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王府幼儿园2》 300-310(第3/27页)
你这说得轻巧,赵启年赵将军都拦不住,你凭一张嘴就能拦!”
“你!”
“当务之急,应当是舍安城,回京城。辰王之乱后,京中工事重铸,也有屯粮,还有禁军,只要退守京中,大可有等待驰援的机会。此时再留在安城,也无非是等着苏长空破城。”
“笑话!天家龙体欠安,尚在此处,你们让退守京中,安城同京中就一日距离,安城若失守,京中又能独善其身?恐怕是你们自己贪生怕死。苏长空打的旗号是清君侧,要见天家。让他缴械,到安城行宫见天家一面又为何不可?”
“苏长空此等宵小,有何可惧!倒行逆施,如今趁着天家病重,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行逼宫之事,人人得而诛之,我们乃朝中肱骨,食君之禄,就算今日血洒行宫大殿,也断然不能让苏长空行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既如此,你留下血洒大殿,我等护送天家回京,再行商议!”
大殿上已乱成一团。
涟玉脸色并不好看,早前母后在事,这些朝臣对她恭顺有加,也诸事都会在她跟前商议;自从苏长空举旗讨逆,朝臣就开始渐渐不安,但母后在,这些朝臣还不敢造次,但背后声音越来越多。
今日母后还在寝殿,她一人镇不住这些朝臣。
涟玉下意识看向一侧的北敬王。
自几日前沐浴时沾染风寒,北敬王一直有些怏怏模样。
仿佛朝臣间的争吵,在北敬王也只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早前有北敬王在,朝中多少会给北敬王颜面。
北敬王病了几日未出现,这几日她每日都如履薄冰,但母后这处要处置旁的事,根本无暇顾及这些每日只知道争吵,却做不了任何帮衬的朝臣。
但今日,不知是其中有人特意煽风点火,有意引导的缘故,还是真的苏长空再拿下一道关卡,朝臣中人心惶惶,再次将话题引到了此处。
“如今三殿下监国,三殿下的意思呢?”忽然间,这把火引到了她这里。
涟玉愣住。
殿中齐刷刷的眼睛一起看向她,有目光里带了询问的,也有抱怨,分明做不了主的,还有隐晦觉得苏长空起兵就是因为对中宫和三殿下监国不满的。
毕竟,苏长空一直发文,中宫与三殿下监国,可以天家圣旨或诏书?
天家是先病倒,然后朝臣才推举三殿下监国的,如何拿得出圣旨和诏书?
苏长空胡搅蛮缠。
但苏长空的喊话是,既如此,为何赵启年不在驻地,反而在安城周围悄悄驻守?赵启年未得天家传召,擅自带兵回京,他是为了天家安危,才要带兵清君侧,确定天家安危,赵启年若无心虚,为何不让他入安城?不仅如此,还要借平远王府之名,挟持和扣押将军府的孩子做人质!
此话一处,朝中哗然。
确实,之前平远王府的几位公子小姐也在,但都凭空失踪,此事原本就蹊跷,苏长空这番对峙,更让此事蒙上一层阴影。
即便中宫回应,天家病倒,恐周围有变,为了天家安稳,所以行监国之职,密诏赵启年回安城护驾,并非擅自带兵;但苏长空不依不挠,天家才病重多久,赵启年就已经在安城附近驻扎有些时候了,可是一早就知道天家一定会病倒!此事定然有蹊跷,要么让他带兵入安城,亲眼见到天家安好,等天家醒来,他自会负荆请罪,任凭添加处罚;要么这安城城中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容不得真相实人!
这一来二回,赵启年和中宫这处想要打消朝中疑虑,必须处处行事谨慎,但苏长空则全幅心思都在打到安城,清君侧上,赵启年和中宫处处被动。但轮带兵打仗,苏长空不仅有勇有谋,而且深谙兵家之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赵启年本就多年不曾在战场上,被苏长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抽空吵架又吵不过,处处受制。
加上交战几日后,坊间也好,军中也好,包括朝中也好,陆续传出中宫和三殿下诱.骗平远王府几个子弟到安城,想借机威胁平远王府,后来平远王府不知凭借何种手段,在安城凭空消失,并且没有任何回应,等同于坐实了府中子弟被胁迫之事。
于是渐渐峰回路转,苏长空的所作所为忽然也变得合情合理起来。
苏长空这么谨慎的人,手中若无可靠消息,不可能上来就将赵启年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冲着安城这处就来。
当初蓝城兵变,苏长空也是千里驰援,同今日的现状一样。
天家病倒确实蹊跷。
还蹊跷在当时东宫,二殿下都不在国中的时日。
这不是刚好只能三殿下监国,中宫辅佐。
条条桩桩,从一开始苏长空起兵谋逆开始,声讨苏长空的人多,到风向慢慢变化,不少朝臣明里暗里都在追问天家消息,是暗地里开始戒备中宫和三殿下。中宫迟迟未曾露面,三殿下又在殿上如坐针毡,不得不让人怀疑。
如今,终于有人先问了出来——如今三殿下监国,三殿下的意思呢?
问得是是否要先退回京中,但实则是试探,看她是否有底气。
母后告诉过她,这些人浸淫朝中多年,每一句话都可能在挖坑,等着她往里跳。
她不要自己往里跳。
涟玉下意识选择缄默,然后再择合适时机……
此时,大殿中脚步声响起,伴随着熟悉的身影,涟玉心中长舒一口气。
母后……
中宫身着华服,自殿外入内,端庄雍容,身后跟着的两排侍从,一排是禁军,一排的衣着,应当是暗卫……
殿中纷纷面面相觑。
而中宫仿佛自带气场,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自陛下病倒,朝中上下人心惶惶,我与三殿下既要悲痛,还要顾及朝中之事,难免有疏漏。但事分轻重缓急,总有不能周全之处,但苏长空视若罔闻,也不听劝阻,一意孤行,非要兵临城下,背后目的我与殿下都不清楚,但实在震惊。陛下若安好,苏长空何至如此?如今陛下病倒,便仗着早前功勋,要带兵入城。辰王之乱前车之鉴尚在,带兵入安城的结果,谁都承担不起。诸位大人问三殿下,应当如何,君君臣臣,若是今日退,便助长对方气焰,也失了军心,民心;但若安城实在失守,也断然不能让陛下陷入危难之中,届时,自当倾禁军之力,护送陛下回京,再行计量。诸位大人,不必再做过多纠结。”
先前还乱成一锅粥的大殿,因为中宫的到来,更因为中宫的一席话而安静下来。
的确,苏长空想凭一句口舌就带兵入城,痴心妄想,莫非是效仿辰王之乱?
中宫与三殿下是临危受命,苏长空咄咄逼人,但中宫心中似是已有定论。
朝臣最怕当权者毫无主见,犹豫不决,眼见中宫如此,似胸有成竹,并未被苏长空之事所困扰,应当已有退路。
朝臣纷纷缄声。
中宫上前,在殿上落座,朝臣纷纷低头,行拱手礼。
中宫也再次开口,“宫中已安排暗卫调动各处驻军回京护驾,近处封地的驻军不出两日便会抵达,在此之前,还有赵启年赵将军率部抵抗,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