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村霸靠签到系统养夫郎》 140-147(第5/10页)
戚家一片路上尽是荒地, 除了要进山里砍柴的人外平时根本没人过来,也就是在戚长夜穿越到这个世界后戚家的访客才慢慢地多了起来,零星能见着几个前往戚家做工的人影。
这次的工坊也建在了荒地之上, 因着要在村子里面招募工人的缘故, 村长对于这件事情极为上心,就连那些上了年纪的郑家族老也没有反对,毕竟他们都很清楚一旦厂子建立起来……到底还是族里的人会受益更多。
戚长夜在官府那头有些关系, 跑了一趟就得了许可,村长便带着官差衙役们一寸寸地丈量土地。荒地无法种植粮食,售卖的价格不是很高,总共也没能够花上戚长夜的几两银子——甚至还没戚长夜请人在同福酒楼吃上一顿的花费高。
待到土地更名完毕, 一行人便张罗起了在这上面建造工坊的事情。
这回戚长夜倒没像是给戚家盖房那般一日日地亲自盯着, 反而是更多地将这些事情交到了戚大伯和村长手上,戚大伯有多么靠谱自不用多说, 村长也是个聪明的人,知道这工坊若是能够顺利建成会给村里人带来多大的好处, 这段时间戚家人只是在村子里面收购鸡蛋和青菜就已经让村里人家赚了不少了。
往常带着一大筐菜走上一个多时辰进到镇里, 累死累活才只能赚上寥寥几个铜板,现在却是足不出户就能够把银钱赚了,还不用像在镇上卖货那般费尽了心思磨尽了嘴皮,任谁都知道两种方式哪个更好。
或许是因为赚到了钱, 这些日子村里面的争吵都少了一些, 家家户户走出门时脸上都带着些笑。戚长夜让芳娘夫妇接管了枣糕铺子的大部分事情,因着他们两个就住在镇上不用来回在村里往返的缘故,铺子的营业时间也延长了一些,每日售卖的枣糕数量自然也会随之增加。
以前戚大伯每日会在村子里面固定收上四五百个鸡蛋,现在却已经增到了七百, 更不用说戚家人在镇上做生意也会用到不少。
戚大伯将村子里的这些有意售卖鸡蛋的人家一家家地排序编号,按照顺序上门收购,时至今日整个村里就没有人家没卖过他们,只要攒到了一定数量就能送到戚家那里换成银钱,一个月下来也能有上近百枚铜钱进账——听说前段时间村子里的几个婶子甚至结伴去抓了几十只鸡崽回来、想将它们养大卖蛋呢!
除了固定的鸡蛋以外,戚长夜制作酱料的原料及戚家人摆摊用的菜品也要单独在村里收购,这也是戚长夜将村长等人给叫来的原因。青菜可不像鸡蛋这样每家能提供的数量有限,家家菜园里都种了一堆,收的多了势必会产生一些事端,譬如“凭什么先买他家不买我家”、“凭什么他家的菜可以我家的不可以”……这些鸡毛蒜皮的破烂事情势必要有个人来平衡,村长就是最好的选择。
戚长夜已经绘制好了工坊的图纸,这次的工坊倒是不能像戚家建房那样全部都用青砖碧瓦了,否则按照工坊的面积怕是得定上几十万块砖去,光是这些砖瓦的花费就是一个天价数字,虽说戚长夜手里攒了些银钱,但也不是这么花的。
工坊采用的是最传统的泥土房子,单是在他们的村子里面就雇佣了五十几个汉子,盖房期间同样也要兼顾着各家各户在地里的农活,时不时地就要放一天假让汉子们回家下地劳作,一来二去地也耽误了不少时间。
反正工钱都是日结的,工坊再重要也不能耽误了村民们的耕种,这点戚长夜也很是清楚,反正他也不是很急,等到工坊彻底建成时……都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事情了。
工坊面积极大,被戚长夜暂时划分成了两个区域,一个用来制作蜡烛一个用来制作酱料。蜡烛那边的人数较少,总共只招了六个人做工,酱料处则恰恰相反,一口气在村子里面招募走了十五个人。
普通工人每月可得三百铜板,中午统一包顿午饭,逢年过节也都会有年礼节礼发放,小徐娘子就是第一批被招进酱料作坊的十五人之一。戚长夜又从酱料工坊里抽了两个人去准备每天枣糕铺子要用的材料,不大一会儿就将这二十一人给安排的明明白白。
戚家出售的这些物品至今只有赵岁岁一人从头到尾看过方子,工坊众人做工时日尚短,戚长夜并不信任他们,是以很多商品的最后一步都是由着戚长夜或者赵岁岁来亲手完成的,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戚长夜想着等过上一段时间就再去镇里的牙行里面走上一圈。
总之他们忙碌了许久,等到一切都暂且告一段落时……半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路边的树叶都已经枯黄了。
戚家工坊也已经在周边县镇里打出了不小的名气。
这些日子戚长夜一直将精力放在了酱料的密封和保质存储上,这朝代本就不便运输,路途稍稍远上一些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辣椒蒜蓉番茄酱等又不像是虾酱那般存在着大量盐分可以保质,冬天还能好上一些,盛夏季节开封以后余下的便很难保存。
戚长夜为此已经想了不少方法,系统商城里的书籍也被他接连兑换了不少,一连数日研究下来终于见到些许成效,刚好赶上戚老太太的八十大寿,赵岁岁便想借此机会劝他好好放松一下。
除了最开始的骡子以外,岁哥儿又给家里添置了辆新的马车,马匹是由歩大当家从外头带来的,戚长夜一见就喜欢极了。夫夫两个带着桐哥儿一起回了村子,先是检查了下工坊的运转,再是朝着村长那里走了一圈,忙完该做的事情以后戚长夜又和几个村人进到里屋谈起事情,赵岁岁便和工坊里的几个哥儿妇人闲聊起来。
“你听说隔壁杨东村的事了吗?”小徐娘子坐在他的身边,嘴上不停手上也同样没有闲着,一边做活一边同赵岁岁闲聊起来。
小徐娘子在这工坊过的可谓是如鱼得水,她这人本就勤劳能干做事爽利,大事小情都格外认真,没过多久就被提拔成了个小管事和渔哥儿一起管着工坊。
这大半年来工坊的规模逐渐扩大,先后又在村里招了两次工人,这回倒没仅局限于杨溪村这一个村子,其他村的人也被适当挑选了几个。
其中就有一个许多年前嫁到了杨东村的杨溪村妇人,赵岁岁见其确实是个干活的人便将她给留了下来,她自己也格外珍惜这份活计,尽管两个村子之间相隔了一段不远的距离,却也仍旧日日上工风雨无阻,来的甚至要比那些住在村子里的人还要更早上一些。
小徐娘子是个喜欢热闹的,这人自到工坊做工至今不过几月的时间,小徐娘子便已与她熟络起来,平日里常常和她聚在一处闲聊一些家长里短,近些日子杨东村发生的那些事情更是被她给打听了个明明白白。
赵岁岁连村里的琐事都不太清楚呢,更不用说是已经很久没再去过的杨东村了,他正翻看着手里的工坊册录,闻言随口应了一声:“什么事?”
小徐娘子朝他的身边挪了几步:“就是杨东村的那个袁童生一家啊!”
赵岁岁的动作一顿。
她倒是也隐约知晓赵岁岁和那边不太对付,毕竟当时的很多事情早已传遍了十里八乡,平时便多关注了几分,想着若是得了什么消息也能第一时间传给岁哥儿他们,免得这两个人在镇子里面不通消息。
赵岁岁一直忙着镇上的事情,已经很久没再想起这两个人了,再提起来时心中也没什么波动,平静地宛如对方只是村子里面随便某个陌生的人:“嗯,怎么了?”
“前些日子不是他们那些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