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大明生活日常》 40-50(第8/15页)
着也是闲着,不如吵一……
“两个管事把信寄回去,我既盼着家里有人来接我,又怕家里觉得我这人心窄。可我实在是没法子,我要就这么走了元哥儿的日子就过不成了。”
关令仪听关如琅说家里老母亲接到信之后哭得死去活来,心里当然不是滋味,一时间垂着头不敢去看关如琅,好似自己怎么做都不对。
“姐姐又何必说这样外道的话,严管事寄回去的信写得清楚明白,家里当初没嘱咐出口的话也的确就是外甥说的那般。”
“若是姐姐的处境不好,就想法子先把人带回来,人回来了后续的事情怎么处置自然简单。
我和大哥当时都是这么想的,却忘了姐姐这几十年的日子,再不好过也是一日一日这么过来的,哪能说走就走。是家里自私,光想着府里没想着姐姐。”
都是大人了,抱头痛哭过后姐弟两个坐下来把这些年的话说清楚,有些对错是非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关如琅能来,就比嘴上说一万句好话都强,之前严管事和韦管事闹出来的那些不愉快,都好似一阵风吹过算不得事了。
姐弟两个在里间团聚,外面裴老三、蒋氏连带裴家的二老太太都显得有些坐立不安。
方才在院子里,裴老三走在前面先绕过影壁,正好碰上关家姐弟俩泪眼执手相对,黄娟和芝娘站在一旁一副要被感动哭的样子,关家的管事小厮更是一个个红着眼,恨不得替主家大哭一场。
这么个场景下,把关氏当外室养了几十年的裴老三站在院子里,就显得格外刺眼格外尴尬。
等到关如琅连一个眼神都没给裴老三,搀着关令仪转身往屋里走,错后两步跟过来的蒋氏和二老太太也觉得这院子的地都烫脚,竟是有些站不住。
黄娟看着来人,再看看跟在三人后面回来的女儿和女婿,哪还能不知道这是谁。
可裴老三已经把裴元过继出来,蒋氏就是想摆一摆嫡母的款儿这会儿也拿不起那个架子。
两家人面对面站着愣是不知道该怎么打招呼,黄娟刚认了个亲家母,总不能这边也是亲家母。只能含混着点头示意,“来了啊,快快快里边请,有什么话坐下来说。”
裴老三和蒋氏对视一眼,这态度要说不好那肯定不是,就是怎么这么像去饭馆吃饭的时候能听见的。
等进屋坐下来,端起茶喝过一口,再去看坐在上首右边的黄娟,和坐在对面的谢九九与裴元,两人才想起来可不就是去饭馆才能听见,这谢家本来就是开饭庄的,这是真把自家当外人客气了。
想明白了这点,裴老三和蒋氏就更尴尬了。倒是被黄娟让到上首左侧尊着的二老太太混不在意,她这些年都不在高州,儿子做错了什么跟自己关系不大。
这次回来,是裴二老爷发了话,一定要压着老三把关家的事情处理好。关家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要啰嗦不要犹豫,关氏哪怕说明天就要走都行,只要别得罪了关家。
二老太太在高州身边有儿有孙,说实在的对裴老三这个儿子,心疼有但也就那么点儿,眼下更多的反而是厌烦,奔七十的人了还得替四十多的儿子擦屁股,除了丢人燕氏想不出别的心情。
好在这样的尴尬没有维持太久,痛痛快快哭过一长的关令仪很快就收拾好心情,被关如琅扶着从里间出来,在裴元和谢九九身旁坐下。
这让屁股都从椅子里起来一半,看那样子是想要去接关令仪的裴老三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还是蒋氏见不得他这幅没出息的样子,没好气地扯了扯丈夫的衣袖,才让裴老三顺势坐下。
前院厅堂就这么大,用不着再分什么尊卑,关如琅捡了他姐身边的椅子坐下。坐下之后也没跟裴老三客气,直接就把关家的来意给说了个明白。
“我三姐和外甥这些年别居岳州,一应花费裴三爷说个数,您说多少就是多少关家都认。你我两家之间了了这笔账,以后就互不相关了。
之后裴家子侄后辈若有考试去京城的,有什么为难的事情也可以找关家。只要不是违反律令和道德,关家能帮的不会推脱。”
裴老三和蒋氏一听关如琅主动说愿意帮衬裴家子侄,眼睛都不由地一亮。但转过头来再一细琢磨关如琅的话,裴老三的脸色蓦的难看下来。
“关大人这话的意思,是要拿银子买了关氏和裴元的这些年。”
“裴三爷这话说得不对,不是买,是还。”
关令仪关家是一定要接回去的,要是没有裴元关家甚至连帮衬裴家子侄这个人情都不会给。
但裴元从出生就在岳州长大,老师同窗生活习惯甚至行文下笔都已成了习惯,贸贸然把他的原籍迁去京城对他来说不见得是好事。
可要把外甥留在岳州,就得从根上跟裴家脱离出来的同时又不能完全得罪了裴家,要不然关家再势大毕竟隔得远,到时候有什么事情鞭长莫及,想帮也来不及。
院试和乡试都绕不过府城,裴家在岳州经营几代人,总有跟裴老三关系好的人,不能叫他们坏了裴元的事。
关家可以接受一个父不详的孩子,但不能忍受关令仪和裴元的下半辈子还要跟裴老三这么个玩意儿有什么牵扯。
所以最好的处置办法,就是对外统一口径,关家三小姐令居岳州多年,如今家里母亲病重被娘家接回京城跟老母亲作伴尽孝。
儿子裴元过继给容县裴雨伯为嗣子,留在容县备考来年的科举。
至于裴老三?裴元本就过继出来了,现在关令仪和关家又不认这么个人,即便大家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可只要关家还得势一天,裴老三就没法去强行逼迫关令仪再认下这些年给他做过外室的事情。
要是关家不得势了,到时候踩上来的也不止裴家一家,没什么大不了的区别。至于裴老三愿不愿意并不重要,蒋氏和裴二老太太会帮他答应的。
从京城出发之前,关如璋专门去了一趟吏部考功清吏司,找到了裴家二老爷的大计考评,明年就要满七十按道理必须要致仕的裴通判得的考评不过一个中下。
再要升迁是绝无可能,能安安稳稳在通判的位置上致仕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本朝的官员六十岁以后大多调到闲职上养老,裴二老爷一直想要自留在高州做通判,还不是因为子孙后代不争气。
裴老三的大哥是个举人,前些年考进士连着考了十年没考上,才凭借亲爹的关系在高州隔壁的府城底下的县城,谋了个县丞的官职。
那地方虽不归高州管,地理位置却是跟高州治下的县城紧挨着。说到底裴家二房的大爷这些年小日子过得滋润,还是因为有亲爹的庇护。
老二连举人都没考上,就在高州治下的一个县城里做了户房的书吏,因管理钱粮、田赋册籍油水颇重,要是哪天裴家二老爷致仕回乡,恐怕他连一个书吏的位置都保不住。
至于裴老三?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家里三个儿子没一个有出息的,眼看着整个二房要家道中落,突然关如琅抛出这么个胡萝卜出来,蒋氏和燕氏都一定会答应。
不光会答应,以后的日子还会尽力约束裴老三不给裴元和谢家找麻烦,只有这样等到裴家真有求到关家的时候,关家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