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的小公主: 100-11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开国皇帝的小公主》 100-110(第1/14页)

    第101章

    小公主的婚事让随行官员与家眷们津津乐道了几日, 但当年大公主都是十七岁出嫁的,而皇上明显更爱重小公主, 想也知道小公主开府完婚的日子不会太早。

    兴武帝确实舍不得小公主太早出宫,为此还把张玠、张肃父子俩叫过来谈了一次话。

    兴武帝:“朕欲让咸王于明年二月完婚,之后国事没有意外的话,朕会于三月开始南巡,南巡州县多,耗时短则半年长则一年,所以麟儿与肃郎的婚事还是定在后年比较妥当。麟儿还小,多等两年刚刚好,只是肃郎已经二十一了……”

    张肃立即跪了下去,道:“皇上, 能给公主做驸马已经是臣的福气,等多久臣都甘之如饴。”

    张玠也道当以南巡国事为重。

    兴武帝走过来亲手扶起张肃,拍拍年轻人的肩膀感慨道:“都说一个女婿半个儿, 但你不一样, 从小住在宫里, 跟老三一块儿长大,朕早就把你当半个儿子看了,如今再加上女婿这层关系,你除了姓张, 又与朕的亲生骨肉有何区别?”

    张肃:“皇上待臣确实如君如父, 臣唯有竭尽所能为大齐效力,以报皇上恩德。”

    兴武帝瞅瞅这对儿父子俩,摇摇头:“你们张家郎行事可谓尽善尽美,唯独少了几分人情味,总是爱说这些场面话, 朕今日明明只是把你们当亲家当女婿,谁要听你们忠君报国那一套了?”

    张玠、张肃:“……”

    兴武帝:“行了,朕是没这个福气了,只盼朕的麟儿将来能多听几句驸马的贴心话吧,对了,南巡的事你们父子知道就好,先别外传。”

    父子俩异口同声地领命.

    庆阳也不着急成婚,她之所以早早对张肃表明她的心意,是因为大她六岁的张肃先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她既然看上了这个人,且一直都有所暗示,那么就该给张肃一个准话。

    婚事定了,庆阳除了可以名正言顺地约张肃陪她跑马游湖,平时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了吏部的公事上。

    兴武帝只管把小公主送到吏部行走,再由吏部尚书杨执敏给小公主安排具体差事。

    吏部分为四个清吏司,即文选司、考功司、验封司、稽勋司,其中与官员常打交道的是文选司与考功司。

    文选司负责在京以及地方文官的选拔与任命,除非大有来历的官员直接将关系通到皇帝那里去,让皇帝直接下旨或是给吏部打招呼,否则绝大多数文官的官途都得经过文选司,因此文选司乃是吏部权力最重的一司。

    考功司负责考核官员们的政绩,这种考核分为三年一小考六年一大考,那种滥竽充数的官员运气好别弄出大差错,也能多混个两三年才会在考功中露馅儿,但考功司给每个官员定的政绩将直接决定了该官员在文选司那里的升职、降职还是免职,所以考功司也很重要。

    四月里小公主刚过来时,杨执敏是想安排小公主去文选司的,可庆阳自己选了考功司,因为她觉得文选司虽然权重,但文选司看到的官员政绩根本上还是考功司总结出来的,一旦考功司这边有所纰漏或是被人收买,就会导致文选司可能错把庸官当能臣、恶官当好官。

    不久前工部营缮司郎中因为收受商家贿赂被御史台参倒了,工部也有七八个属官牵连获罪,父皇的意思是属官由吏部直接敲定,但正五品的营缮司郎中父皇希望能从地方官员里选出一位才干、品行兼备的,好给工部带来些新风气,而不是从早就深谙京城官场之道的现任京官里面挑。

    父皇把他的要求告诉杨执敏,怎么挑人就是杨执敏的事了。

    鉴于营缮司郎中是五品官,地方官员只能凭政绩升官或平级调动,杨执敏便让考功司把上次正七品至正五品地方官员各阶考功排名前十的名单都列出来一份,且还要将这批官员待考核的近期政绩于一个月内速审一遍,免得他按照之前的考功举荐官员,结果该官员这一两年刚捅了大篓子,让他在皇上那里落个失职之罪。所以这阵子考功司的官员们都忙得团团转,每人的书桌上都摆了一摞摞的考功文书,有往年的,也有最近一二年等待纳入考核的地方官员政绩答报。

    庆阳有单独一间休息室,可以在那边歇晌、解手,但她与考功司的郎中谭詹、员外郎董升元共用一间公房。考虑到小公主刚刚上手还不熟悉这边的运作,这次谭詹、董升元分别负责正七品从六品、正六品从五品官员的政绩审核,庆阳只需负责正五品地方官员的政绩审核。

    正五品的地方官皆为郡守。

    大齐朝共有十四州、一百八十二郡与一千余县,一州之主官为刺史,一郡之主官为郡守,一县之主官为知县。

    庆阳拿到的有十个郡守的考功与履历,没想到十人里竟看到了两个还算熟悉的名字,一个是她举荐给父皇的落魄举人贾方平,如今在扬州会稽郡任第四年的郡守,一个是那位她虽然不曾见过却有着血脉关系的外祖父罗蟠。

    三岁的庆阳听母妃简单提起过这位外祖父,知道是当时身为一地知县的外祖父将母妃献给父皇的。

    庆阳还记得她与母妃的那段对话。

    “母妃,大哥大姐的外祖父已经去世了,所以我们看不到他,我跟三哥的外祖父也去世了吗?”

    “……没有,你外祖父在外面当知县呢。”

    “……二哥的外祖父是严锡正,严锡正有开国之功才能当左相,我的外祖父才干很差吗?”

    “……前朝很乱,外祖父就是混日子的,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才。”

    “母妃,外祖父今年多少岁了?”

    “我算算,应该有五十三了吧,正好比麟儿大五十岁。”

    现在想想,外祖父四十多岁时还只是一个知县,要么是其怀才不遇,要么就是本身无大才,可真有才的话,凭父皇对母妃的宠爱,怎么二十年来始终让外祖父在地方辗转调动?

    庆阳仔细查看了父皇登基后罗蟠的履历与考功,总共十年的知县生涯中,罗蟠有七年都是混日子,最后三年大概终于认清他不能凭借在宫为妃的女儿平步青云了,终于勤勤恳恳在最后一任知县上做出了政绩,直升郡守。

    罗蟠的第一任郡守是在益州做的,他鼓励百姓开荒,捐出个人银款为百姓修桥铺路,还破了前任郡守未能破解的三桩杀人旧案,因此得了很高的政绩考评。前年调到了京师的汝南郡,距离京城是越来越近了。

    庆阳能从母妃的态度中猜出罗蟠对母妃并不算慈父,不然母妃不会对亲生父亲毫无思念,正因为如此,父皇待罗蟠也是全看他的政绩决定升迁与否,或许考虑到罗蟠年纪越来越大了,说不定哪天就没了,父皇才决定把老人家调到京师,方便让母妃见老人家最后一面?

    无论如何,庆阳都不认为罗蟠是继任工部营缮司郎中的合适人选,一则此人的功利心太强,前朝没人脉的时候混日子,新朝有宠妃女儿了就指望靠女儿混好日子,眼看着混不到才卖力表现给父皇看,二则此人年纪太大了,工部事情繁忙,万一他到任不久就没了,吏部岂不是还要再忙一场?

    所以,小公主为自己负责的这十人排序时,将罗蟠放到了最后一位。

    考功司郎中谭詹将所有名单呈递到尚书杨执敏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