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朝臣听到心声后: 24-3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被朝臣听到心声后》 24-30(第4/13页)

健也好,幽林曲涧、珠玉落盘的清空也罢,这些只能证明她可以做个很好的词臣,却未必是能治世的能臣。”

    最后一番话,是赵嘉陵看纪录片学来的,这种态度得到系统的认可,但系统也说,会被士人攻击,上一个这么说的已经被打上“暴君”“刚愎自用”的名号钉在耻辱柱上了。

    只是赵嘉陵跟谢兰藻说话,并不想顾忌那样。

    谢兰藻面色微变,她对上赵嘉陵平静的脸色,看到了一丝陌生。

    或许只是随口一说,没有潜台词?文人墨客只是词臣,那谁是能臣?文吏吗?

    可赵嘉陵就在她的跟前,听不到心声了。

    赵嘉陵正观察着谢兰藻的神色呢,许久后,心里才响起一句:【谢兰藻,你也为我震惊吗?颤抖吧!】

    明君系统:【。】

    为什么宿主学它说话这么快啊!

    也是巧,几日后,谢兰藻便收到了陈希元命人快马加鞭从封丘寄来的信。信中议论的自然是贡举革弊的事,正如陛下猜测的那般,她师姐并不同意封弥誊录之制。

    一个理由如朝臣大臣所言,封弥之制使得远离了旧日的“乡论”,只凭试卷取人,不看乡里名声,道德必定败坏,只会养出一批只作四六文的“作手”,而不是士人。

    另一个理由则是试官的素质。若是试官水平稍次些,又怎么知道谁的文好?信中提到了礼部侍郎以及其余几个有机会知贡举的人,都大肆抨击,言辞格外激愤。

    依照谢兰藻对陈希元的了解,知道除了私人信件外,师姐还会上表大肆评论——

    谢兰藻并不打算让那封文采飞扬的表状送到陛下手中,在政事堂便扣了下来。

    至于将人调回长安的事情,别说赌局尚在了,就算陛下不阻,谢兰藻也暂时放弃这个打算。

    谢兰藻抚了抚眉头,有些头疼。

    在推动女人入朝堂这事上她们是志同道合,但分歧却也是有的。

    师姐在信中说,行卷、公荐同样能为女子大开方便之门,一旦长安扬名,何愁科场不顺。

    但岂会事事都如意?进士员额只有那么多,长安近万争名者。她能请托,别人不能请托吗?纵然她可以利用手中权势将一切压平,可引起的士议如涛涛浪潮,又要如何镇去?这样的出身一开始就被迫“矮人一头”,时局使然,倒不如任“公平”。难道女子就没有登科及第的自信吗?

    谢兰藻提笔给陈希元回信。除去议论贡举,谢兰藻也劝她别做多余的事。

    “汴州四通八达,风流云集。希元先前出为封丘令,她心中也是委屈。”襄城大长公主叹声道。

    谢兰藻皱眉,忧心忡忡:“她若是与我议论倒也罢了,就怕她做出什么不合时宜的事情来。”陈希元年十九便进士及第,一时间风光无两。先入秘书省,入御史台,官品虽低,但都是清望,前途不可限量。外出封丘,远离京城,便是贬谪。

    谢兰藻与她从未断过书信,或是议论朝政,或是论及诗书经义,偶然议论不协,也不见她激愤到这一地步。

    襄城长公主:“你指的是——”

    谢兰藻沉声道:“煽动士议。”

    琢磨片刻,襄城长公主道:“士子登科,多取显宦。一些士人纵然家有万贯财,来长安及第可能不大。不管他们自身才情如何,试卷糊名后,都意味着公平的机会。想要像前朝太学生逼迫停罢改制,几乎不可能了。”

    “被陛下说准了。”谢兰藻道。

    “哦?”襄城长公主挑眉,饶有兴致地望着谢兰藻。

    谢兰藻也不隐瞒,将跟赵嘉陵打赌的事一一说给祖母听。

    襄城长公主笑了起来,提起旧事:“你幼时还送了她一对狸奴,她倒是不养,全在太后宫中了。”

    谢兰藻想起什么,面上也多了几分柔和的笑意:“狸奴甚是亲近她。”

    襄城长公主又说:“可惜做不得小狸奴。”

    赵嘉陵梦了一夜狸奴。

    以至于次日早朝,脑子中还回荡着梦中的场景。

    太液池边,谢兰藻怀中抱猫。

    而她问道:“朕与狸奴孰美。”

    赵嘉陵:“……”

    近些时日除了贡举革弊,朝中也无大事,琐碎非机要事只作报告,没有争议。

    过往这种时候,赵嘉陵恨不得合上眼睛睡个天昏地暗了,不过此刻,她已经接受了自己未来的“明君”身份,强迫自己认真听着。

    忽然间,系统的机械声音入耳。

    【恭喜宿主达成成就“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赵嘉陵:“?”

    【怎么回事呢?】

    系统:【这叫改制的“余音”。汴州名士准备来一出大的,不仅不配合改制,还要退回到乡里选举。他们汹汹来京,准备诣阙上书。】

    赵嘉陵:【汴州,唔,封丘。】

    很容易想到陈希元。

    不过这会儿,打赌赢了的赵嘉陵很是愉悦地望着谢兰藻。

    听到心声的朝臣暗自咯噔。

    如果那帮人要来,可不能让自家没脑子的后辈卷进去啊!

    诣阙上书这种事情,史册里有,随便一翻,就带出了鲜血淋漓的“党禁”二字。

    这一不是卖官鬻爵,二不是昏聩无明,上书、上书,上个头啊!建议都滚回去上坟好吗?

    第25章

    赵嘉陵没有直说汴州名士来长安的事。

    任务完成,成就到手——作为一个混子,大概会就此罢手。

    不过赵嘉陵还没糟糕到这地步,政策既然颁布下去,便得贯彻下去,不然朝令夕改,实在是有损天子颜面。

    她敲了敲御椅,只说道:“贡举变革自然有异议,朕无阻塞言论之意,士人大可畅所欲言。只是举人陆续送至长安,京兆尹与金吾卫需注意京中治安,总不好闹出乱子。”

    被点名的京兆尹和金吾卫将军齐声称喏。

    圣人不曾公开的事,朝臣们也不会莫名其妙提出来,只在心中暗暗做了决定。

    冷汗和紧张渐渐收起,听到心声的官员不由得关心起“奖励”来。之前听到陛下与那系统神明对话,什么“成就完成”后,就会奖励一些有用或者无用的小玩意儿。

    皇雍印刷坊已经定址,用最快的速度运土木营造。而被选出来的匠人们也一门心思地研究《版刻要诀》。根据工部和将作监传出的消息,《版刻要诀》可行性是很高的。

    而且有人也算了笔账,一部二十册的大书,成本费不到三贯,那书籍拿到市场上,就算卖八贯也算便宜的了,其中利润高达五贯。毕竟手抄本价格更高,别说普通士人,除非巨富之家,不然都没几卷藏书。抄写犹为不易,唯有宫廷中能够不计成本,抄写整部大书。至于士人,也只是择史册中的几卷抄出,视为“精粹”而已。

    有《版刻要诀》这样的好物,会不会有其它东西呢?朝臣们哪能不好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