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年代文男主的漂亮亲妈: 50-6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穿成年代文男主的漂亮亲妈》 50-60(第23/26页)

 轻快歌词唱到最后一句,所有声音戛然而止,天地间只余下滴答的雨声。

    在这静谧中,小小的四方小学爆发出轰鸣的掌声,孩子们在笑,在跳,在欢呼雀跃,这一幕成为他们童年中不可磨灭的记忆,那种震撼和欢乐,多年以后想起依旧鲜明。

    在这欢呼里,乔耕书转身对着田园深深深鞠躬,他起身看向田园,“田老师,谢谢你。”

    谢谢你带着育红班的孩子们走进小学,带给我们这份惊喜和感动,更谢谢你让我找回自己的内心,更让我看到希望和光明。

    育红班孩子们离开的时候,已经是雨过天晴,一架浅浅的彩虹挂在天边,让人心情都绚烂起来,在拥抱和不舍中,孩子们挥手告别了这场小学之旅。

    至此,再也没有哪个孩子说不愿去小学,因为就像田老师说的,我们感受过育红班的快乐,可还没有探索过小学的乐趣,虽然不舍,可是育红班就在家门口,放学以后依旧可以去玩。

    只田园没想到,这场小学参观太成功,以至于家里两个原本不用升小学的小崽子都想学历升级。

    这时节,上学并不卡年龄,不过普遍比后世晚一年,特别是底层百姓,孩子营养跟不上,发育迟缓,村里五六岁话还说不清的很多,所以大家一般八岁才上一年级,也就是七周岁,不过村镇小学里管理更松,有些八九岁甚至十岁上一年级的,也不是没有。

    家里两个哥哥今年才六周岁,按照虚岁来看也就是七岁,让谁看,再玩一年上小学才算正常,田园原本是打算让他们明年上小学的。

    没成想,陈向兵找田园,“妈  ,你看我和我哥,长得比那些个一年级的小学生还高呢,力气也比他们大,就说那拔河比赛,我们都赢了。”

    田园抬手制止他,“别吹牛,你们赢不是因为你们力气大。”

    小向新坐在田园身边玩积木呢,听着妈妈和哥哥的对话,立即接茬,“那是因为二哥你做鬼脸啦。”

    陈向兵一挺小胸脯,“好吧,不过那总归是我们赢啦,这虽然不是体力上的优势,那也是智慧的体现吧,所以我们觉得,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去上小学,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田园问哥哥,“向军,你也想去小学?”

    田向军其实可有可无,他在哪里都能看书,可架不住弟弟对他叭叭叭说个没完,他点头,“和向兵一起去。”

    田园先声明,“去了小学不许反悔,不能觉得不好又要回育红班。”

    陈向兵一拍胸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妈,我明白!”

    孩子们有上进心,田园自然不会拦着,她想了想,点头,“成,回头就给你们办手续,送你们去小学。”

    “欧耶!”陈向兵一挥小拳头,转身朝外跑,“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们去。”

    田园看着他欢快的背影,一时心底有些感慨,当初跟在她身后的两个小尾巴,现在已经是小雏鹰,要张开翅膀学着自己飞翔了。

    让人感慨又欣慰。

    不过她实在没想到,家里这两个小家伙要去上小学的消息一传出去,后面的走向看得让人迷糊。

    能不迷糊吗,让蒋云秀说,孩子这前后俩态度,让人不知道该说啥,原本,她家龙凤胎和向军向兵差不多大,都是要明年上小学的,之前那阵子,俩人回来还在那庆幸呢,说洪武和圆圆他们去上小学,要离开育红班和田老师,幸亏他们还能继续上育红班。

    可这话说出来没几天,跟着去了趟小学,这态度就大变样,当天回来就说小学好,地方多,人也多,做游戏可好玩,再说起洪武和圆圆,那嘴里就是羡慕,他们要变成小学生了,和小学里那些哥哥姐姐们一样。

    结果又过两天,俩人放学回来宣布,他们也要去上小学。

    这事儿整的,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接着她就听说,不光他家这俩,育红班剩下和向兵向军差不多大的,都吆喝着要去上小学去。

    家属工厂里,李于蓝也是奇,她这回没忍住,“我去找田老师,说我家圆圆一提上小学就哭,田老师还说呢,让我不用担心,她给孩子转过来。”

    “可我也没想到,她能彻底让孩子转性啊,之前哭着喊着说不去不去,现在呢,让我给做新布包,买新本子,说等再开学,她就去上小学,你说可是奇了。”

    马红也是想不明白,“我问洪武去参观小学都干啥了,他说可有意思,我听着也就是做几个游戏,听听课,咱也不知道田老师咋整的,那一个个就乐意去小学了。”

    大人们不懂,可孩子们懂,对他们来说,走出育红班,走进小学,就像是在告诉别人,我长大了,我可以自己面对家属院外面的一切,这种自信所带来的安全感和探索的欲望,大人们无法理解。

    更不用提,对育红班的孩子们来说,陈向兵和田向军小哥俩就是大家的风向标,出问题找向军,要热闹找向兵,向着他俩靠近,已经是孩子们不自觉中形成的习惯,既然两人都要去小学,那其他人自然要跟上的。

    升小学这件事解决以后,田园收到了陈采风的信。

    对于姑姑,向军和向兵印象还很深刻,他们还记得姑姑的笑和温暖手掌,所以一收到陈采风的信,陈向兵迫不及待问田园。

    “妈,姑姑信里写啥呢,有没有提我们三个?”

    看得出来,陈采风这封信写得很认真,里面还有其他稚嫩的笔记,想来是孩子们写的,家长里短写了三四页的纸,田园把她问孩子们的那一页拿出来给陈向兵,“姑姑想你们呢,呐,自己看吧。”

    陈向兵如今字虽认不全,可磕磕绊绊能读一些,他原本想自己读,读了两句觉得费尽,喊来田向军给念,他和妹妹在一边听着。

    田园把剩下的信读一遍,心里止不住生出些欣喜,当时她决定留下酱海鲜的方子是正确的,如今大姐家的日子,眼看着越来越好。

    确实是越来越好的,如今陈采风家里又添了两口陶缸,几乎每天,李来福都会用他那个背篓,背上七八斤的酱海鲜,天不亮就出发,去镇上巷子里卖,同样的,镇上好些人家,已经习惯每天端着碗等着他,对他们来说,一毛钱吃上一碗色泽油亮,滋味绝佳的海货,尝个鲜美的滋味,很是划算。

    陈采风四个孩子,她没什么大学问,因着父母去的早,一辈子就盼着自己家人健康平安,四个孩子也取这四个字,两个小子在前头,承健承康,两个闺女在后面,承平承安。

    原本她和丈夫商量着,老大承健十岁,已经是三年级,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等上完三年级,字认个差不离就下学,十来岁已经不小,跟着队里上工,多少能顶点工,年底分粮还能多拿些。

    田园临走前却给她说,不管多穷,一定要让孩子好好上学,只有上学才有出路。

    这话她知道,可她也更知道,家里四个孩子都上学,这事难,让她一直伸手朝着弟弟家借钱,她做不来。

    可她没想到,田园留下的这个酱海鲜的方子,直接带着他们脱贫致富了。

    ‘承健知道不用下学,高兴的直蹦,妹子,还是你说的对,得让孩子上学,以后啊,我再也不说那下学上工的话,要是真能和你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