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香江小警花继承豪门幼崽后》 60-70(第21/47页)
“除非,确定骨髓配型绝对不是邝小燕。”祝晴说。
电话那头,碗碟轻碰,曾咏珊似乎放下宵夜。
“是啊。”曾咏珊的声音忽然轻快起来,“去证实?”
“我现在接你!”
她们要去医院拿口供。
按照规定,专业证词必须两个人在场。
祝晴到家不到十分钟,连衣服都还没换,转身就要拿车钥匙出门。
一回头,看见盛放小朋友已经坐在玄关处的穿鞋凳上。
他已经重新穿好小鞋子,鞋后跟抵着地板左右晃动,还得意洋洋的。
要查案就一起去,他猜到啦。
“少爷仔,晴晴要工作,你乖。”萍姨从屋子里拿出一本精装童话书,“我们昨天在书店买了新的故事书,萍姨给你念。”
祝晴拿着车钥匙,跨出门。
夜风掀起她额前的碎发,回头时,穿鞋凳上还长着一个可怜巴巴的小孩。
放放的眼睛湿漉漉的,像刚洗过的黑葡萄。
“还不跟上?”祝晴抬眉。
盛放睁圆眼睛:“来啦!”
“查案要注意什么?”
“当然是小嘴巴闭起来咯!”放放竖起食指,抵住嘴巴,但藏不住嘴角的小梨涡。
他们的声音渐行渐远,萍姨摇头笑着,手中还握着童话书。
她站在门边,目送着舅甥俩风风火火的背影,又看了一眼时间,还不到七点半。
一直以来,祝晴向来最大程度给小朋友自由和包容。
这个点,她带着少爷仔出门加班也好,孩子需要早睡,这至少可以保证,两个小时以内,晴晴也会回来。
萍姨有些感慨。
其实,放放已经被养得很好,倒是他这个外甥女,总是这么搏命,让人担心。
以后,就只好指望着少爷仔监督他的外甥女了。
……
晚上七点四十分,祝晴的车稳稳停在曾咏珊家门口。
车窗缓缓降下,曾咏珊弯腰探头,一眼看见后座坐得板正的盛放。
孩子故作严肃的小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哇,今天还有个小警探?”她拉开车门,笑着逗他。
这话对于盛家小少爷而言,无比受用。
盛放立刻绷不住,小脸绽开笑容,晃了晃手里的小本子。
虽然放放没有警员证,也没有配枪,但出门还是需要点排场。
这是晴仔给他买的,封面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四个大字,查案笔记。
他紧紧抱在怀里,就像是在执行重要任务的小警官。
曾咏珊系好安全带,回头冲他眨眨眼:“Madam曾特批你作为今天的笔录员。”
重案B组的警员对这间医院的血液科并不陌生。
值班护士查完记录,给出了和之前一样的答复。
“跳芭蕾的那个女孩嘛,我记得她,当时医院很多人都知道这个病例。”
“两位madam,捐献者和患者真的不是亲姐妹关系。”
“捐献者是匿名的,手术流程完全规范,如果你们确认那位失踪者没有做过配型,那就可以排除了,而且血型也对不上。”
曾咏珊:“为什么要匿名捐献呢?”
“这是很常见的做法,毕竟是接受手术,会有人在事后配对成功后突然后悔,或者不想与受捐者有过多联系。”
“配型成功本来就是很小的概率,有人即便配上了,也会临时反悔。所以当时我们科室人都说这个芭蕾舞女孩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碰到一个好心的陌生捐献者。”
护士再三强调,确实只是运气而已,不必复杂化。
警方的职业习惯让他们容易怀疑一切,但在骨髓捐献这件事上,真的没有什么阴谋。
“具体的情况,我也不清楚。”护士说着,注意到一位中年医生走来,“聂医生当年负责这场手术,具体情况你们可以问他。”
祝晴、曾咏珊和小警探跟着聂医生走进办公室。
“那场手术就像个奇迹,这么快就找到匹配的捐赠者。”
曾咏珊拿出笔记本:“医生还记得当时的情况吗?”
盛放本来还在东张西望,注意到她翻开笔记本的动静,立马也翻开自己的小本子。
小阿sir还没有钢笔,从胸口的口袋里掏出一根铅笔,煞有介事地开始记录。
“当然记得。当时,林小姐才这么年轻,又是优秀的芭蕾舞者,所有人都为她骄傲和惋惜。”
“她总是在哭,害怕自己再也不能跳舞。”
盛放的铅笔笔尖在纸张上“唰唰唰”地记录。
祝晴瞥到,他在画一个哭泣的女孩。
“家人都瞒着她,但其实她心里都明白,经常来我办公室询问真实病情。”
“手术前,她还说如果成功了要给我‘表彰’。”聂医生笑了起来,“我想她的意思是,给我送面锦旗吧。”
“后来收到锦旗了吗?”
“没有,不过没关系。那场手术非常顺利,这就是最好的回报。”聂医生直起身,语气里充满着自豪,“看到病人康复,是我们医生最大的欣慰。”
“不过,她确实写了封感谢信。”
祝晴立即追问:“那封信还保存着吗?”
“所有病人的感谢信,我都珍藏着。”
聂医生蹲下身,在办公桌下放的抽屉里取出一个有些年头的铁盒。
他很快就从整齐排列的信件中,找出当年林汀潮亲手交给他的信。
信封上工整写着几个大字——
“致聂医生”。
祝晴轻轻展开信纸。
信的内容不长,但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挚的感激。
林汀潮写道,是这些医护人员们,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信纸上有几处模糊的墨迹,应该是写信时落下的泪水。
“其实我经常觉得,世上还是好人多啊。”聂医生说,“那位匿名捐献者,还有林小姐重获新生后感恩的心,都是这个世界美好的证明。”
盛放小朋友托着腮,专注地看着大人们交流。
他在小本子上工整地写下“好人”两个字,又在旁边画了个竖起大拇指的图案。
回到家中,才刚过九点。
各自回房后,祝晴坐在书桌前,反复读着那封感谢信。
这是她向聂医生“借”来的,案件结束后得还回去。
祝晴看着信纸上真诚感人的字句,实在无法将写下这些感谢话语的林汀潮,与那个可能参与囚禁他人、迷信“换命”之说的人画上等号。
“晴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