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50-6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50-60(第10/32页)

    可以这么说,封建时期的道德礼法,就等于是王朝的宪法,只不过这个宪法不是明文规定,是未成文法而已。封建道德礼法是以忠孝节义为核心的,而通过儒家思想,又把忠和孝统一了,皇帝就是君父,即是君,也是父,官僚们也是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存在的。

    这样,孝就从简单的血缘本能,扩展成为了统治的政治依据。这是他们统治的基础,任何人也不可能挖掉自己的根基。

    而文官们恰恰就是利用这一点,不管是上奏疏谏言,还是朝天阙长跪不起,甚至是撞柱子死谏、被廷仗打死,只要能利用这一点达成自己的目的,撒泼打滚都无所谓的。

    不过这一招也不总能成功……如果遇到嘉靖那种阴逼老道士,文官也只能暂时蛰伏哈哈哈。】

    崇祯听到天幕这样称呼他的高祖,毫无尊重、甚至有辱斯文的形容词,顿时瞪大了眼睛。

    不过……他也说不出什么就是了。毕竟天幕连太、成二祖都经常调侃呢。

    【好了,下面我们来说说稍微敏感那么一点的话题——宋明的文官,到底为什么非要跟皇帝对着干?

    up抛砖引玉,浅浅说一下。如果觉得我胡说八道,那你们去骂文官,不要来骂我,嘻嘻。】

    朱元璋打起精神,他倒要仔细听听。

    正好他刚下定决心废除衍圣公的爵位,自然也要有相应别的措施来控制天下的读书人。

    不然他们连番的来闹,自己也受不了。

    【我觉得,宋明的大部分文官,与其说是官员,不如说是儒教的卫道士。

    刚刚说过,封建时代的政权合法性来自于“天命”,具体表现就是“天人感应”和“天命转移”。

    所谓“天人感应”,就是天子是上苍在人间的代表,是代天牧民。但天子必须有德,否则天命将不再眷顾天子,降下各种灾祸示警。如果天子继续执迷不悟,就会发生“天命转移”,此时吊民伐罪,替天行道,夺取天下的人就可以成为新的天子。

    朱元璋当初北伐时的檄文里就明确说过,元朝入主中原是天命,后来的皇帝暴虐成性,天命不再,转移到了他的身上,所以他来当这个英雄。

    这么说,自然是为了安抚那些怀念元朝宽纵的各族地主士绅,也是为了继承元朝的疆域,但也说明,这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说辞。

    这就是古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和合法性。而这一套东西,是儒家提供的。换句话说,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合法性来源于儒家。

    这套意识形态的东西,自董仲舒到宋明理学,虽然经历了唐末藩镇的小小挫折,但逐渐完善,并且随着科举制度的固定,而彻底发扬光大,成为文人思想上的一个利器,更是一个枷锁。

    所以,天子虽然掌握对文官的生杀大权,但四书五经,各种儒家经典以及意识形态组合起来,就像东方版的圣经一般不容置疑。

    怎么样才算信仰上帝,教会说了算,天子要如何保持天命在身,那就是儒家出来的文人说了算。

    万历可以力排众议去援助朝鲜打跑倭寇,却因为太子的事情和文官拉锯十几年,最后还输了。

    其核心原因就是,决定一场战争,是君王的王权范围内的事。而决定废立太子,却是意识形态上的大事,属于“神权”的范畴。用君权去侵犯这种意识形态,儒生文官自然要据理力争。

    就算是嘉靖这个天生的天际深沉老道士,想用大礼议来分化控制文官,也拉锯了十几年。

    君权和文官集团的矛盾,究其原因,就是中国的儒教虽然没有发展出严密的组织,却更加隐秘地垄断了封建时代本属于贵族和世家的朝廷官职。因此宋明的君权与文官集团的矛盾,本质上就是世俗君权和意识形态所代表的“神权”的矛盾。

    这一点,我认为从某些程度上来说,和西方国王与天主教会的斗争是有相似性的。

    因此,他们会在千百年间,对孔孟的学说不断吸收、改进、更新版本,为统治者服务,更是为自己所在的阶级服务,从而让许多学说思想走了样。】

    百官们一个个都颤抖起来,不知道是因为被说中了而觉得恐惧。还是觉得天幕几次三番的污蔑他们,实在忍不下去。

    “意识形态”这个词他们没听过,但是意思差不多能够理解了。

    就是说他们只维护儒家,维护自己的地位,甚至为了这些东西去对抗皇权。

    虽然这样说……好像也没错。

    但是这岂不是拐着弯儿骂他们无君无父?!

    【这就是那位图书管理员同志喊出“打到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的原因。】

    【作者有话说】

    终于补上了_(:з」∠)_

    “大明不可能永远重复开国和靖难,但必须重复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这句话,出自点家的一篇小说,而最后关于“儒教卫道士”的观点,来自一位知乎答主。

    55明末下12

    ◎关于诛十族◎

    【士绅和皇权的对抗,不仅仅是局限于朝堂,还表现在舆论话语权。

    大家应该都知道,文人的笔杆子有多能颠倒黑白。几千年来,受害者简直如过江之卿。

    我这里就随便举几个洪武、永乐父子俩的例子,来给大家破一下洗脑包吧。】

    【第一个,就是徐达。】

    “嗯?”徐达惊诧的抬头。

    【徐达是朱元璋的老乡,也算是第一批跟随朱元璋的人,立下赫赫战功,激动人心的北伐就是他挂帅当总指挥的。

    他为人谨慎、胸中有沟壑,因此基本没犯过什么错误,一路扶摇直上位极人臣。洪武十八年因病去世后,朱元璋还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可谓是生荣死哀了。】

    洪武十八年……他还能活十五年呢,他相信这十五年的时候足够把北元给打残了!

    徐达起身,叩谢陛下隆恩。朱元璋也赶紧下了御座,亲手把他搀扶了起来,拍了拍徐达坚实的臂膀。

    一时间君明臣贤,其乐融融。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被戏称为“洪武唯一一个善终的功臣”,竟然也被人造谣说是因朱元璋逼迫而死的。】

    还没有松开手的朱元璋和徐达:“……”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为啥呢?

    因为有一个民间广为传播的版本,是说徐达当时生了背疽,据说只要吃蒸鹅这种“发物”,就会加重病情甚至死亡。朱元璋知道以后,马上御赐蒸鹅给徐达,徐达知道朱元璋要杀他,于是含泪当着使者的面把蒸鹅吃完,不久后便病发身亡。】

    崇祯也听过这个故事,给他讲经的翰林学士还暗戳戳对高皇帝这种行为表示不赞同。

    【“送蒸鹅”这个故事最早的出处,是在明代中叶徐祯卿——没错,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那个徐祯卿。

    他写了一本野史笔记,叫《翦胜野闻》,里面记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