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朝臣听到心声后: 30-4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被朝臣听到心声后》 30-40(第8/16页)

改制之后增兵学,其或与武监重叠。”赵嘉陵沉吟片刻,“国子监制度仍需更改,可六学暂时不动。朕拟将武监改作书院,以‘明德’为号,先试行数年,诸卿以为如何?”

    那些朝臣还以为国子监必须要走上大改特改之路,乍一听赵嘉陵的话语,顿时喜出望外。

    国子监旧制不变,一来不坏他们的身份;二来也无需多少他们要做的事。最重要的是,国子监科目不变,贡举便不会进行一次翻天覆地式的大改。

    要头疼那也是户部和太府的事,毕竟改建得花钱嘛。至于明德书院,听名更近私学。短时间内,这帮人不会挤入贡举之路,与他们的子孙后辈争要道。况且,那些科目听着奇奇怪怪的,能有人教?能有人学?学会之后又能怎么样呢?难道能过诗赋经义策论吗?不入朝堂,不是清流。

    有了对比,接受起明德书院就更容易了。这下是皆大欢喜,纷纷齐声道:“陛下圣明!”

    【恭喜宿主完成“主线任务治国文治二学校改制”,触发成就“前无古人”。】

    【成就奖励“大雍版九年基础教育用书”两套,这都是为了新科目量身定做的本土化教材噢!】

    【有了学校哪能没有老师和学生呢?进贤人和招生任务同时开启,宿主多多努力!】

    成熟的皇帝已经不会为突然压在肩膀上的新任务哀嚎了。

    赵嘉陵站起身,她负手站在玉阶上,居高临下地注视着文武百官。

    自她登基后便常听“陛下圣明”之类的话了。

    但她知道那未必是朝臣真正心思。

    敬畏天威浩荡,却不代表着敬畏她本人。

    数月前她还在朝会上打瞌睡,而现在……是否朝着圣明天子迈一步了呢?

    眸光定在长身玉立、神采英拔的谢兰藻身上,赵嘉陵眉眼笑意浮动。

    这种感觉,其实也不差。

    她好像离谢兰藻更近了。

    第36章

    学校改制属于军国机要之事,经过三省,同样也显示在上通下达公示栏上。

    下朝后回到寝殿中的赵嘉陵,目光落在伪装成屏风的公示栏上,其中贡举改制任务已经显示完成。贡举的大变革主要在制度上,只需要将政令传达到州府、通知官衙和士子们便算完成。先前卡在“武监”上,不过现在武监与明德书院两事已经合并,贡举改制一事自然终结。

    至于国子监校定雕印经书的任务——

    在被打回去重抄后,终于没有出现“坏”字了。不过先前的那行带着“坏”的字迹没有直接消失,而是出现了一条红色的长线。

    【历史记录,这叫钉在耻辱柱上。】明君系统说。

    赵嘉陵:“……”她琢磨一阵,雕刻贡举所需的韵书能够完成,但印刷坊总不能放在那边吃灰,接下来得将它利用起来。至于雕刻的内容,先前的打算是大经小经以及史册,总体以举业用书为主。但眼下似乎得做些改变了。

    因为在下一栏“明德书院”创建任务条目下有“备教科书、招老师、招生”等选项。所谓“教科书”,大概就是先前系统奖励的书籍,虽然不知道能有多少学生,但起码得做到人手一套,甚至能将其向民间推广,供有志之人学习。

    “国子监学生不学无术,经书于他们而言,也就做让圣人‘上天’的疯狂事,先放一放吧。”赵嘉陵自言自语。

    盘了盘思绪后,赵嘉陵领取了自己的成就奖励——《大雍版九年基础教育用书》。

    几大摞书籍凭空出现在榻上,纵然赵嘉陵已经知道系统的神迹,也不由得嘶了一口气,目瞪口呆地看着书山。

    她眼皮子跳了跳。

    通识、文学、书学、算学、律学、医学、工学、化学、农学、博物学、兵学——

    其中文学、算学、书学一共有九本,幼学、小学和大学各三本,内容由浅到深。通识仅有三本,只有幼学阶段。至于余下的科目,各有六本,只有小学、大学阶段。

    赵嘉陵吸了一口冷气,已经开始头晕了。

    而且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些书,赵嘉陵拿起她能够看懂的文学扫了眼,其中征引的书目众多,还得另外刊刻。

    【朕还能等到改革起效的那日吗?】

    【宿主别紧张,这些都是基础用书,针对从零学起的幼儿的。像宿主这样已经学过书目的成人,就算拿到第九本也不会觉得有障碍,略作熟悉后就能进入其中。不信,宿主继续看。】

    赵嘉陵点头。

    虽然各有九册对应九年,可这并不意味着庸才能够九年读完,同样的,有基础的人自然也可以跳过“幼学”“小学”阶段。

    【不行,不能让朕一个人震惊。】

    有好东西,自然要与宰臣共享。

    于是,赵嘉陵急招宰臣们入宫。

    将庞大的陌生知识分享给宰臣后,赵嘉陵连“哪来的”都懒得解释了,直接说:“朕要将它们刊刻,向各地征招有才能的老师,并且提前招生——至于员额,各科目、年级先以四十人为限……”

    一些奇怪的词汇出现,宰臣们努力地去消化理解。

    谢兰藻眸光闪烁,她道:“学员年纪有限制么?”

    赵嘉陵:“四岁以上,不限出身。”

    谢兰藻又问:“年龄的分层太大,陛下准备如何安置?幼龄与成人终究不同。况且除有才能之辈,寻常人精力有限,如何精通各科?”

    赵嘉陵说:“文学、算学、书学九年学满,通识只幼学读,三年之后,看个人志趣择一科目深造。”就像国子监学经的,也不要求士人兼通,多得是只研究一经的。选科目也与此制类似。

    “至于分班,除了不识字的,或许得经过一次考试来判断其人水准如何。”头一批学生年龄无法限制,不过日后会渐渐趋于同一的。

    “这用钱——”殿中陷入一片怪异的沉默中,直到户部尚书项燕贻打破了寂静,她的脸色发苦,一想到支出就头昏脑涨。武监也就是现在的明德书院并不在长安城内,是在长安城南郊野利用一座拥有数千屋宇的大寺改建的。原本武监属于兵部,是正儿八经的官学。但明德书院,又该怎么定位呢?日后需要的款项又从哪里去?

    赵嘉陵说:“从内藏出。”

    内藏与左右藏不同,属于皇帝的私库。不过皇帝要向左右藏伸手,将内藏与左右藏混起来,朝臣们也止不住,制度时有松弛。譬如先帝之时,便下令说“皇太子取用库物,有司不得限制”。听起来不用国库钱,可实际上没有制度,结果可能更坏。

    谢兰藻知道项燕贻在担忧什么,她道:“臣以为,皇雍印刷坊或可置于明德书院之下。”

    宰臣听了这话,不由将视线往谢兰藻身上乜。陛下并不限制民间学雕版印刷术,甚至使得匠人将此技外传,这就意味着皇雍印刷坊不重要了?不,官刻与私刻的界限会一直存在的。官刻的典籍多、范围广,并且可不惜人力物力,会出精本,民间碍于种种,多少会有些粗烂。

    皇雍印刷坊给明德书院带来的钱倒是其次,日后官刻典籍上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