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商·女强: 65-7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豪商·女强》 65-70(第3/14页)

    若是儿子,送去外地谋生倒也罢了。

    偏偏是女儿,叫她如何放心得下。

    世人安土重迁,只要不走投无路,普通人家很少愿意让年轻姑娘独自远行。

    这也是明月人手短缺的最大原因。

    强扭的瓜不甜,明月做不出拐卖人口的事来,一边耐心等回复,一边跟小姑娘说话,“你几岁?听你祖父说你们姐妹都读书,平时都学什么?”

    “十三了,”小姑娘非常腼腆,好奇地看着她的缎子袄,真漂亮呀。怕冒犯贵客,也不敢多看,马上低下头,声音细细的,“跟着背会了《三字经》和《百家姓》,认得几个字,也会写自己的名字……”

    “那你就是姐姐,”明月笑道,“你大伯家的妹妹没来?她学得怎么样……”

    问了几句,明月也不纠缠,起身告辞,“我这几日就住在王家,开王家酒楼和王家饭庄的那个,初三走,你们好好商议,有结果了可以往那边传信。”

    明月走后,姓周的一家人面面相觑,都开始挠头。

    原本最担心是拐子,可既然有李家和王家这两个本地财主作保,那就是真的了。

    还是周老爷子发了话,对次子说:“去告诉你大哥,成不成的,都不能瞒着。”

    “哎!”次子起身就要走。

    家里有骡子,抓紧点,傍晚就能回来。

    老爷子补了句,“顺道t问问孟秀才。”

    孟秀才就是那个开私塾的老秀才,考了大半辈子科举,去过好多次州城,还见过县太爷、认识好几个衙门里的人呢,算当地最有见识的了。

    却说周老二跑去同兄长说了,周老大两口子都是本分农夫,更没主张,当下装了半篮子鸡蛋,哥儿俩一起去请教孟秀才。

    孟秀才正在家写字,一听便笑了,“这是遇到贵人了!”

    兄弟俩面面相觑,“竟是真的?”

    孟秀才慢慢挽起袖子,去洗了手,“我虽在这村中过活,却认识不少县里的人,前两年县里出了一件大事,起因究竟如何不得而知,有个外地来的丝绸商人和本地的胡记打擂台,竟闹到衙门里去,好大的动静。你们且看如今胡记怎样了呢?跟着她混的李记,如今着实发迹,整个县的买卖都是她家的……”

    兄弟俩倒吸一口气,这么大的买卖,一年得挣上千的银子吧!

    周老二不是不动心,只是自家闺女转过年来就十四了,家里正教导女红,准备过两年说亲呢。要是去了外地……只怕男方家里不愿意。

    周老大谢过孟秀才,送走弟弟,直接叫了女儿到跟前,当着浑家的面说了,“人家说是贵人哩,咱家八辈子烧高香冒的青烟。”又告诉女儿,“如今你也大了,我跟你娘没本事,也不给你拿主意,你自己琢磨。”

    一听离家这么远,他女儿眼眶就红了,“爹,娘,我舍不得你们。”

    看来是自家没福气接,周老大才要说那就不去,却见女儿吸吸鼻子,红着眼圈说:“可我也想挣大钱孝敬你们。”

    周老大:“……那就去!”

    自家男人和女儿都愿意,周老大之妻也没话说,当夜自搂了女儿睡,抽抽噎噎交待些事情,又爬起来收拾行囊。

    差不多周老二骑着骡子出门的时候,明月带着苏小郎回了王家。

    如今明月也算家大业大,有了钱就有底气,腰杆也挺直了,住得心安理得。

    她还单独送给王家一匹霞染,“听说是京城时兴起来的新鲜花色,我常在杭州,倒是弄到几匹,分给你们一匹……”

    眼下霞染三类民间仍一布难求,明月既打算隐身,就要装得像一点,一口气送几匹未免太夸张,一匹刚好。

    霞染色泽艳丽,女眷自然能穿,而王大官人本身就爱俏,也喜欢,见了又惊又喜,“这个我知道,听说州城有卖的,可统共也没几个人见过!”

    他还想凑热闹买呢,专门派人去打听过,奈何连根毛都看不见。

    老太太和林太太也凑过去看,啧啧称奇,越看越爱,“真喜庆啊,不愧是京里来的。”

    雪天黑得早,屋里已燃起烛火,越发映出湖丝之细腻光洁。

    林太太摸了又摸,看着那些仿佛刚从天边采撷的云霞流水般自掌心滑过,不禁咋舌道:“一定很贵吧?这怎么好意思!”

    “对对对,”老太太忙道,“寻常年礼倒罢了,这个怎好生受!该多少是多少!”

    “哎,”明月摆摆手,“我就是做丝绸买卖的,也常往京城、杭州去,终究比旁人容易到手些。若非谈银子,我也不敢再住在这里,立刻叫人搬出去便罢了。”

    说着,作势要走。

    “哎呀你看看!”林太太一把拉住她,无奈笑道,“罢了罢了,算我多嘴。”

    话虽如此,面上笑容却更盛了。

    明月此举,便是发迹后也不忘本,依旧与这边长久往来的意思。

    既是这样,谈银子算账确实不好。

    那就收下!

    大不了好生招待,来日遇到好食材,多多送些与她就是了。

    “这就对了!”明月笑了一回,又压低声音,神秘兮兮道,“只对外别说是我弄来的,别家都没有呢。”

    这番话便是彻底将王家与其他顾客家划分开来,算是自己人了。

    众人果然高兴,纷纷点头,“我们晓得轻重,必不叫你难做,对外只说托人从州城买的就是了。”

    反正全县上下皆知王大官人喜好穿衣打扮,又有钱,专程派人去外地买布也不算什么。

    次日林太太私下里找到明月说话,拉着她的手道:“说实话,你来住,我是真高兴。”

    明月反手握住她的,“我也高兴。”

    王家上下是当初她来固县立足时,第一家率先表达出友善的大客,对明月而言,意义非凡。

    林太太叹道:“以前总觉得孩子闹腾,现在……”

    她有一儿一女,女儿最贴心,可如今女儿也嫁出去了,身边骤然冷清下来,很不适应。

    平时老太太忙着礼佛、看话本,王大官人又要照看外面的生意,林太太也忙,身边虽有儿媳帮衬,到底隔着一层,又是长辈和晚辈,就不那么随性。

    明月这个忘年交一来,林太太攒了一年的话就都有地方去了。

    明月耐心听她说着家长里短,时不时问一嘴,引出更多,又赞她在穿戴方面大有长进。

    林太太乐得合不拢嘴,“都是你的功劳。”

    “也是你衬得起,”明月笑道,“这回进京,我又看见两种时新发髻,有一种倒很适合你。”

    林太太喜不自胜,“全赖你费心。”

    人靠衣裳马靠鞍,这话一点不错。

    以往她不会打扮,十分懒怠迎来送往,总觉得会有人在背后笑话。又因不怎么出门,便更懒怠打扮,就更不愿意出门……

    可自从明月帮她挑选妆容、搭配衣裳之后,周围的人都夸赞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