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朝臣听到心声后: 24-3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被朝臣听到心声后》 24-30(第2/13页)

系统那学来的。

    “这不是金液丹方?”太后参道……虽然没参出什么东西来,但看的丹经不少。一瞧硫磺、硝石、松脂等熟悉的东西,她不由笑出声来。

    “配比不一样。”赵嘉陵忙说,“这可是从——”

    “打住。”没等赵嘉陵说出“太庙”两个字,歪在榻上的太后就打断了她。凝眸望着赵嘉陵,太后笑道,“陛下想试一试?可宰臣那边不允?”

    “还没给谢兰藻看呢。这样的好东西,当然要第一时间给阿娘啦。”赵嘉陵眨了眨眼,又说,“阿娘再给她用也是可以的。”

    赵嘉陵坐到太后身侧,晃着她的手臂,软声道:“阿娘你信我,这些都是好物,不是用来诓人的。”

    太后垂眸,她不紧不慢地翻看着《火.药、火器一览》,就算内心深处认为是赵嘉陵拿来逗趣的,也没将它丢到一边。

    赵嘉陵安静了数息,话锋一转,说起了朝堂上的事情。“近些时日上朝都在议论贡举改制的事,秦国公建立建武庙、设武监。”

    太后本不耐听,但听到“武庙”时候眉头一挑,没制止这个话题。她意外道:“秦国公李洽?”太后的母亲姓李,与李洽的父亲是一母同胞。她印象中,秦国公喜欢跟文臣吵架,但顶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这武庙、武监可是在文臣的“信仰”上蹦跶,李洽不可能做这些事。

    赵嘉陵又说:“在文臣们否定了武庙、武监后,秦国公又提出了武职迁转之事。”

    太后摇头:“不可能是秦国公的主意。”她相信自己那表兄没这个脑子。

    赵嘉陵眨了眨眼,不解道:“那是谁?”

    太后道:“能说动秦国公的朝臣很少。”顿了顿,又笑着说,“是阿慈吧。”同样是亲戚,太后对李家比对桓家更为看重。将《火.药、火器一览》合上,“阿慈一定会愿意研究它的。”

    赵嘉陵垮着脸:“阿娘不信我吗?”

    太后莞尔一笑,道:“总要拿出些东西才是。这事儿私底下做,也不用经过朝臣那边了,我来出钱。”

    太后的行动效率自然是快的,第二日便让人将李兆慈请入宫中来了。

    这类事情时有发生,也没文武百官会在意。

    李洽也没当回事,稳压文官一头后,他春风得意着呢,阴阳怪气地关心同僚,时不时催问一声武庙、武监的进度。要知道十月举子来京,最迟到一月,岁举便要开始了。再拖下去,保不准要惹得圣人大怒。

    等到李兆慈拿着《火.药、火器一览》回来后,李洽只是很随意地一问。

    在他眼中,李兆慈入宫就是配太后说话,陪那群小狸奴玩,等到李兆慈将东西拿出后,李洽顿时一蹦三尺高,一张方脸涨得通红。

    要李兆慈做事,自然也可能会瞒过秦国公李洽。

    如果真如皇帝说得那般厉害,制作出来的火器,会先给李洽手中的兵试用。

    “阿耶,太后给了钱,但庄子和人得咱们家出,这样才能掩人耳目。”李兆慈说,她的心情颇为愉悦。在皇帝将这玄妙的东西给她时,她就知道机会来了。陛下果真不凡,慧眼识珠啊!她是勋贵出身,跟桓楚襄不同,她没靠贡举谋出身的执念。让她写策文,还不如一刀砍了她。

    “这可是大事啊!”李洽肃声道。

    “我知道。”李兆慈不耐烦地摆了摆手,她觑着李洽的脸色,慢悠悠说,“阿耶不会忌妒了吧?”

    李洽:“……”他有吗!

    李兆慈才不管李洽的心情,开始问他要人。这去哪处庄子,李兆慈也想好了,得靠着山,偏僻些动静才小。不然,按照那册子上最终能“升天”的成果,保不住吓到京郊的百姓。

    李洽晃神了一会儿,才拊掌大笑,连说了三个“好”字。

    火.药之事没有经由三省,上通下达公示栏上不会显示它的进度。

    不过李家的人很知趣,及时地往宫中传递消息,赵嘉陵也能知道目前的动态。

    印刷坊选好了地址,“皇雍印刷坊”五个字还是赵嘉陵亲自提的,至于抄写经本的任务,国子监那边也安排下去了。两个任务中,校定雕印经书也有序的推行。

    倒是贡举改制卡住了。

    朝堂上不是议定了吗?怎么拟个章程还这么慢?

    憋了几天,赵嘉陵忍不住了,在常朝结束后,在紫宸殿中召集了宰相们一道商议。

    户部尚书项燕贻奏道:“既要糊名、誊录,贡院需再设封弥院与誊录所,更需委专人负责。比岁入长安参与贡举者,多至三千人。封弥与誊录恐怕需另雇一百余人手抄。一年瞧着倒是还好,可连年如此,烦而未安。”

    谢兰藻沉思片刻道:“太.祖朝因天下未定,开科后,不时下诏权停贡举,有达四五年之久。士人久不贡,则学业荒废于闲肆。一二年太密,举人道途亦是劳苦。四五年又太久,臣以为,可三年一开科场。”

    礼部尚书道:“进士惯例之取二三十,明经也不过一百出头。若是三年一举,其录取员额依旧例,恐怕令天下士人不安。”

    谢兰藻沉声道:“录取人数可酌情放宽。”

    项燕贻没异议,能省下经费是再好不过。

    礼部尚书神色踌躇:“岁举为祖宗旧制,若——”

    赵嘉陵瞥了礼部尚书一眼。

    她都在贡举改制了,还说“旧制”吗?要一切都因循守旧,根本就不用改。

    她认可谢兰藻的主意,清了清嗓说:“长安人口百万,每年来京举子极其仆从便逼万余。若逢荒年,越发局促。便依谢中书所言,三年一开场。”“逐粮天子”这个名号是前朝就有了,就连先帝都往洛阳去过。她登基以来,年景还算好,长安尚未闹出饥荒。至于未来,赵嘉陵也不想舟车劳顿。

    【宿主不必急的,只要宿主一直勤恳做任务,当圣君。迟早会下发丰产的粮种,到时候大雍无饥馑之灾。】明君系统适时出来画大饼,是给赵嘉陵打鸡血,也是用来安宰臣的心。

    虽然任务和成就还没影——

    但支持陛下改制总没错!

    这贡举不推动,就别想以后的好物了。

    前头宰臣们还将信将疑,可《版刻要诀》的消息传开了,谁不称一声神妙?

    反正还在踌躇的礼部尚书立马心悦诚服了。

    当然,他的反对也没有用处。

    中书令和陛下一条心,摆明了要将一切都贯彻下去。

    封弥誊抄最先要用于省试,可又不仅仅是省试之事,还得下到各州县去,永为常例。中书省起草进画后,还得向门下宣奉行。门下复奏的得御画后,才下到尚书省施行。

    任务是走完制书流程后完成的。

    明君系统的语调轻快:【恭喜宿主完成任务。】

    赵嘉陵:“?”

    就这?

    她等了又等,除了明君系统那不要钱似的夸赞,没等到其余。她忍不住问:【朕的任务奖励呢?】

    明君系统无辜道:【宿主之前不是拿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