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县令: 30-4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穿越当县令》 30-40(第38/43页)

完了,感觉自己像是无良甲方。

    “所以蔡先生说,等他十月之前做出弹花车,您弹的第一床棉被,必须送给他,不然给钱也不做。”

    过年之前,纪楚把需求寄过去的时候,自然也寄了棉花跟棉花被,还有一身崭新的棉衣。

    看来蔡先生不仅知道棉花的好处,还十分喜欢。

    纪楚连忙道:“这个简单,只要蔡先生能设计出来,到时候连床铺都用最好的棉花做。”

    他给蔡先生弄个棉花床垫都成的!

    班凯班贤眼睛一亮。

    过冬的时候,他们自然见过师父穿着棉花衣,盖着棉花被。

    快让他们羡慕了。

    纪楚笑:“肯定也会送给你们。”

    雪还未彻底化,路上又这样远。

    两个人大概率刚过正月十五,就押着各色器具过来。

    接下来还会帮他们安装调试,纪楚心里无比感激的。

    班凯班贤嘿嘿笑了。

    就知道纪大人不会让他们吃亏。

    押送器具的活确实很累,他们两个只觉得身体疲惫,心里却高兴的。

    毕竟他们给那么多地方送器具,安装水车,早看惯人情冷暖。

    有些地方官员对他们师父都很不客气,何况他们。

    还有些,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两副面孔。

    只有纪大人不是这样,他对自己兄弟二人,以及对师父,是真正的尊重,从心底里觉得他们的技术很厉害。

    这份尊重,在其他地方都是没有的。

    所以他们也愿意过来帮忙。

    班凯班贤在安丘县住下,等着会跟纪大人一起再去沾桥,但走之前,顺手帮忙修之前坏了的农具。

    也算另一种售后服务?

    期间还碰到县学的宋教谕。

    两者原本没什么交集,但这次宋教谕却特意问了他们姓名,还问了他们手艺怎么学的云云。

    在得知是师父口头传授,一切都在脑子里时,对方直接呆住了。

    这有什么不对吗?

    他们的手艺传承,向来如此啊。

    宋教谕并未再多讲,但对纪楚说的工科官学,却又有了理解。

    这么好的手艺,那么精巧的技艺,还有超出旁人的计算本事,实在是一门极高深的学科。

    班凯班贤两兄弟摸不着头脑,他们只等着纪大人忙完,便去沾桥。

    他们还是头一回过去,难免有些激动。

    当然了,给安丘县呼文村的两架磨油器具,也已经安装好了。

    磨油作坊的坊主呼宝成高兴得不行。

    开年之后,不少商户都给他们作坊下订单,说他们这的油最好,所以供不应求。

    现在多了两台器具,产量也能提上去。

    这让魏家镇众人看了,直觉得憋气。

    真是后悔啊,自己怎么就晚了那么一步,要是老老实实答应纪大人的条件,也不至于如此。

    既然磨油作坊的事晚了。

    那接下来的事绝不能再慢。

    魏家镇,竟然是头一个开始修路的地方。

    他们镇子到底有钱,几家大户凑凑,就从其他县找来做工的人,专门用来修路。

    可恨这些做工的人,都知道安丘县衙门管事,稍有不公便去告状,搞得他们只能按规矩来。

    特别是本地人,甚至有人开始读平临国律法了。

    相比之前,他们有了更多反抗的手段,还知道什么是规则内,什么是规则外。

    有家农户甚至道:“要是我儿女之前就识字,绝对不会签什么契约,那契约便是欺负咱们不认字,胡乱写的。”

    识字了!

    还要学律法!

    这还了得?

    更可怕的,还是他们自家子弟,开口便是:“要做纪大人那样的好官好人,否则跟禽兽又有什么区别。”

    不少人总觉得,自己好像被儿孙给骂了!

    更多人却很明白,就算以后纪楚不在,那些原本任人宰割的百姓,却也不会坐以待毙。

    他们学了更多东西,明白更多道理,别说还有乡兵。

    那乡兵,可是他们自己人。

    这样的变化不好吗?

    其实也不不错的。

    大户们也觉得,本地治安好起来了,条件也好起来。

    就连匪贼都提前拦在城门外。

    纪县令的存在,是好事。

    无论谁都不能否认。

    说起纪楚,他的事情终于忙的差不多,可以带着班凯班贤两兄弟去沾桥了。

    现在二月初,按理说纪楚应该早就去了,但一时没走,就是处理各地修路的事。

    依旧是李师爷跟谢主簿主持,还有范县丞带队。

    天气稍一暖和,就可以动工了。

    魏家镇先开始,接着是呼文村,以及其他各地陆陆续续开工。

    最麻烦的,一个是通拜村,因为他们有两条路要修,一个通往县城,一个通往沾桥县。

    好在银钱都是衙门出,他们能派出人监督就好。

    另一个便是县城通往州城的官道。

    县城大户们颇有些不情不愿,却也知道再怎么磨蹭也没用,在官府催促下,咬牙拿出不少银子。

    修路到底是好事。

    不过他们也有要求。

    “纪大人,修路可是大功德,其他地方修路,向来会记上捐钱人的名字家族。”乡绅们说的时候,语气是委婉的,但态度却很迫切。

    一整个冬天,他们终于琢磨出东西。

    路要修,钱要捐。

    但能不能留个好名声啊。

    修桥铺路,是该立个石碑的吧,他们可捐了不少银钱呢。

    纪楚看着他们笑,没说成不成,只向纪振招招手。

    只见纪振从后面拿出一块红纸覆盖的板子,从上到下,依次那些县城各家大户的名字。

    那谁在上,谁在下?

    众人挤着上前查看,其中的张姓人家兴奋道:“我家!第一!”

    他家捐了四百两!

    在第一!

    哈哈,就知道多捐钱有用。

    这张家人本就信服纪县令,而且他家货物不少,正是需要官道的,所以在捐钱时也就多拿了点。

    当然,只要多拿一点。

    因为第二名的吴家,捐了三百八十两。

    就因为差了二十两,他吴家排第二?

    凭什么啊。

    第三名更加委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