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230-24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230-240(第15/21页)


    他治下百姓、城镇如此繁荣, 康熙帝看了, 心下那是无比的满足。

    这都是他这个皇帝当的好, 得天庇佑啊。

    爷儿两个才说了两句话, 就听李玉进来报:“皇上,十八阿哥来给您请安了。”

    康熙问道:“就他一个?”

    李玉回:“是,就十八阿哥一个。”

    康熙帝对德亨道:“估计是看到你来了,他来朕这里找人了。”

    德亨惊讶:“怎么会,十八阿哥在哪里找不到臣,定是来给皇上请安的。”

    康熙帝拿手指头点点他,对李玉道:“让他进来。”

    胤祄进来先请安,然后对德亨笑道:“我就说看到你来汗阿玛这里了,果然在这儿。”

    德亨直想扶额,面上只能呵呵呵的笑。

    康熙帝笑问道:“原来不是给朕请安来的。”

    胤祄不知前事,忙道:“自是来给汗阿玛请安的,儿臣的海东青孵化了,特地拿来给汗阿玛瞧瞧,走到大楼门的时候,看到了德亨的背影,只是他走的快,我走的慢,我在后头喊了他两声,他没听见,走到拐角处,没影儿了,我就猜应是来汗阿玛这里了,我也不追了,就慢慢过来了。”

    德亨先道:“十八阿哥恕罪,臣是真没听到身后有人喊。”

    胤祄:“我也没喊多大声,刚喊了一声你就拐弯了,听不到也是正常。”

    康熙帝问道:“你的海东青呢?”

    胤祄忙提过一个小草篮子过来,篮子上头盖着一条青花布,掀开盖布一角,露出里面两只光秃秃颤巍巍的小家伙出来。

    就算是名品海东青,刚出壳时候模样,并不比刚出壳的小鸡崽子好看多少,甚至丑的一批。

    康熙帝看过,点评道:“看着还挺壮实,你好好养,养好了朕有赏。”

    胤祄笑道:“是,儿臣遵命。”

    康熙帝看完了,胤祄就自来熟的提着小篮子来到德亨的上座,坐下,将小篮子放两人之间的小茶几上,招呼德亨一起看他的小雏鸟。

    德亨看着小小雏鸟,小声问道:“你怎么养它?”

    胤祄:“就放我车里,有专门养它们的哈哈珠子。要是雪女生的蛋就好了,一定能孵化出和雪女一样神俊的白鹰来。”

    雪女是只雄鸟,羽毛浑身雪白,被德亨养的溜光水滑,在阳光下都会反射光芒。

    在人类眼中,雪女非常漂亮,但在雌鸟,尤其是天空霸主海东青眼中看来,雪女丑的不行,它作为一只雄鸟,太弱了。

    所以,雪女找媳妇挺难的,反正是到现在都还没有,唉。

    德亨说了雪女的现状,胤祄道:“没关系,我去鹰房给它寻摸一个,保证它喜欢。我才从鹰房过来,里面添了不少新训好的鹰隼,一会咱们放鹰去吧?”

    见两人头对头的嘀嘀咕咕说个不停,还约着去放鹰去了,康熙帝不得不轻咳一声,提醒他这个皇帝还在这里呢。

    胤祄听到咳声,忙站起身,问道:“汗阿玛,您嗓子不舒服吗?要不要喝杯枇杷膏沁的茶?”

    密贵人王氏,擅治枇杷膏,车架越往北走越干燥,胤祄每天都要喝上一碗母妃亲手治的枇杷膏,感觉喝着还挺管用的。

    儿子有的,康熙帝这里自然有,只是,他不是嗓子不舒服,他是眼睛不舒服了。

    两个小子,来他这里闲玩了?

    康熙帝道:“朕不渴,不想喝茶。”

    胤祄眨巴眨巴眼睛,坐下了,脸上清澈的愚蠢。

    德亨起身,低头道:“皇上,不知道皇上召臣来,是有何差事要交代?”

    胤祄一拍脑门,想死的心都有了:他忘了,今天德亨不当差。

    德亨不当差的时候被叫到御前,肯定是皇上有事情要吩咐的,他们前后脚到的,估计皇上还没开始进入正题呢。

    胤祄再次起身,告辞,道:“汗阿玛,儿子不打搅汗阿玛处理政务,儿子这就告退了。”

    康熙帝:“嗯。”

    胤祄跪安,捧着自己的小篮子快步走了。

    康熙帝抽出一张折子来,李玉拿去给德亨,康熙帝道:“你看看这个。”

    德亨接过折子,打开一看,是户部侍郎塔进泰题奏折,再看日期,四月初七写的折子,四月十二听政议过,当日发回,四月十六再题,当日再发回。

    现在隔了小半个月了,这张京师-淮安跑了两个来回的折子,又到了康熙帝的手中,这是要跑第三回了。

    塔进泰的题奏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就是截漕粮至漳州、泉州二府的运粮战船不够,米多船少。

    这里要说一下此折子内容所题的背景。

    前些年,江南遭灾,导致当年粮食欠收,朝廷不仅没有从江南征收来粮食,还要从湖广截漕粮入江南赈灾,将那一年缓过去。

    第二年江南受灾区域丰收,但就此留下了一个后遗症,就是米价腾贵,贵到要拿到朝廷上议的地步。

    这两年,康熙帝一直在想法子平抑米价,每当拿到朝廷上议,朝臣们都议不出个所以然来,这让康熙帝大为恼火,甚至说出“现在没有官员干实事,文人只知道读书清谈,一遇到大事就无用”的话来。

    海运的事情已经议了两三个月了,按说,议到现在朝臣们都不松口,也就没有议下去的必要了,最后结果跟以前一样,都是不了了之的下场。

    但这一次,康熙帝就是不松口,议不出来,就继续议,两个月议不出来,那就继续议,朕就看你们能碌碌素餐到什么时候。

    朝廷议归议,国家运转是不能停歇一日的。

    因福建漳州、泉州一带连年欠收,百姓饥寒交迫,与官兵起了多次冲突,闹到御前,康熙帝就下旨截运漕粮到这两地,一为当地官兵资粮,二为赈济当地饥寒百姓。

    漕运属户部管辖,负责转运漕粮至福建的官员就是以户部侍郎塔进泰为首的一众官员。

    淮安是漕运总督衙门所在地,塔进泰到了淮安之后,就开始调度米粮,装船,从海上运去福建。

    因为运河只到杭州就不再南下,所以,截运漕粮的运输路线是从淮安启程,行运河至杭州,从钱塘江入海,沿海岸线南下,直至福建泉州港。

    这米是运去福建的,福建也没干等着,福建巡抚就派了战船,北上去运米。

    也就是四月上旬的事情,这个时候,塔进泰就给康熙帝上了一道折子,说:福建派遣战船来载米。

    这没头没尾的,康熙帝看了都发懵,将折子发回,让塔进泰“具奏”,具体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然后,塔进泰说了:米多船少,故奏给皇上知道。

    这些个臣子啊,你就是来朕跟前找存在感的是不?

    康熙帝批了一个:知道了。

    然后发还了。

    按说到此该结束了吧?

    没有,现在,塔进泰又奏来了第三道折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