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我有一家动物民宿》 210-220(第12/20页)
10个,每个988元,销售额9880元。盲盒销售总额为20640元。”
乔思琪顿了顿,喝了口水,继续说道:“除了盲盒之外,我们还销售了少量精品配对核桃,这些核桃都是从收集的干果里挑选出来的,品相极佳。一共卖出了7对,其中1888元的狮子头一对,1688元的苹果园狮子头两对,1288元的白狮子头三对,以及2288元的□□头一对。这部分的销售额是11060元。今天的直播总销售额是31700元。”
听到这个数字,视频会议里的所有人都精神一振。
“开门红啊!”孟印真兴奋不已。
江天榕咋舌,“这利润比蜂蜜高多了。”
“没有可比性。”葛家悦看了中控那天提供的数据,“这次直播的效果非常好,在线观看人数峰值达到了5万人,而且互动率很高,说明大家对云溪山地的文玩核桃很感兴趣。”
严小雯点点头,对李薇的表现表示了肯定,“李薇,你今天的直播非常出色,很好地控制了销售节奏。”
李薇谦虚地笑了笑:“谢谢严总的夸奖,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不过,”严小雯话锋一转,“我还是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要限量销售。”
严小雯知道大家其实对限量是存疑虑的,如果一个团队不知道目标,也不知道怎样达成目标,全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知,那是非常不明确的事情。
于是,她将自己的品牌战略和长远规划,详细地跟团队成员们解释了一遍。
听完严小雯的解释,李薇这才恍然大悟。
“严总,我明白了。”李薇相当诚恳,“以后我会按照您的思路,做好工作。”
严小雯满意地笑了笑:“我相信你。我们云溪山地还有很多好东西,等着我们去挖掘和推广。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走差异化、精品化的路线,就一定能够打造出一个成功的乡村品牌。”
第218章 林场人之心
文玩核桃的意外成功, 给严小雯打了一剂强心针,这说明她的思路没有错,在IP品牌运作的情况下, 卖什么都可以。
野猪肉深加工项目,在她心里酝酿已久。
云溪山地野猪成群, 肉质鲜美,是一笔宝贵的资源。
之前, 她帮鲁国祥和王文华牵线,给王文华他们狩猎团队的野猪找到渠道出货, 但长期来看, 单一渠道的销售模式存在很大的隐患。
一旦鲁国祥垄断了云溪山地的野猪肉供应, 就很有可能压低收购价格,甚至控制整个云溪的野猪市场。到那时, 野猪肉将陷入被动,利润空间也会被大幅压缩。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云溪野猪肉深加工项目, 最好再找个合作伙伴,严小雯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放在几个合作人选上面。
首先是李睿, 百安村的驻村扶贫干部。
按照严小雯和百安村的关系,第一位该考虑的是百安村的受益。
看上去由李睿代表村集体进行操作, 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但他毕竟是外来干部, 对本地的人情世故和复杂关系不够熟悉, 之前就一直被村里老人们或明或暗“不信任”,而且, 他缺乏相关的行业经验, 对食品加工和市场营销也不太了解。
其次是代表苍海森林公园方面利益的老干部吴恕。
吴恕经验丰富,在苍海林场的威望也高, 但他毕竟老了,揽了太多公园项目建设方面的事情,再分心一个野猪深加工,恐怕他力有未逮。
然后是刘志新,苍海镇的镇长。
严小雯几次跟他合作云溪小筑商业分流的事情,大家彼此都挺愉快,如果野猪深加工能得到他的帮助,在政策审批、项目用地、以及资金扶持方面,都能获得不少便利。但他是镇长,政府部门的办事流程相对复杂,沟通成本也比较高。
最后是表叔陈海庆,现任苍海林场场长,关系方面自不用说,那是铁铁的。
作为林场场长,表叔掌握着林业资源,对野猪的捕猎和管理有权限,敞开捕猎,他还能在政策和审批方面获得一些优势。
可问题就出在他是表叔,彼此间有亲戚这层关系。
亲戚关系是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容易落人话柄。
思来想去,严小雯还是拨通了陈海庆的电话。
“叔,最近忙什么呢?”
“还能是什么,溶洞呗。”陈海庆在电话那头挠了挠头,放松一下,“你啊,还真是不让我闲着。”
“哈哈哈,叔,你这说的什么话?”严小雯被埋怨,搞得满头雾水。
来回扯了几句,严小雯才懂,吴恕为了吃暑假或者秋游的流量,死赶紧催,让陈海庆把溶洞的景区等级评定和经营许可证办下来。
景区和林场的人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陈海庆办公室日常就那么点人,知道申请一个景点,需要多少资料吗?半个人那么高的资料都是轻省的。光是安全评估报告、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评估等专业报告,就够他跑断腿的。
陈海庆真是被催得脚不沾地。除了溶洞,还有那个微缩非洲大草原的项目也在办,把他劈两半得了,一天天地净围绕这老的小的主意转悠。陈海庆不好说老领导的不是,只能逮着严小雯嘟囔两句。
且不提景点□□的事情,就说前段时间组织林场职工突击上山采菌子,真忙得够呛。
现在菌子季,每天都冒大量的菌子,林场发奖金发到手软是不假,但架不住累啊。
严小雯这个电话一打,陈海庆脑袋上的警铃就拉得震天响。
"你打电话来,是有什么事?"陈海庆警惕得很,老猎犬已经嗅到了不寻常的味道。
浓浓的防备意味从电话那头爬到严小雯面前招摇,于是她改口说:"叔,这事说来话长,要不我找你当面聊?你现在在哪儿呢?"
"我在山上呢,采菌子。"陈海庆抬头看了看天色,"一时半会儿下不了山。"
他一边说着,一边转身望向山坡。
阳光穿透林间薄雾,一道道朦胧的光柱照亮了脚下,上百号林场职工正弯着腰,沿着松林的边际线,小心翼翼地采摘着菌子。
这片人工混交林是陈海庆最引以为傲的地方,林下枯枝落叶堆积适中,形成了最适合菌类生长的环境。
"看见没有,那边那片?"陈海庆点开了电话视频,让严小雯看清楚他不是有意避开,他指着东南方向的一片林地,跟电话那头的严小雯炫耀,"昨天那边一下午就采了二十多筐牛肝菌,个头都不小。"
确实,这几天的天气特别适合菌子生长,温度、湿度,再加上一场及时雨,到处都是厚肥的菌盖。
"老刘,那边那片别漏掉了!"陈海庆远远地朝着戴护林帽的老刘喊道。
这些都是林场的心血。从五十年代开始,林场的前辈们就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