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大汉女侯》 90-100(第12/21页)
这个时代都没有,闻棠只能尽量挑有的药方告知这些医者。
例如用藿香、紫苏、大枣等药材调和而成的藿香正气散,这原本是汤药,不过军队在外煎药不便,再加上汉朝中药主要以“治末吞服”为主,所以军医干脆研发出了藿香正气“丸”。
以及薏米,质量最好的薏米在交趾,那里的薏米又大又圆,有解除瘴气的功效,久服可令人神清气爽,东汉时期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在交趾为官时就经常煮食薏米养生,退休后还特地带了一大车薏米回中原,许多权贵都以为他带的是东南特产的奇珍异宝,等他死后立刻t有人上书朝廷,诬告马援带回来一车明珠,他的家人前后六次上书陈情,言辞哀切,这才成功为这位老当益壮的将军平反。
不过现在,对于汉军来讲,交趾的薏米成本太高,用巨鹿郡的就行。
还有最重要的黄花蒿,古人虽然不会提取青蒿素,但已经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用来治疗寒热疟疾的例子了。
这些方子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汉军的生命安全。
桑弘羊:闻棠,你尽情地开药方吧,不需要管我的死活。
军费又要爆炸了!
他本以为打南越不像打匈奴那样运粮困难,更不需要征集马匹,可以比打匈奴的时候省下许多钱,结果呢……
结果一样烧钱。
国库里的钱就像后世中学卷子上的水库数学题,一边有人往里注水,一边有人拼命地往外倒水。
而刘彻,他那敬爱的陛下还嫌往外倒得水不够多,刚到夏末,便开启东巡生涯,游览自己的大好山河。
东巡也就罢了,关键东巡时还没把桑弘羊带上。
人家长平侯夫妇刚成昏没几年,正是新婚燕尔,浓情蜜意的时候,结果刘彻把卫青给带去东巡了。
霍去病带着挑选的三千精兵去了蜀郡,闻棠要从湘江顺流而下去南越,卫青跟着刘彻去东巡,桑弘羊留在长安给刘彻搞钱,苏武带兵去了西域开都护府。
张骞……张骞在大行官署中养老呢,一卷书,一只烛,一杯茶品到下班。历史上他是今年去世的,不过可能因为养老氛围太好,也可能是立大功了他太高兴,看这精气神,他再活个五六年不在话下。
这怎么不算是一种文臣武将各有所依呢?
也不只有桑弘羊留在长安,太子刘据也留了下来,还有皇后卫子夫。
时光荏苒,人到中年,卫子夫恩宠渐衰,但她的皇后之位依旧很稳,自己儿子是太子,弟弟和外甥都是万户侯,卫子夫明白自己只要细心谨慎,秉公持正地干好皇后这份工作,自然可保后半生无虞。
闻棠只跟着刘彻巡游到弘农,便南下了。
她感觉刘彻好像在朝堂上养了一群旅行青蛙,要时不时出去打支线任务再回长安,不同的是,旅行青蛙带回明信片,而她……得给刘彻带过去吕嘉的头。
刘彻让闻棠带过去了许多印绶,虽然大概率用不到,但万一吕嘉想通了愿意主动佩戴大汉发过去的官印呢?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小的火力和六名精挑细选的护卫。
“额……”闻棠看到刘彻身后跃跃欲试,满眼期待的司马迁,于是主动了一次,“陛下,能否让司马郎中也跟臣同去南越?”
“可。”
刘彻答应地倒是挺快,主要他有司马谈这个老史官,所以暂时对司马迁兴趣不大。
“臣蒙受陛下天恩,委以重任,此行必当朝夕惕厉,不负陛下圣望。”
拜别之后,闻棠转身离开,策马一路南行,众人跟在她身后,有风吹在她的身上,猎猎作响,将赤色衣袍吹得宛如一道明艳的火焰,肆意张扬,眼中明光灼灼。
她要去收回一片离家许久的土地了。
第97章 谋划
沿着漓江,进入南越国境内,此时已是九月末,到了这个时节中原的草木难免凋敝枯黄,可这里依旧是生机勃勃。
好热。
南越的风都是炎热湿润的,像是将一层不透气的塑料袋覆盖在人身上,闷闷的,使人头昏眼花,变得黏腻,什么都不想做。
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气味,入目所见皆是绿色的密集草木,格木榕树高耸入云,树冠大到完全遮盖住人的视线,也遮住了山岭中的凶猛野兽,随处可见既结实又粗壮的藤蔓,若是将它们做成武器,可以轻轻松松勒段敌人的脖子。
地上覆盖着各种青苔、菌类、蕨类和其它叫不出名字的绿植,密密麻麻,可得小心,谁也不知道里面会不会有咬人的毒虫毒蚁或大老鼠,这些还算好的,万一钻出一条颜色鲜艳的蛇,咬谁谁死。
南越国的生灵都带着猛烈澎湃,肆意张扬的生命力。
粮食也不例外。
这里的粮食以稻和粟为主,百年前从雒越那里传来了能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粮种,就是占城稻的前身,不过现在叫雒越稻,这种稻子穗长而无芒,颗粒小,不择地而生,生长周期很短,从播种到收获全程仅需不到一百日。
除此之外,闻棠还有一个很惊喜的发现。
南越有一种名为“甘薯”的食物。
甘薯外形和后世的芋头很像,大的像拳头一样大,小的个头好似鸡蛋,剥去外面的紫皮后,里面的薯肉洁白细腻,可以用来替代米谷当做主食,而且味道很好,无论是蒸着吃或者烤着吃都香美可口。
她之前将全部心思都放到了占城稻上,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惊喜。
“为什么没有人和朝廷报告这件事情呢?”
若是之前出使的使者能将这件事报告给朝廷,恐怕南越早几十年就回到汉的怀抱了,哪里能允许它们有这么长的叛逆期?
闻棠只是自言自语,却被司马迁偶然听到,他回:“之前的使者总是将重心放在劝说南越附汉或维持两国关系上,而且这边食物丰足主要是还地形和气候的原因,若将这些种在中原,也不会有这么多的产量。”
他出身史官世家,家中藏书众多,因此虽然没有亲自来过南越,但也从古籍中看到过许多南越的资料,知道一些这里的情况。
南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随随便便火耕水耨都能收获粮食……
火耕,就是随便找一片土壤肥沃,荒草丛生的荒地,在上面放一大把火,火把地里的灌木和荒草全部烧光后,上面那层草木灰就能用来做肥料,再在上面随随便便撒上几把种子,其余的,交给时间就行了。
水耨,就是将水灌入稻田,淹死杂草。
要是连这么简单的耕作方式都不想用,那就去河里摸鱼,去山上摘果子,这些瓜果螺鱼蛤虽然无法让人吃撑,但也能维持不被饿死。
炎热的温度和丰富的食物资源导致这里的人……很懒。
“这里的农人可真是悠闲。”司马迁感叹道。
秦灭百越后,已经将中原的农耕技术传了过来,不过一路上只看到了一户牛耕的人家,也不知是因为缺少耕牛,还是这里人认为牛耕太累。
倒是有许多躺在地头休息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