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透花糍》 9、第九章 献策(第2/2页)
至,高诚便如约等在汀兰苑。
皇帝周衡是在乾元殿西堂接见林书瑶。
昨日周砚向皇帝说起今日之约时一问三不知,但皇帝已大致猜到今日要谈何事,因此让太子周硕也留下一起旁听。
林书瑶向皇帝和太子行礼后,皇帝问:“怎的不让四郎一起来?”
林书瑶回:“此事是儿媳自作主张,夫君并不知。”
皇帝对子女们婚姻和睦喜闻乐见,于是笑问:“你不怕四郎事后生气吗?”
林书瑶摇头:“大义当前,夫君只会夸我。”
“那便说说,你如此慎重地让居墨提前相约,是为何事?”周衡笑回。
周衡是个重情义的皇帝,从他待沈氏和当初相助过他的那些人的态度就能看出。
他不仅重情义,还是个心怀天下百姓的仁义之君。
他登基后,从未兴建修缮过宫室,户部的每一笔银钱都用到了实处。
奈何先帝晚年杨氏贵妃一党祸乱朝纲,让大雍百年基业差点毁于一旦,国库也亏空严重。
这次支援雁门一事,他知道不仅仅是各部有意捂住钱袋子,而是国库确实不够充盈。
林书瑶得令后,向皇帝行跪拜礼,并扬声回:“儿媳斗胆向父皇谏言献策,若有不妥之处,还请父皇先原谅儿媳。”
皇帝闻之,端正身子回:“朕允了,你说。”
林书瑶道:“为解雁门之急,儿媳今日献上以下几条良策:
其一:恳求陛下准许沈氏发起倡议书,倡议大雍商户为雁门关捐款捐物。
其二:建议朝廷在雁门关为捐赠者立功德碑,无论金额多少。
其三:建议朝廷在雁门郡治所雁门县开大市,开市一年内减免入市商户一成商税。
其四:凡捐赠金额超万两白银的商户,雁门大市三年内为其减免两成商税。”
她提的每一条良策,在皇帝看来,既大胆又诱人。
皇帝一脸严肃,问:“详说第一条。”
林书瑶:“为做表率,沈氏愿意捐白银十万两,加上儿媳的嫁妆折合所得五万两,在发起倡议书之前,共有十五万两白银可捐入户部。”
“不可动用你的嫁妆!”“不可动用你的嫁妆!”皇帝和周砚竟然齐齐出声。
然而林书瑶只是一脸坚定地看着皇帝:“我有幸嫁入皇室而享受尊荣,如今雁门有难,我只想尽绵薄之力,以报大雍百姓对皇室的供养。”
她说这话时,字字铿锵,句句坚定,振聋发聩,让在场的皇室父子皆为之动容。
须臾过后,皇帝才道:“第一条,朕允了!”
他很清楚,想为雁门关募捐,皇室定然需要先做表率,既然林氏愿意,简直再好不过。
“为何开大市?”太子问。
林书瑶看着太子回:“雁门郡连年大旱,人口骤减,如今又遭突厥袭击,正是民心不稳之时;
朝中支援雁门后,开大市,可安定民心并向突厥扬我国威,又可吸引人口流向雁门郡。”
雁门郡是大雍商户向北通商的重要关口,哪怕偶有战乱,仍然有不少商户冒险出关贸易。
林书瑶所说的扬我国威就是因为此,唯有国家强大之时,大批商户才敢集中在边境贸易。
太子听后,若有所思不再言语。
皇帝道:“如此,二至四条皆是为吸引商户义捐?”
林书瑶点点头:“儿媳只是斗胆提议,具体实施细则,还需朝中商议。”
周砚道:“若开大市,雁门关必定需要增强兵力,军需也会增加。”
他想到的是如今雁门兵将刚经历了惨烈的保卫战,若开起大市,定然也会吸引突厥南下抢掠。
皇帝笑回:“无需愁兵马,我自会从其他地方增派给你。开大市后,有商税入账,不是现在三瓜俩枣关税能比的。”
顿了一下,他接着道:“开大市后,不只是商税,连关税也会增收。”
历朝历代皆重农抑商,然而,周衡登基后,重农的同时,朝廷大力鼓励行商。
这些年通过收取大雍各大市的商税和各处关税,已为大雍国库增收不少。
林书瑶又就后面三条,详细解释了提这些建议的初衷。
皇帝偶尔问几句,太子和周砚则未曾再语。
周砚昨日未问她缘由,但也猜到了定是为雁门之事。
却不曾想,哪怕重来一世,她的嫁妆依然被悉数捐给雁门。
与上一世不同的是,这一世除了她的嫁妆还有沈氏参与其中。
如此,雁门之急确实可解决。
夏日清晨的太阳逐渐高升,灿烂的光穿过大殿高高的窗棂照入堂内。
林书瑶就像一名身在朝中的谋臣,坐在那片明媚中,胸有成竹地将她的见解侃侃而谈。
若非见她着那一身紫色襦裙,在场的皇室父子差点忘了她只是一名女子。
听了许久,皇帝突然感叹:“沈卿将你教养得极好,朕已多年未见他,甚是想念。”
当年林书瑶的外祖父支援皇帝时,不但冒着被贵妃一党杀头的风险,还要时刻防范被各大商家挤兑。
难得的是,即便那般艰难,他仍坚定不移地支持皇帝。
皇帝感动之下,会偶尔约他对弈,并聊聊天下局势。
林书瑶笑回:“外祖父也一直感念皇恩浩荡,故而让我好好孝顺父皇。”
一声“孝顺”让皇帝觉得自己只是平常百姓的家长,顿时心情舒畅。
他笑问:“你想要何赏赐?若在朕能力之内,定允你。”
林书瑶摇摇头:“我无所缺,无想要的赏赐。”
皇帝笑回:“今日太子和晋王为朕见证,朕欠你一个赏赐。”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