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 120-130(第2/24页)

下有令,围剿董卓,重振汉家声威,出征将士数万,当以军纪法度为先,不可轻慢将令,贻误军机,不可扰乱军营,临阵脱逃,不可背国弃民,贪生怕死!军令既下,当闻鼓而进,闻金则退,举旗则起,落旗则伏。当下,兵马已动,粮草同行,直取长安!”

    朝廷兵马,已非昔日还需要靠着诱骗才能击败吕布的贼兵,而是各路齐整,威风赫赫,自当严守军纪,在陛下面前,争出个表现来。

    华盖之下,刘秉的声音,又一次响起在了众臣的面前。

    “屯骑校尉赵云何在!”

    “臣在!”轻骑甲胄在身的英武将领向这长阶的当中迈开了一步,抱拳拱手。他所统领的屯骑营精锐,也在此刻,于校场之上挺直了腰杆,一正军旗,像是响应着这位将领的表现。

    不必多言,也能让人瞧出,那是怎样的一路沉稳之中暗藏锐气的骑兵。

    “白波校尉徐晃何在!”

    “臣在!”步兵轻甲,包裹着这位面容刚毅的将领,让他在迈步而出时,几乎已无法看出,他也曾流落贼寇之中,就连他统率的步兵,在一年前,还是要被陛下捉拿的贼党。

    但他们如今,已因挖盐掘矿的体力活打熬了心性,又在陛下的治下吃饱了饭食,迎风照日下,与日行百里的精锐有何区别?

    刘秉虽有些遗憾,张燕并不在此,但眼见这两路于他而言也算元从的兵马,拿出了这般令人满意的表现,不觉在神情中又添一份出鞘的锐气。

    “陷阵校尉高顺何在!”

    “金吾校尉马超何在!”

    “射声校尉太史慈何在!”

    一声声点将,让三位各有千秋的将领纷纷出列,将他们和其所部,都陈列在了陛下的面前。

    而无论是高顺自数年前就有备无患,重金打造的陷阵营,是马超临时找段煨借了一部分骑兵才组建起来的西凉骑兵精锐,还是太史慈凭借着高超的箭术迅速收复、训练成型的皮甲弓弩兵,都是毋庸置疑的强军。

    那也难怪,从陛下口中随即说出的,会是这样一句号令。

    “朕欲御驾亲征,着此五路大将并其兵卒护持左右,讨逆不臣!”

    “臣等遵命!”

    这话出口之时,就连因年轻而仍有些跳脱的马超,都让自己的声音随同心境一并沉稳了下来,谁让此刻他代表的,正是陛下的脸面,是要守卫在御前,与陛下一起进入关中的重要将领。

    “城门校尉孙轻何在。建威中郎将段煨何在!”

    孙轻与段煨一并出列,抱拳应声。“臣在!”

    刘秉:“着你二部留守洛阳,维系京中秩序,协助粮草转运。”

    这句命令……这句命令啊!相比于已提前得到过一次陛下这信任交托的孙轻,陪同陛下自凉州折返后休息了数月的段煨,便是因这条诏令目露震惊。

    他没有听错陛下的话,就是让他这位曾为董卓效力的西凉降将留守后方,为陛下保卫京中的太平!

    这份器重,怎能不让人为陛下抛头颅、洒热血,为这天下太平尽心竭力。

    “虎贲中郎将吕布何在!破虏将军何在!征西校尉何在!”

    这三句点将发出,众人俱是纷纷一惊,不解陛下为何会忽然说起当下并不在洛阳的人。

    可他们很快就意识到,陛下早就对此有了安排。

    只因这点将号令既出,当即就有三人走了出来,代替着不在京中的三路兵马统帅应答。

    那是于夫罗之子刘豹,孙坚之子孙权,曹操长子曹昂。

    其中前两位的年纪,似乎并不应该出现在此地,但这两名孩童哪怕身处这等恢弘的场面中,也毫不见他们有露怯的表现。

    这份在少年人当中少有的沉稳,已能让人隐约看到,陛下的后备人才,并未因百官被劫掠至长安而稍有损失。身居洛阳京城要地,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仍有源源不断的人填补上来。

    不仅是这些正待长成的年轻人,还有那些如同鲁肃一般赶来洛阳的贤才,那些准备入读太学的新人……

    讨伐关中的董卓,正是为了让这些人,能在这十三州土地上尽情发展。

    只见这三人站定在了第三列,接连答道。

    “回禀陛下,虎贲中郎将与长水校尉已屯兵凉州。”

    “回禀陛下,破虏将军已派遣偏师,自荆州腹地赶赴武关。”

    “回禀陛下,征西校尉枕戈待旦,不敢稍有懈怠,死守函谷关,以望长安!”

    曹昂不知道为何,越说越觉精神振奋,好似先前的鼓声与呐喊,都已让他一腔热血沸腾,也无比庆幸,父亲领着这个征西校尉的官职,便必定是征讨西方长安最重要的前锋。

    刘秉深吸了一口气,振声应道:“着吕布、张辽,于凉州出兵,封锁董贼去路,绝不可令其逃遁。”

    “着孙坚、刘备,择人留守荆州,另出将领自武关突袭关中,为朝廷大军策应。”

    “着曹操自函谷关先行出兵,为前锋攻打弘农,破除戍守敌军!”

    三人整齐划一的声音,响了起来:“是!”

    哪怕这三路兵马,并不在洛阳阅兵的方阵中,并不在天子的面前,却毫不影响,这三路兵马的所在,因此刻的点兵,而被告知于在场的所有人,也让本就已经沸腾振作的士气,又一次被推向了高峰,仿佛要随同那马踏飞燕之势,直冲云霄而去。

    当他们抬头,向那高处大坛望去的时候,也看到的是愈发激动人心的一幕。

    陛下又一次拔剑在手,像是在向着面前响应点将的将领发出一句最后的号令,又像是遥隔千里,向着董卓发出了一句最终的宣战。

    “传令,整军!出兵!”

    对这座平乐观来说,打从汉明帝将它修建起来到如今,只有天子在此校阅兵马,只有天子为出征的将领送行,在高台上目送着士卒远去,但这一次不同。

    陛下如同来时那样按剑而行,一步步在华盖与官员的护送下走了下来。

    在高台之下,已有人将一匹神骏宝马牵了过来,虽不如赤兔一般能当一句“马中赤兔”,可当陛下翻身上马的时候,威严的君主自与这宝马成为了出征的一体,让士卒之中又发出了一声欢呼。

    闻鼓而进,闻金则退。

    于是在此刻,战鼓又一次咚咚擂响,伴随着一声拉长的口令。

    “出兵——”

    出兵!

    一时之间,整个洛阳都热闹了起来。

    校阅兵马的场地位居洛阳以西,并不在城中,但一想到此行是要收复关中,让天下不再如此荒谬地有着两个皇帝,让陛下成为这唯一的君主,洛阳的百姓又怎能不在秋收前暂时的农闲里蜂拥而至,希望能目送着陛下的出征。

    以十万石为数的军粮,也随着一辆辆木车行动了起来,向前方运去。按照陛下与荀彧商讨的计划,这些军粮将会先一步抵达函谷关,咬着前锋的行军,赶赴弘农前线。

    骨碌碌的木轮,踢踏的马蹄,还有士卒仿佛并不怕口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