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明君养成计划: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三国]明君养成计划》 90-100(第9/17页)

也还是臣, 天子再怎么年幼失势也还是天子, 位极人臣依旧在天子之下。

    现在年幼的天子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朝廷靠不住要和他们家明光离开, 虽然说的是事实, 但是听在朝中官员的耳朵里肯定不会太舒服。

    京城到底哪儿不好,天子凭什么这么戳他们心窝子?

    朝臣不敢直接对天子发火,他们家明光就得变成活靶子被群臣攻讦。

    杨太傅不一样,他老人家不用拐弯抹角的骂别人, 他能直接把天子当孙子训。

    荀谌思忖片刻,轻咳一声, “天子、额、天子童言无忌直言快语, 明光已经被推上风口浪尖,兄长此时入京只怕会乱上加乱。”

    好吧,那小子一直在风口浪尖上,只是现在被天子这么一说更出风头而已。

    所谓英雄出少年,他们家明光小小年纪便平步青云不知道招了多少人的眼, 被人嫉恨很正常。

    都觉得那小子是背靠荀氏才敢这么胆大妄为, 只有他们自家人才知道要是不顾忌家族名声那小子能更加肆无忌惮。

    不是所有荀氏子弟都好脾气, 他们家明光幼年异于常人,长大后第一次出远门接触的就是张辽吕布等并州武人, 所思所想跟常见的少年郎完全不一样。

    连他们家兄长这个当父亲的有时候都摸不清那小子到底在想什么,以为他和寻常这个年纪的少年郎一样好拿捏只有吃亏的份儿。

    之前让兄长进京是为了及时掌握京城的动向,他们家兄长满腹经纶学贯古今,教导天子绰绰有余,京城的活儿还能比并州轻松些。

    现在诏书写的那么不客气,他怀疑杨太傅那么利索的召兄长进京已经不是为了教导天子,而是为了留个人质。

    主要目的是将人扣在身边,有兄长在天子身边明光行事就不敢太放肆,教导天子只是顺便。

    荀悦收好诏书,“可若是不进京,明光的处境会更艰难。”

    王司徒以麹将军进京没有诏书为由发难,傻小子毫不客气的和他当堂对峙。他们没有亲眼目睹朝会上的场面,但是想也知道气氛能僵成什么样。

    前脚朝会上刚强调朝廷诏书为重,后脚他收到诏书就不闻不问,以王司徒的小心眼肯定要找茬。

    傻小子吵架的时候得理不饶人直接把王司徒比作董卓,董卓当年也是不奉诏,没有意外的话下一个被骂成董卓的就会变成他。

    荀谌叹了口气,“实在难办。”

    “明光和文若都在颍川,即便京城有变也来得及救援,放宽心便是。”荀悦倒不觉得哪里难办,甚至还挺期待接下来的京师之行,“为兄虚活四十余载,还从未体验过被人视作眼中钉肉中刺的感觉。”

    荀谌:……

    行吧,兄长开心就好。

    荀谌愁眉不展,绕过两眼弯弯的兄长找他们家叔父接着愁,“杨太傅四世清德,乃海内所瞻之名臣,应该不会和王司徒那样公报私仇吧?”

    可是董卓进京之前也没人能想到王允能变成现在这样,会不会公报私仇还真不好说。

    荀爽摇摇头,温声道,“王子师醉心权术才党同伐异,杨文先没那么大的野心,他能和仲豫有什么私仇?”

    人的确都会变,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和王子师那么得势前后判若两人。

    杨文先如果真的有公报私仇的心思就不会送来这封语气恶劣的诏书,还能生气就意味着他只是迁怒,等天子服个软认个错就没事儿了。

    王允能舍得下老脸无事生非,杨彪可舍不得他弘农杨氏历代先人积累下来的名望。

    再说了,仲豫也不是吃亏不还手的性子,看上去好脾气不意味着能任人欺负。

    道理荀谌都懂,可是该担心还是会担心,“杨太傅之子和明光年纪相仿,听说也是个恃才放旷的少年郎。虽然那孩子不在京城,但是太傅应该已经习惯了这种不省心的感觉。”

    天子年纪更小,而且正平时看上去乖乖巧巧一惹事就惹大的,比随时可能闯祸的少年郎更让人提心吊胆。

    太傅见多识广,应该不会迁怒太久。

    荀悦展颜笑道,“明光平日再乖巧不过,这次是王司徒欺人太甚才不得不反击。太傅深明大义,肯定知道明光是个好孩子。”

    荀谌:……

    唉,多清亮的眼睛,怎么还没到老眼昏花的年纪就不好用了呢?

    荀衍老老实实坐在旁边,很有自知之明的只听不开口。

    他自己多大能耐自己最清楚,让他守个城带个兵他能干的漂漂亮亮,让他冲锋陷阵勉强也能不落下风,让他和两个弟弟一样运筹帷幄就算了,他怕谋划到最后反而为敌人做嫁衣。

    琢磨对策这种事情就得交给聪明人,他没那么聪明就不浪费时间了。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没必要跟着瞎操心。

    是庸人,但是绝对不自扰。

    骄傲.jpg

    ……

    诏书快马加鞭送去晋阳,洛阳城外的军营里,荀晔得知他爹要进京后有些傻眼。

    天底下能教导天子的人那么多,太傅自己就是当世大儒,把他爹从并州喊回来真的不是当人质吗?

    荀小将军心里没底,让麹义收拾收拾准备回并州不用管他,然后把准备休息的贾校尉从帐篷里挖出来当树洞。

    他爹是个直白坦荡心无城府的读书人,平日里除了读书就是写书,京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堪比龙潭虎穴,没见识过人心险恶的美人爹肯定招架不来。

    太傅迁怒可以把他留在京城,干嘛折腾他柔弱的老父亲?

    贾诩:……啊?

    贾校尉面无表情的抽了抽嘴角,虽然他和荀仲豫接触的不多,但是他觉得他们家小将军的眼睛可能年纪轻轻就有了问题,经历过党锢之祸的荀氏子弟会没见识过人心险恶?逗他玩呢?

    “我父亲四岁学《孝经》六岁诵《论语》,七岁读《诗》八岁学《尚书》,十二岁通读《周易》《春秋》,不到二十岁便遍通诸经著书立说,让他来教导天子是天子的荣幸。”荀小将军愁的说话都没有顾忌了,满脑子都是他在京城的放肆之举连累了他爹,“可他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万一宫中出现变故谁来保护他?”

    天子和太傅小的小老的老,到时候估计还得他那本就没有多少自保能力的柔弱父亲分心看顾,这让他如何放得下心?

    贾诩瞅了眼真心实意发愁的小将军,低眉垂眼不搭话。

    他说话不好听他就不说了,免得待会儿小将军恼羞成怒把他赶出去。

    荀晔不知道贾诩在腹诽什么,说完担心的事情就眼巴巴的等满肚子坏水儿的贾毒士献策。

    王允的专横跋扈有目共睹,趁现在他爹还没进京还来得及阻止,等人到了京城再献计就来不及了。

    贾诩张了张嘴,好一会儿才憋出来一句话,“将军要不先问问长辈的意见?”

    退一万步讲,就算荀仲豫真的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并州有那么多人能聚在一起商议对策肯定比他们俩在这里不顾现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