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开国皇帝的小公主》 140-150(第5/15页)
兴武帝拍拍女儿的肩膀,问女儿要不要宿在小时候住过的东耳房,不然还得迎着寒风冷冷清清地走回九华宫。
庆阳:“不了,我又不是四五岁的时候了。”
兴武帝就看着已经长得比丽妃还高半头的女儿笑着走了,再听听外面的脚步声,兴武帝握着丽妃的手道:“是长大了,可朕也还记得麟儿四五岁的样子,想来乾元殿就来,一直赖到看出朕烦她了才嘟着嘴跑掉。”
丽妃不想他回忆这些,因为越回忆,越显得皇上老了。
“皇上喜欢小孩子,可以让贵妃姐姐把盈儿叫进宫住上几天,我再让盈儿天天过来烦您。”.
风吹得解玉手里的灯笼晃来晃去,回东宫的路上静得只有风声与主仆俩的脚步声。
直到进了九华宫,廊檐下的灯笼与全宫宫人跪迎皇太女的喜悦声音才打破了那份冷清与沉寂。
庆阳笑着免了众人的礼,交待几句谨言慎行的话就让没有差事的宫人都去休息了,包括忙了一日的解玉、沁芳,只让拂柳四个大宫女服侍她洗漱更衣。
往常庆阳还会看半个时辰的书才睡,今晚回来地晚了,心也静不下来,庆阳便叫拂柳灭灯,一个人躺在提前用汤婆子暖好的被窝里。
睡是睡不着的,庆阳对着渐渐能看出轮廓的寝帐走了神,一会儿想父皇与三位皇兄,一会儿想王叔与邓坤兄弟,一会儿想退朝时匆匆见了一面还挨了她的眼刀子的张肃,一会儿想用晚饭时父皇与母妃无需多言的恩爱,最后想到了自己即将定下来的婚期。
她与张肃也会像父皇与母妃那么恩爱吗?
至少刚刚回来的路上,如果是张肃在她身边,庆阳会理直气壮地跳到张肃的背上,张肃也一定会稳稳地将她背回来。
第144章
庆阳的皇太女册立大典定在了腊月二十五, 这是年前唯一适合举办大典的吉日了,兴武帝没得挑, 但礼部呈递上来的宜嫁娶的吉日却列了十几个日子,一直排到了明年五月。
兴武帝把丽妃、女儿都叫了过来,一家三口一起商量。
庆阳知道父皇又在找机会逗弄她了,但她还是看折子一般神色如常地去看那些吉日,今年也有一个,但短短半个多月办两次大典过于匆忙,庆阳完全不必考虑,年后的话,正月同样太赶,二月、三月的吉日虽然都很好, 但那两个月正是春闱、殿试全城百姓都热衷议论考生们的时候,庆阳既不想抢了新科进士们的风头,也不想被科举压了自己大婚的风头。
庆阳看向四五月的吉日。
兴武帝与丽妃都在观察女儿, 看出女儿属意的月份, 兴武帝笑道:“明年张肃都二十四了, 等了你这么多年,麟儿竟忍心让他再多等几个月?”
庆阳:“父皇心疼他的话,那就定在正月吧,虽然礼部要紧锣密鼓地同时筹备我的婚典与新科科举, 可只要父皇高兴, 婚典寒酸些我也不介意。”
兴武帝:“……那不行,麟儿的婚典必须办得最隆重,这样,这张不看了,朕让礼部再筹备一年, 定个后年的吉日。”
丽妃轻轻推了他一下,真是越老越不正经了。
庆阳一副随父皇做主的淡然模样。
最后,丽妃指着四月初五的吉日道:“就这个吧,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不冷也不热。”
父女俩互视一眼,都同意了。
礼部官员是最先知道皇太女婚期的,没等丽妃请卫国公夫人徐氏进宫小坐顺便告知这个喜讯,当天傍晚,秦仁迫不及待地派人把张肃叫到自己的王府,一边用着晚饭一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好兄弟兼准妹夫。
张肃平静地朝他道谢。
秦仁:“……你可真够能装的,其实盼这一日都快盼得度日如年了吧?”
张肃没有承认,但也没有否认。
秦仁给他倒了一盏酒,他这边的盏小巧精致,可能五盏才能抵一大碗。
吃一会儿倒一盏,聊一会儿倒一盏,秦仁心里数着的,倒第十盏的时候,他还是那副自然劝酒的神色。
酒盏满了,张肃看眼秦仁,端起来一仰而尽。
秦仁立即啧了两声:“平时二哥他们灌你喝酒,你次次都恪守不能超过三碗九盏的祖训,次次也都数得特别清楚,这回怎么忘了这是第十盏了?”
张肃垂眸道:“这盏是谢王爷为臣报喜。”
秦仁先是错愕,随即笑了:“我就知道,你心里美着呢!”.
大典前几日,各部将今年的政务述职都送到了中书省,其中吏部的述职包括了前三年众京官与地方官的政绩以及明年吏部要根据这些政绩做出的升降、平级轮转以及罢免等荐词,当然,吏部只负责给出荐词,四品及四品以下的官员调动基本是吏部说了算,四品以上的就得中书省与皇上再商议了。
考虑到皇太女来中书省之前是在吏部行走,对吏部更熟悉,严锡正把审核吏部述职的差事交给了皇太女。
庆阳先看升职官员名册,翻着翻着就看到了几个她留有印象的官员名字,都是前年随父皇南巡时她所赏识并在《南巡游记》中提到的官员。《南巡游记》分为两版,一版是庆阳自己留着的手稿,里面每个官员她都用的全名,一版是刊印天下的成书,里面她提及官员时都只是在官职前加上姓氏。
庆阳没有在刊印的那版游记里批判任何一位官员,哪怕他们该骂,庆阳也不想他们因为两三年的劣政因为她遗臭万年并影响他们的官途,毕竟他们当中可能会有官员知错能改在将来做出政绩。同理,庆阳也没有大肆夸赞她赏识的那些官员,以防他们凭着一时的美名升迁太快,官职高于他们的实才。
庆阳只是给了当时政绩最好的几个官员应有的一份嘉许。
没想到吏部还真的把每一个都挑出来了,并列进了这份升迁名册。
不可否认,里面有几位确实该升,但也有几个资历尚浅或是升得太高了,譬如才做了三年知县因开辟梯田被她夸赞的杨节,年纪轻轻的,一下子就能从正七品的知县升为郡守了?还有父皇在册立皇太女圣旨上都提了一笔的贾方平,一下子就能从正五品的地方郡守升为从三品的户部右侍郎了?
好吧,贾方平确实有这个资格,但既然是自己举荐的人才,庆阳就有资格决定如何用他。
庆阳提笔,在这些“熟人”的官职后注明她的荐词。
皇太女写得专注,严锡正、戴纶都往这边看了几眼,再彼此交换个眼神。
前太子就从来不会直接在这些述职奏折上动笔,有什么想法也会先询问他们。
等中书省这边初批完了,一摞摞奏折就被送到了御书房。
兴武帝一直都很重视吏部的折子,越重视看起来就越认真,认出女儿的字迹后,兴武帝笑笑,派人去传女儿来御书房。
中书省离乾元殿近,庆阳来得很快。
兴武帝先问贾方平:“扬州是富庶之地,你把他调到凉州的天水郡做郡守,看似平调,实则是贬了官,麟儿这么改,是为了刚当上皇太女要避嫌,还是为了你那个让黄河水变清的长远之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