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食摊火爆整个汴京(美食): 50-6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我的小食摊火爆整个汴京(美食)》 50-60(第1/20页)

    第51章 麻饮细粉麻饮细粉、麻腐鸡皮、冰雪冷……

    杏安这个提议很好。

    以前柳金枝照顾傅钗华,现在傅钗华诞下千金,再让她与傅霁景送饭。

    靠山没了一座小的,还有一座大的。

    而且也师出有名,半点不显得突兀。

    柳金枝笑吟吟答应了。

    尔后傅霁景添饭归来,三人吃了一回便散。

    出门时,傅霁景还在犹豫。

    他本以为柳金枝是有事与他说的,怎么吃了一回饭,反倒不开口了?

    想着,他看向杏安。

    “皮猴子,是你同柳娘子说什么了?”

    杏安嘻嘻一笑,摆手道:“二郎,你就是给我五百个胆子,我也不敢。倒是柳娘子对我说了些事儿……”

    他凑上前,将柳金枝说的事情简明扼要说了一遍,结尾补上一句:

    “柳娘子为谢二郎帮忙,愿意在二郎上太学期间,每日做了饭食送来。”

    “二郎,切莫辜负柳娘子一番好意啊。”

    *

    太学算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名字起源于西周时期。

    如《大戴记保傅》曾记载:“帝入太学,承师问道。”

    太学自成立起,前来读书的人就络绎不绝,虽然后来设立国子监,但太学依旧与国子监并列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只是虽然是学府,却不是如同现代学校一般,不分贫富,人人可上。

    能在太学念书的学生,要么是官二代,比如著名词人李清照的第一任丈夫“赵明诚”就是。

    他父亲是“赵挺之”,曾在宋徽宗年间担任过宰相。

    要么是学问出众、天赋异禀、成绩优异的天才,在县学、周学等地方学校出类拔萃,才能被推荐进入大学。

    如果非要比较,大概就是现代的清华、北大?

    而太学能做到广揽天下英才,自然也是实力雄厚。

    因为但凡太学学子,都不用交学费、学杂费,由朝廷全包,甚至每个月还能领到几百文到一千文不等的助学金。

    当然,无论是哪个要求,以傅霁景的条件都能完美满足。

    傅家又家财万贯,自然不可能贪图每个月能领到的助学金。

    之所以要送傅霁景进太学,是为了太学的师资力量。

    毕竟每任太学博士,都是经过朝廷层层考核选拔出来的大儒士,具有真才实学。

    太学之内又要求严苛,每月一小考,每年一大考。

    经义、策论、刑律、诗词……不一而足。

    在这般紧锣密鼓的教学之下,经名师指点,与五湖四海的天才共同竞争,人会取得飞速成长。

    傅家对傅霁景期望甚大,自然不会错过。

    所以在傅老爷做下决定后第二日,傅家众人就替傅霁景收拾好了箱笼,把人送到了太学门口。

    杏安坐在马车上送傅霁景进门。

    金灿灿的日头底下,笑容格外绚烂好看。

    “二郎,今个儿午时想吃什么?我去告诉柳娘子一声儿。”

    傅霁景脸色涨红,也不知是被晒的,还是被杏安笑的。

    “柳娘子做什么都可以,我不挑。”

    傅霁景背过身走进门,但没两步,又停下,转过身语气温柔。

    “今日日头大,出门切记小心些。”

    虽然没加主语,但杏安是个鬼精灵,欸了一声,笑嘻嘻道:“这话我定然转告柳娘子知道。”

    说完,一溜烟儿跑走了。

    与此同时,柳金枝那边已经开始做菜了。

    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汴京的市井生活,所谓“雪槛冰盘,浮瓜沉李”。

    其中就有提到,在炎炎夏日时,北宋汴京夜市最爱提供的冷食。

    有“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纱糖”、“冰雪冷元子”等等。

    何为麻饮?

    这是指一种以芝麻、麻籽,或是相关植物为原料的冷饮。

    饮用时,会带有一种植物清香。

    若非要类比,就是现代凉茶。

    而麻饮细粉,就是带着淡淡植物清香的凉粉。

    夏日吃凉粉,最是开胃了。

    再配上一碗冰冰冷冷、甜糯爽口的冰雪冷元子,吃的、喝的就都齐了。

    柳金枝正打算装盘,却又想到傅霁景高挑清瘦的身形。

    若是再喂些粉啊、面啊一类,什么时候才能把人喂胖?

    还是多准备一些肉食

    吧。

    想着,柳金枝又多备了一味“麻腐鸡皮”。

    可做完准备装盘,她又忍不住停了手。

    虽然夏日吃些冰凉小食更让人开胃,但是若是冰食吃多了,难免伤肠胃。

    还是再备一些结实些的面食为好。

    于是柳金枝又做了宋朝名吃“太学馒头。”

    太学馒头,就是太学包子。

    据说王安石变法时,整顿太学,当时的皇帝宋神宗去太学视察,想关心下学生饮食。

    结果发现太学饭堂给学生们做的包子,尝过之后笑称:

    “以此养士,可以无愧矣。”

    可见太学馒头的好吃。

    而在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之后,太学馒头又重新风靡,并在漫长的时光岁月里逐渐演变,最后变成了河南开封的名吃——

    灌汤包。

    烫面做皮,肥肉当馅儿,半透明,捏的像朵花儿的,小小一个。

    饭量大的,一口一个,一顿饭可以吃一笼。

    过后她大可以做些灌汤包出来卖,生意必然兴隆。

    当一切收拾完毕,杏安正好进来。

    他是在烈阳底下跑来的,浑身带着一股燥热气,头发都好似被大太阳晒得烧起来。

    “娘子,快日中时分了,膳食可备好了?”

    “正好呢。”

    柳金枝一面说,一面取了碗冰雪冷元子递给杏安。

    杏安笑嘻嘻的,道:“就知道娘子疼我。”

    说着,高高兴兴一饮而尽了,嘴里嚼着珍珠似的糯叽叽小丸子,含糊不清地说:

    “娘子,你瞧,今个儿天气热,我家二郎说叫您当心些。”

    “不如饭食就由我来送,娘子歇息着吧。”

    柳金枝有些疑虑,问:“当真不用我亲自送过去?”

    “嗐,不用不用。”

    杏安赶忙嚼完嘴里的丸子,从柳金枝手里抢过食盒。

    柳金枝眯了眯眼,笑道:“杏安小哥,我瞧你又在打鬼主意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