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穿成鲁元公主: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汉]穿成鲁元公主》 90-100(第1/16页)

    第91章

    夏侯婴摩挲着下巴,似乎想到了些什么,他没说话。

    樊哙则是拍手叫好:“这是好事情啊,姨夫第一个支持你。”

    陈平一脸震惊地看着刘元,他自幼清贫,从未想过穷人家的孩子,还能有这样的机会。他一直觉得,若非自己生于乱世,是断然做不到这样的官位的。

    “我有意通过考试,在百姓中选拔楚国的官员,不论出身,只要通过考试,便可以做官。”刘元一边喝酒,一边同刘邦说道,“阿翁,你觉得这样好不好?”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刘邦拍了拍大腿,仰起脖子咽下一口酒,大笑,“我儿是个有志气的!”

    他拍拍屁股站了起来,眼中是独属于大汉皇帝陛下的张扬神采:“这个好!”

    刘邦的表现让萧何吓了一跳,他们害怕这位开国之君一拍脑门,就也要在大汉推行刘元说得这个“科举”。

    “长公主想做什么?”

    萧何亦苦人才凋敝久矣,他不止一次招揽贤才,但他从未想过亲自培养,而后通过“考试”去选拔官员。

    不是他想不到这一点,而是如今的根基在世族贵戚,连皇帝尚且要封异姓王,以换取他们的支持,维护统一。

    刘元……她怎么会有这般大胆的想法?

    倘若要科举才能做官,岂不是告诉天下人,往后就不再倾向于世家大族了,这天下又当如何?

    更何况,若是考试来选拔人才,那该考什么,谁来考,如何考?

    萧何这般想,便也问了出来。

    而陈平虽然很是期盼这样的变革,却也并不看好。他觉得这是个好的法子,但显然不适合当下的大汉。

    大汉百姓最需要的是稳定。

    但刘元是何许人也,她从造纸开始,便在为此事做准备了。

    “诸位都是大汉的股肱,有何想法,但说无妨。”刘元看得出来不止是萧何一个人对此有意见。

    “这么多人去长安考试,是否不太方便?”夏侯婴第一个考虑到的便是治安。

    刘元直接参考了科举制,并且将原本就完善的科举制,简化了许多。

    “夏侯叔父言之有理,因此便要在各个地方先选拔一次,这其中的佼佼者再到长安参加最后的考试。”

    “在地方定期举行初试。初试不必太过复杂,只考察基本读写能力、法令知识、时政策论。”

    “在长安再举行一次考试,考察更高深的经典义理阐释、策论、算学、律法等。”

    不知不觉中,他们所说得已经从楚国变成了整个大汉。

    没有人能想到,刘元竟然将这事谋划地这般清楚。

    “你这丫头,只怕是从造纸开始便在等着今日了,你到底有多少谋划是我们不知道的?”刘邦佯装生气,“那长安的造纸工坊摊子铺这么大,你却又要在楚国搞试验。”

    “自然,若要推行科举,纸张是关键!必须优先推动造纸术的改进,让这纸最广泛地传播,务必要比竹简便宜、便捷。如今,我们虽然已经生产出不少纸,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一定要能实现,试卷用纸,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推行誊录制度,雇佣专人抄写试卷,隐藏笔迹,防止作弊。”

    刘邦越听越心动,他的直觉与判断告诉他,这是能名垂青史的大事。

    退一万步讲,刘元是有慧眼之人,她都说好的,能有错吗?

    最多不过是超前了些罢了!

    刘邦敢断言,在未来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这个“科举制”一定是重中之重。

    他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你回长安,一样可以推行科举!你是摄政长公主,自然有权做这些,如何还要绕这么大的圈子?”刘邦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不瞒你说,你不在长安,你阿母是越发严肃了,脸上更是连个笑模样也没有。”

    除了逗弄刘恒的时候有了些耐心,平日都在处理政务。

    她怎么就有那么多的政务要处理?

    连薄姬也成日埋在账本里,刘邦都担心她迟早一天眼睛要坏掉。

    这分明是他刘邦的女人,怎么倒是对吕雉唯命是从?

    刘元摇摇头:“阿翁,此事干系重大,不能儿戏,且先在楚国试过吧!”

    “考察内容又该由谁来定呢?”张良沉吟片刻,问了个关键的问题。

    “那便要看皇帝陛下想要怎么样的人才。”听见张良的问题,刘元笑了,论起考试,没有人比她更熟悉。

    考了十几年,人都快卷成麻花了。在那个人才溢出的时代,考试是她唯一的出路。

    “言之有理,但倘若考上了,这些人又如何来安排官职?”

    总不好考得越好,给得官位越高吧!

    “根据考试成绩划分等级,再授予官职。当然,不能一下子就给他们高位,让他们先从郎官、县丞、文书吏做起,根据实际政绩,再行升迁。”

    “可是话又说回来,这贫苦出身的学子,如何能考得过那些氏族?”樊哙叹了口气,“只怕连大字都不识得一个。”

    就如同他一样,总是被夫人说没文化。

    刘元盈盈一笑,与韩信对视一眼:“这就是我办县学的原因了。”

    “科举好,但这是一条很长的路。”陈平探究地看着刘元,“长公主准备如何对待这天下的氏族?就如同在楚国这样吗?”

    “初期可以保留少部分的察举名额,给高门世族一定的恩荫名额,让其在较低层级免试,同时逐步扩大科举录取比例,扶植通过科举上位的寒门士人,逐步替代旧的世族势力。”

    听见这话,萧何点了点头,对刘邦夸了一句:“长公主想得很是周全。”

    “何必这么麻烦,有不老实的,拉出去砍了便是。”樊哙冷哼一声,“早就看这些鸟氏族不爽了。”

    “再说了,若是都凭科举做官,那叔叔伯伯们也不会答应的。”刘元试探着问。

    “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考不上就是他们笨。”樊哙嗤之以鼻,“考不上便老老实实袭爵位,做什么官去祸害百姓?”

    刘元不再说,而是与他们饮酒。

    项羽就站在门外,他来寻刘元,给她新写的兵书,也没有人拦着他,便让他听见这样一番话。

    论起打仗,他自认为不输任何人,但论起这为君之道,他似乎……不如刘氏。

    只是刘元,贵族便是贵族,你这条路子,只怕走不远。到最后又能考出几个你想要的寒门呢?那些寒门难道不会被氏族拉拢吗?

    *

    翌日,张良问了冶铁工坊的位置,亲自去了一趟。

    他在热得站不住脚的高炉房里,见到了张不疑。

    张良险些认不出自己的儿子——张不疑黑了,瘦了,但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见到张良,张不疑笑了,露出一口白牙:“阿翁,你专程来看我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