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天幕剧透后武皇封我当太女》 23-30(第16/26页)
要影响。
百姓们自是欢欣鼓舞,他们手中的土地本就不多,如果这一税法能实施,他们的负担将会大大降低!
而那些没有地的百姓也不用因为躲避收税,到处躲藏了!
而且那些个地主、达官显贵们手中握着那么多的土地是不是就意味着会比他们交税交得多得多?
这可真是大好事啊!
百姓们心中快意之时,朝臣们都快哭了。
这是让他们一次性大出血还不够,想要他们持续性大出血了!
他们是看明白了,李云乐就是看不惯他们这些家中稍有余钱的人。
明明也是个皇亲贵胄出声,哪怕被流放房州,俺武皇在物质上也没有薄待她啊,怎么就非要跟那些泥腿子们站在一起,还如此的仇富?!
武皇则是已经思考起这样做的好处与坏处来。
诚然,这自然可以减轻底层百姓的负担,失地百姓也不用四处逃亡成为流民或者去依附世家大族成为奴隶。
可这么一改,难道不会导致朝廷所收税赋大减吗?
不,不会,武皇很快便在心中否认了自己的这个想法。
如果这两种税法在最公平、最理想的环境下收税,那么哪种方法能收更多的税的确不好说。
然而现实是世家贵族占领了大量土地,还有无数百姓因为失去土地交不起税后直接隐匿户口,后者的税不管是哪种税制都是收不上来的,可前者的税在按人头收税定然大大不如按田地收税。
武皇顿时眼神一亮,从实际操作上来看,李云乐这么一改不仅不会降低国库收入,还会增加国库收入。
她将原本百姓身上的负担转嫁到了世家贵族身上!真是妙啊!
只是世家贵族们也不是吃素的,万一他们反扑……
武皇还没担忧完,便想到了天幕上和现实里那些个世家贵族们被收拾的惨样。
罢了,谅他们也是不敢反对,只敢老实听话的。
想通了这些武皇也难以掩饰自己所想,十分欣赏的望向了李云乐,仿佛是在夸奖她
毕竟一旦当过家的人便知道钱财的重要性,朝廷能够良好运行的根本也是朝廷所收税赋大于支出,而前些年朝廷已经很有入不敷出的情况了。
而沐浴着武皇欣赏和百姓们感激的目光的李云乐此刻却是脚趾扣地。
呜呜呜,大可不必用这样的目光看着她!她其实是抄袭的四大爷啦!
【而且最绝的是,安乐大帝针对不同田产的人群所收税率还不一样。就比如最普通的百姓名下只有按照规定分得的田产,那便只用交3%。而一旦他拥有的田产超过这一界限,那就会提高税率,逐阶递增,最高可以达到50%!】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拥有更多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可谓是越来越不明显,进一步降低了贵族们兼并土地的意愿。】
女声刚落,天幕上便又出现一张表格,标注的自然是针对各种资产人士的不同税率。
如果说之前按照土地多少收取田税还在大家的理解范围内的话,这一条可真是让众人大开眼界了。
武皇只觉得每当她认为自己已经习惯李云乐的那些奇思妙想时,李云乐却总能让她更加吃惊。
她摇头失笑,也不知道她那个脑瓜子怎么能想出这复杂的税率来。
不过若真能实行,那可真是有大用了!
不管了,反正先记下来再说。
她当即招来上官婉儿,嘱咐她将记录税率的表格记了下来。
李云乐则在心中偷笑,谢谢,作为后世人,怎么能不把阶梯个税带过来!
而朝臣们见到武皇的举动,心中除了绝望就剩下绝望。
武皇看来是对这离谱的税法很是感兴趣了,若她真要实行,让他们交上一半的税,依照现在的产量,他们岂不是直接白干了?
这样的话还不如干脆别要那么多土地,直接卖给别的人,他们拿着那些钱去做些别的!
只是现在除了土地外还有别的能赚钱吗?难不成他们也要去做那低贱的商贾之事?
这时天幕仿佛预料到他们所思所想那般,直接给了他们答案,虽然答案并不让他们那么开心。
【不得不说这样的税制改革的确是创举,大家比较熟悉的给底层百姓减轻负担啥的我就不多提了,我简单说下它对社会总体经济的影响。】
【当田税不再按照人头,而是按照田亩数收取后,百姓便可以脱离田地进入城市开展商业、手工业活动,而地主们因为田税加重,也会将部分投资从田产转移到商业之上。】
【而这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的手工业和商业将会迎来大发展。】
【安乐大帝自然也提前看到了这点,而这时她却发现彼时大唐商税实在是有些轻了。大概是因为那时商品经济不发达有关,朝廷觉得商税少,比之田税难收取得多,需要动用更多的基层官吏,索性他们也懒得折腾,便只象征收取一点。】
【所以我们现在熟知的关税、奢侈品税通通没有,只有象征性的市税,仅仅只有3%。】
【但安乐大帝知道未来不一样了,商品经济规模会急速扩张,必须得提前制定了商税的具体条款,而商税有一天很可能取代农业税成为朝廷最大的财政收入来源。】
这一刻朝臣们都想以头抢地了。
啊啊啊!这天幕怎么仿佛能读他们心一般?
他们明明还在犹豫是否去做那低贱的商贾之事,结果天幕就直接告诉他们“李云乐”已经准备好商税在那等着他们了!
还有那李云乐真的不是什么妖怪变的吗?怎么能预料得那般准确?
真是离了大谱了,要是他们想做什么,打算做什么,李云乐都能预料到,那么他们还怎么混?
武皇则是眉头一挑,有些好奇李云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
她的父亲本来就是商人出身,所以她从不像这个时代的人那般看不起商贾,但她也更加清楚如今民间商业的现状。
虽说的确有些个有钱的大商人,洛阳、长安的东市、西市也很是繁荣,但相较于可比农业规模还是差远了。
大多数百姓都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中,甚少有去别地购买商品的想法。
如今朝廷也有市税这一项,但收上来的钱跟农税没得比,哪怕李云乐在未来增加了更多名目的商税,但商税真的能超越农税吗?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商业规模真的比农业规模还大了,那岂不是有更多的人去从事了商业,那天下还有足够的人种地吗?
农业是一国的根本,不然各朝也不可能一直重农抑商。
比起秦、汉之时对商人的态度,如今朝廷已经算得上温和了。
可若商人的规模超过农人,这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难道不应该直接打压商人,让他们老老实实去种地,怎么能放任商业发展到那等规模?
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