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商: 13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豪商》 130-140(第5/19页)

有固定的桑园和蚕农,正好派上用场,眼下合计约有织机三百台。普通丝织就的平纹素面布比较简单,熟练工每日至少可得一匹半,一日便有近四百五十匹,一个月就是……”【注】

    她一边说,薛掌柜和明月一边算,话音未落便异口同声地接道:“一万三千五百匹。”

    “对,”徐掌柜点头,“这么说,还差些。”

    明月记下来,再看薛掌柜,“你那边呢?”

    事关前程,薛掌柜也开始交底,“我在苏州有座织坊,有织机一百二十架,每月可得五千五百匹上下。”

    丝绸商人大多自织起家,积累一点家底后才开始租赁门面,兼做二道贩子。

    明月惊讶,“你是苏州人?”

    薛掌柜得意一笑,“怎么样,看不出来吧?”

    明月和徐掌柜都摇头,“看不出看不出,一点儿也看不出。”

    “好奇我怎么不学人家做苏绣,却来这里卖布?”薛掌柜笑吟吟道。

    明月和徐掌柜齐齐点头。

    别说,还真有点好奇。

    “那就不是人干的营生!”薛掌柜突然激动起来,比划着双手嚷道,“整日价劈丝,一根丝线要劈成几十、上百根!比头发丝还细!捻这根同样比头发丝还细的针,整日价戳戳戳……我是身子僵了,脖子歪了,眼睛也花了!”

    一口气抱怨完,薛掌柜瞬间恢复素日的优雅,斜靠在圈椅中,猫儿似的哼了声,“我天生急性子,做不来那个!”

    明月和徐掌柜哈哈大笑。

    “对了,方才说到哪儿了?”笑完了,明月喝了口茶,继续刚才的话题,“哦对了,一个月就是一万九千匹,所差不多,临时加架织机、雇几个熟手也就够了。若实在不想折腾,临时从外面采买也不算什么。”

    “何苦来哉,”徐掌柜笑道,“散户多的是,江南一带无数人以桑蚕、纺织为生,最怕的就是卖不出,咱们若能提前过去定下,他们感激还来不及呢。”

    “也好,这样最稳妥。”明月点头,“还有一件事。”

    “你说。”徐掌柜听得仔细。

    “她那边是t自家产业,都集中在一处,”明月冲薛掌柜抬抬下巴,“每月交货自不必担忧,但我名下的散户和织坊大约各占一半,许多织户所在的地方崎岖难行,每次光收拢就是个大难题。况且散户在自家做活,少不得兼顾家务并各样琐事,数量和品相便不能保证。往年咱们的人去得晚了,还时常碰见因保管不当发霉的……”

    徐掌柜明白她的意思了,“若能把人集中在一处,日日敦促、时时检查,自然最好。不过这么一来,少不得要新建织坊,况且人员往返又是个大问题,若要万全,最好再建几处大屋子供人们居住。人住下了,吃喝拉撒也不得不考虑。”

    种桑、养蚕要考虑地段、水土,但纺织不用!

    有块能搁下织机的空地即可!

    “这个不难,城外多的是矮山,怕什么。”明月早想过了,当下滔滔不绝道,“如今才九月,最快明年开工,完全来得及在染坊边建一座大型织坊,各散户自带织机,咱们只出个屋子就好。

    后面空地上住宿,再从附近聘几个手脚麻利的女人做饭、浆洗,好叫她们专心织布。

    届时下头的熟丝收上来,直接送过去,咱们的人盯着,力保不出错。紧挨着再修一座染坊,几十只大缸、几个池子、若干竹架子即可。通色最好染,我那个染色大师傅手下很带出几个可靠的人才,叫她们做,原地晾晒,又近便又省事,做好了也不必想以往那般四处奔波去收,直接归拢到库房、送往衙门就是了。”

    名下的产业又不是做完这一年就扔,今、明两年拉起框架来,日后便可长长久久、源源不断。

    薛掌柜也跟着算了一回,频频点头,“也就头一年费些事,不过这么一来,便可省去后续许多麻烦、隐患,很值。”

    做买卖嘛,前期投本钱不算什么,最怕的就是到了后半程各处漏风。

    孰轻孰重,大家都分得清。

    明月叫了苏小郎来,“你往衙门跑一趟,还找之前咱们买山头的那个书吏,叫他查查染坊附近的荒地。若有呢,尽快给我回信;若没有,先找最近的。”

    苏小郎麻溜儿去了。

    薛掌柜很是欣赏了一番苏小郎离去的矫健背影,一转头就见明月写满复杂的脸。

    她不以为意道:“这么一来,你那边便是个常年驻扎人口数百的繁华地,怕不是比许多村落的人口都多。”

    明月点头,“多谢提醒,待织坊、染坊都到位了,我会前往衙门说明情况。”

    人口一多,日常衣食住行各方面需求也会随之增大,势必吸引附近的农户、商户乃至医者等诸多行当的人前来,长此以往,怕不是会衍生出一个崭新的小镇!

    况且人口是各地重中之重,她需要的织户好多都非杭州本地人口,来日久居本地,牵扯颇多,必须提前上报。

    前期筹备讨论完毕,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分成。

    首先,这买卖是明月一力谈下来的,她必须先分一半。

    当然,若有各项开销、各处打点,也从这里面出。

    剩下一半就根据三方各自出力多寡来分:

    薛掌柜的织坊每月可得五千五百匹,约占总量的三成,就分剩下五成中的三成利。

    明月名下产业供应约七成,就分七成。而徐掌柜依附于她,前期仍需要徐掌柜四处奔波,收拢各地的生熟丝,顺便把关,功不可没,便分一成半。

    徐掌柜很是惶恐,“一码归一码,那些个散户、织坊都是前两年就定下的,该得的报酬我已得了,以后只是打发人四处跑腿儿罢了,怎好要这许多!”

    一成半,听起来不多,但得看是多大的买卖!

    朝廷慷慨,供给官员不吝成本,一年二十三万匹的买卖,少说也能有二十万两的利,五成利中的一成半就是一万五千两!

    一万五千两!

    足足一万五千两啊!

    她就是跟着打下手,不担任何风险,何德何能!

    薛掌柜笑道:“那是明月那份出的,我说不着,你们只管自己论,可别指望我替谁说话。”

    银子还没到手呢,徐掌柜已觉烫手。

    明月喝了口茶润喉,“你先别忙着推辞,我另有打算。头一个,咱们这回是跟朝廷做买卖,各处马虎不得,来日你往各地收丝,从桑园到农户,品质优劣需得额外把关,这就够你累的了。另外,年底各地的散户织工都要迁到杭州城外,这可不是什么轻快活儿,或许有的人不愿离家,单看怎么游说,或是另外再找合适的补上名额。我在城里走不开……”

    这些活儿最琐碎最磨人,但偏偏最不敢马虎。

    “我来!”徐掌柜拍着胸脯保证,“放心,我一定安排得妥妥当当!”

    徐掌柜刚才不敢要一成半,就是怕这次多拿了,明月以为她贪心,以后再有好事就不叫她了。

    一顿饱和顿顿饱,她还是分得清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