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户女: 22、第二十二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小户女》 22、第二十二章(第1/2页)

    一群人在门口踌躇,正想着要不要跑,也不知哪家人又叫了一声,却原来是家里进了贼。

    想来刚刚正是贼人造谣好声东击西,趁乱偷东西。

    一听见声音,男人们便各自拎着扁担板凳更有甚者拖着铁斧铁锤过去,甄父也拎了把菜刀赶过去,一群人转瞬便将贼人围堵住了。

    有人跑去报了官,不远处正是巡使司的官差在巡街,将贼人押走了,为首的又是裴大人,他似乎还记得甄家人,远远透过人群扫了一眼,又添了一句雨已经歇了,坝上不曾溃堤,嘱咐两声叫闭紧门户。

    方才个个心里慌乱,这会儿大家伙儿才发现没再下雨了,个个都松了口气。雨再落下去,就没个干衣裳穿了。

    这一场灾死了七八个人,都是住在河边的,房子被水泡塌,夜里睡的沉,叫木头砖块砸死了。

    告示上寥寥几笔,于普通人家却是家破人亡的痛。

    这大雨下的大,水退过后官家怕水患再起,家家户户征了人去筑河堤,衙差上门说甄家也要出一个人,若不出人便要出一笔银钱,大哥到许州还不曾回来,甄父酒楼又抽不开身,二哥便从学里请了假出来筑堤。

    一场雨下过,流离失所的人不少,汴京城的堤坝叫守住了没破,旁边几个州县却没守得住,不少灾民失了土地房屋,收的粮还堆在仓里就叫水冲走了,生活无以为继,日子苦不堪言。

    对遭了灾的州县,官家也派了赈灾银子下去,可惜收效甚微,汴京城来了许多外地的人牙,多是过不下去的人家卖儿卖女。

    二哥这几日在坝上,看了心里难过,他读的多是纸上文章,见着普通百姓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才觉得手中圣贤书念起都是酸的,心里也暗暗打定主意,若是为官,该做什么样的官。

    如此白天筑堤坝,夜里趁着灯火还要做一篇策论出来。

    城里粮价儿也翻了几番,要说今年的麦已经收过了,这番大水本是不受影响的,但种下去的粮吃了水,几乎也全都泡烂了,再加上有人背地里哄抬粮价儿,趁乱发财。

    姑母怕甄家粮不够吃,带着人送了两石米两石面来,甄家自个儿先前也存了些粮,只是现下雨停了水也退了,再去摆摊却是极不合算的。

    “到青黄不接的时候这粮价儿怕还要再涨,这些粮够一家子嚼用,现下雨虽停了,街里正乱着,大郎不在家,宝珠那摊子暂且先别摆了。”

    徐氏叹了口气,一场雨打乱了一家子计划,幸而先前买屋不曾欠下外债,否则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听说有人家朝质库借了银钱买房,水患过后还不上,房子叫收了不说,还得卖儿卖女才得以偿债。

    宝珠点头应下徐氏的话,她心里也清楚,粮价虽降了些,比起先前还是贵了两三番,再去摆摊很不现实,再说如今街里正乱着,走投无路的人多了难保不会生出事端。

    家里因摊上要用米面,故而存粮有富余,姑母又送了新粮来,俭省些能吃到明年去。

    市价混乱这般情况到八月里才好些,一来官家下令严禁哄抬粮价儿,二来正是江南的米栗一船一船的运进京了。

    半个天下的财富,均从此路出入,此话不假,从南边的商船带来的不止米栗,还有茶叶丝绸,汴京再次恢复了以往的热闹繁荣,汴京是有钱人的汴京,才下过的大雨好像一场梦。

    河上船来船往,大哥也乘船家来了。

    许州那地里情况比宝珠料想的要好些,才开始下雨石地主就觉得天不大好了,雇了些短工挖沟排水通渠,雨实在大,等连下了三日,个个都要去忙自家地,雇的短工也都请辞了去,一时雇不到短工,便跟阿忠还有蒋实,三人拼了命没日夜的挖出沟渠来将水引走。

    等大哥一到,四个人一起挖的更快些了,倒保全了这些豆秧没叫水淹死。

    等后面雨停了,再出太阳,甄大郎也没走,毕竟还是雇不到短工,四个人一道固上粪肥,晒够了太阳,应当就要开花结豆荚了。

    一家人都松了口气,农事就是看天爷赏饭。

    到中秋节前所有人事都回到正轨,徐氏在外头听说今年险些溃堤,正是因为有个疏通河道的什么官寻常只顾吃喝玩乐,没有及时疏通河道,这才险些淹了汴京城。

    听说那官员官职撸了个干净,家里人也受了牵连,全都发配到岭南去了。

    底下几个县里死的人更多,汴京堤坝没破,底下有个县城水库的坝却破了,且这不独是水灾里死了人,后来还饿死不少人,许多人家才收的新粮在家中没还没来得及卖,屋子便被水冲塌了,粮也冲个一干二净。

    官家放了赈灾粮下去却还是生出饿死人的事儿,有言官闹到官家跟前儿,这事儿便就是大事,官家下了旨意彻查呢。

    晚间吃饭徐氏将这些日子听到的同家里人闲磕牙。

    宝瑢说到相国寺的万姓交易,一个月开五次,这回歇了一个月,这几日又要开了,宝珠日日要忙,还没去凑过热闹,听她说也有些想去瞧瞧。

    提到大相国寺,徐氏又说相国寺里头有几具佛身也叫水泡了,如今城中大户都捐了银子要替佛像重新塑身呢。

    听这话,一家子整整齐齐叹了口气。

    家里上月除了甄父月钱照旧,再有宝瑢卖的花样子得了五贯钱,其余营生都没甚个进账,连隔壁空房也没租出去。

    徐氏说就快要租出去了,只等人家忙完这段日子再搬进来,她说的眉飞色舞,似乎这回搬进来的是个大好人。

    不待几个孩子问,她自个儿却摆手不肯说到底将房租给谁了。

    大哥回来了,渡口的摊子也得重新支起来。粮价儿降了,却没降多少,再卖饭团冷面一类便不合算了,先前的冷粥冷面饭团一类,定的价儿不高,如今粮价涨了就不合算了,还是得想新吃食替。

    天还热,不便鼓捣热食,宝珠想着卖起了红油冷串。素的有藕片、土豆片、青菜、萝卜、豆皮儿一类。

    荤的有腌过的猪肉、鸡肉、鹌鹑蛋一类。

    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学里给了假,二哥早早家来了,宝珠跟大哥自然不愿意放过赚钱的机会,分成两路,大哥仍留在码头,宝珠则是推了车去州桥街。今儿还得早些回去,中秋佳节,请了姑母一家晚间过来吃饭。

    摊上红油冷串的底油是用西南来的辣子炸的,十分费功夫,自然也费本钱。

    素串一文钱一串,荤串二文钱一串,荤串穿的不大,二文钱沾些肉味不少人都觉得合算,一根一根都在竹签子上穿好了,点过以后装在竹筒里头,淋些红油,吃起来方便,只闻着便叫人食指大动。

    这回订的竹筒多,每个上头还刻了甄家食摊的样式,摊上留的还有冷饮子,她家的绿豆沙薄荷冰粥到现在还有人念念不忘,这回见又来卖,眨眼便围过来许多人。

    多还是奔着买冰粥家去的。

    如今摆摊的,个个都提了价儿,宝珠倒不曾提价儿,这粮价格虽涨了,绿豆价儿却没涨多少,故而便留下了这一样。

    红油冷串多数人只是看着咽咽口水,端看这红艳艳的样子只怕就辣人,宝珠想着明儿得备两份,一份五香的料一份红油辣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