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县令: 7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穿越当县令》 70-80(第20/44页)

同僚的信件了。

    茶室里清静,还有随从端上茶点让他慢慢看。

    李师爷依旧帮他粗粗分类,其中一类是完全不认识的官员,这次并非请求棉籽,毕竟到现在为止,该要棉籽的都已经要了。

    这部分官员是在问数科潜力,以及数科跟匠人之间怎么才能融合,在请求方法。

    还有人在问数科前景等等。

    纪楚挑了几封言之有物的信件,准备回家细细回复,其他则由李师爷代笔。

    还有则是问棉被服售卖的。

    这部分基本都是严寒地带的官员,他们听闻棉被服价格不算昂贵,所以想给当地采购一些。

    尤其是各地常备军,对此都非常热切。

    甚至连中央军都有人在问,不过说的并不算正式,估计还是顾及棉花名声的。

    通过这次跟广宁卫的交易,曲夏州站桥村的棉被服买卖彻底稳固。

    这是一项可以做千百年的买卖了。

    还有几封信是由京城寄来。

    许大人亲自写信,让他不用担忧那些传言。

    什么人走茶凉,什么巴结上司这种,都不用管,许大人相信他的为人。

    如今还在给许侍郎做副手的裴大人还调侃他:“若不知道你的为人,那咱们白白相处好几年。”

    这些信件是为了安他的心。

    好在事情都已经解决,完全不用担心。

    而且许大人及时跟永锦府交涉,更让他在这次混乱中完美脱身。

    纪楚肯定是要回给许大人,裴大人的。

    甚至还有周大人偷偷写信来说,说棉花标准定的好等等。

    虽远隔千里,大家依旧没有改变。

    默契维护这件事,并且终于给做成了。

    特别是棉花标准一出,终于让所有人消停。

    想要棉衣的穿棉衣。

    想要白叠子的高价买白叠子,各有其好处。

    最后一封信,让纪楚意外又不意外。

    来自广宁卫邓将军。

    也就是邓成的父亲,这也是他被称为邓三少爷的原因。

    这位邓将军当年在广宁卫力挽狂澜,一直镇守边卫,吃尽严寒苦楚,方稳定当地。

    之后他的大儿子也被调过去,并非是谋私,而是那边太苦,很少有年轻人主动过去。

    父子两人一起坚守,如今的广宁卫的才不会被外敌入侵。

    从信里就能看出来,邓将军是个极稳重的大将,文辞也不同一般人,先是感激纪大人的帮忙,还表明他们知道这些棉衣得来不易等等。

    更说明了这些东西对当地将士的重要性,以及往年冬日的苦寒。

    一封长长的信件,感谢两字并不算多,可满满都是诚意。

    邓将军让他知道,这些来之不易的棉衣棉裤可以救活多少人,拯救了多少士兵,又让当地带来多少变化。

    这是让纪楚得知他的辛苦没有白费,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记得,大家也因为你而改变。

    写到这,邓将军最后道:“东西北四千里,同守平临国。”

    广宁卫在东北,曲夏州在西北。

    同为边卫,同守平临国。

    我们虽然相隔了四千五百里地,我们虽然从未谋面。

    但我们都在守卫同一片土地,同一片百姓。

    这是一封来自遥远地方的信件,在那里的人们,也在做同样一件事,保护百姓,让普通人可以安稳度日。

    纪楚收起信件,平复心情。

    他就知道,这些努力非常值得。

    第76章

    看完所有信件, 纪楚认真收好,让李师爷带回家中,很多信件都需要回复。

    再吃口茶, 他就要去见廖知州了。

    廖知州跟之前一样,浓眉严肃, 看到纪楚过来, 稍稍放松道:“老邓就是多愁善感,那信一看就很长。”

    说起这个, 纪楚也笑:“邓将军太客气了。”

    “不是客气,这是解决了他心腹大患。”廖知州说起广宁卫, 又提到那边的战事,微微摇头道,“不管怎么说,算是有了棉衣。”

    其实那事透着蹊跷。

    就因为皇上生病,所以不禀告战况,一直到今年年中, 大家才知道这事。

    好在因为这个, 太子殿下亲自拨钱, 让他们采买军需。

    纪楚这边的棉衣也来得恰如其分,所以邓将军感谢是很正常的。

    廖知州不再想这些, 他刚把今年的田税处理完。

    真接手曲夏州的事, 才知道这里的税收情况有多好。

    明明是偏远地方, 可税收不比其他地方差。

    田税, 油菜籽的税, 糖税,再加上棉花税。

    这几项完全可以养活整个曲夏州百姓。

    故而本地苛捐杂税的情况也比较少。

    今年的各地田产收益,甚至在陇西右道, 乃至陇西一带,都名列前茅。

    也就是今年的棉花刚刚种上,还有大批缝纫机订单没有做出来,否则更为夸张。

    廖知州明白,前任许大人跟纪楚,都不可或缺,故而看向纪楚的时候都有些慈爱了。

    这么好的年轻人,谁会不喜欢。

    所以他对自己要说的事,颇有些不好意思。

    廖知州轻咳,还是直接道:“敬安,你去过本地常备军跟守备军处吗。”

    在平临国,守备军就是各州府的驻军,根据地方大小,差不多有两千到五千人,经由本地长官,通判调配,时不时会换防。

    常备军便是各地边卫长驻军,诸如西北岳将军带着的五万人,东北邓将军带着的九万人。

    纪楚跟后者有过不少接触,但跟守备军却没什么往来。

    至于两地,他都没去过啊。

    “那你对各地的武器装备,又有了解吗。”廖知州说着,从手边拿起一把长剑。

    剑在如今,多是装饰物,又或者说君子佩剑。

    真正的战场上,长剑并不适用,多用刀枪剑戟,更为合适。

    但这把剑不同,为廖知州家传之物,他这会拿过来,便是送给纪楚。

    纪楚下意识后退半步。

    干什么,这合适吗?

    客之美我者,然后呢?

    又是喊我表字,又是送我家传长剑,然后呢?

    廖知州装作没看到,继续道:“敬安你也知道如今各地都在整顿武备,如今武备松弛的局面,谁也不想看到。”

    “去年是广宁卫,今年又会是哪。”

    “如果不能装备好将士们,以后难免横遭祸事。”

    平临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