放慢了,却装作没听见,并不回头。
姚如意几步便追上他,小声问道:“可是没吃午食?”
林闻安顿住脚步,等那脸上贴的花都忘了摘的少女一溜小跑站到他身边,才佯装平静地摇摇头。
“怎能不吃呢?回头伤了胃如何是好?”
林闻安忍住笑意,静静听她唠叨。
这些日子她总是这样,以往她对他说话,句句都二叔长二叔短的。如今似乎觉着叫他名字别扭,便常常略了称呼与他说话。但如意这样的变化并不叫林闻安不快,反倒……他每每察觉这一点,心底都有一丝受用。
姚如意没留意到落在她身上的温柔目光,已专心琢磨起来。
家里午间的点心早已用过,今日做得少,并没剩下。且她今早刚把铺子里的麦粉全送到附近做馍馍的小摊子上,说好春闱那日一早,要请那对夫妇起早,多送几百个鸡柳肉夹馍和炒鸡子肉夹馍来。
这是学子们跟她订的。
她之前推出的朝食套餐每日都能卖空,那对夫妇做的馍馍不少学子们吃惯了,春闱那日更不愿换吃食。
姚如意也是才知晓,科考前也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譬如考前不能洗头沐浴,怕不慎染了风寒影响考试,也不敢吃外头新鲜没尝过的东西,怕考时紧张还闹肚子。也忌讳穿新衣新鞋帽,怕鞋子硌脚怕衣裳磨人,总归一切都得是旧物才妥帖。
因此吃惯了她这儿吃食的学子,便央求着那日多备些,科考是大事,她爽快应了。
但那对夫妇囤积的麦粉不足,若叫摊主临时出去买或是现磨,也怕买到陈麦。姚如意便将自己铺子里的麦粉都腾出去做,这样便更安全些。
所以,如今家里竟连麦粉都暂时售空了。
不过她很快想起铺子里还有一样吃食,问道:“我给你煮碗清汤银索如何?掐把丛辛刚种出来的菠薐菜,煎个荷包蛋,再切些嫩豚肉来烫,一准好吃。”
虽怀了些小私心,林闻安却不愿让如意劳累,不由蹙眉道:“现做岂不是太麻烦了,舀碗杂蔬煮就是了。”
“杂蔬煮今早刚卖完,还没串新的呢。不麻烦的,煮银索快得很。”姚如意说着便撸起袖子,扭身进了铺子,又倒回头指着他眼睛叮嘱:“你在廊下寻个避光处坐着,我转眼就做好了。”
林闻安却没有依言等候,将手里那篮子杏花和宫里带回的糕饼往廊下小几上一撂,跟着她进了铺子。
银索是汴京的叫法,南边通常称为米粉、米缆,分干湿两种。
晒干的便称为粉干,能存上好些日子也不会坏。
这米粉也是江南西道附近的鱼米之乡常见的一种吃食。林闻安想起在抚州时,家里三天两头拿米粉煮汤,配上酸豆角和炸花生,浇上多多的茱萸辣汁子,能吃得人吸吸嗦嗦,浑身冒汗。
丛伯还吃出了一番“粉经”道理——出门买粉,非宗山的米粉不买。
在汴京倒是少见了。
汴京人爱吃面食,不常吃这东西,即便有银索,也多用来包馒头、炖鸡,很少如姚如意所言,如汤饼般以清汤相煮的。尤其京师平日里好吃的花样应有尽有,即便备了这样的吃食,也总想不起去吃。
将银索煮成“汤粉”,是南边最家常的做法。
不过,他想起来,如意与先生祖籍也是潭州长沙县人,荆湖路这个地界也好吃米粉,花样也多。听闻以常德的粗圆粉最有名,以猪骨或牛骨熬制的清澈汤底,搭配肉丝、酸辣等丰富码子,汤头鲜美且讲究原汁原味。那儿还有许多拌粉,邵阳、永州便风行拌的,搭配豆腐豆芽木耳臊子,干拌后香辣浓郁。
怀化有鸭肉粉、郴州因渔产丰富还有鱼粉。
如意今日会这么提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