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40-50(第23/42页)
儿!她!张桂花!就要学会做豆腐啦!
十几年困扰她的技术难题终于要被攻破啦!
怎么能不激动?
她恨不得跳起来鼓掌。
沈宁手把手教她们点豆腐,细节也都教到位,从泡豆子开始水和豆子的比例关系浆子的浓淡、豆腐等成品的口感。
煮豆浆的要点细节以及注意事项也告诉她们,譬如要勤搅拌免得糊锅底,豆浆上层的浮沫要撇掉,否则影响点豆腐的成色。
“在熬豆浆这一步,最关键的是火候温度的把握,温度把握不好,点豆腐就失败了。”
豆浆煮开以后要放凉一会儿,差不多80-85°左右,太热或者太凉都影响效果。
至于这个温度怎么掌握,现在没有温度计,而且老手艺人也不靠温度计,都是凭经验。
等待的时间里,沈宁叮嘱了不少事项。
她约莫一下时间,伸手在浆子上方感受一下,差不多了。
“来,咱们都舀一点小口尝尝,记住这个烫嘴的温度,下一次就照这个来。”
这时候肯定烫嘴,但是可以吸溜吸溜地喝一点点。
张氏是第一个动手的,吸溜一口,烫得差点跳起来,伸着舌头呜噜呜噜。
大伯娘:“……”
快别给我丢人了。
沈宁把卤水轻轻倒下去,轻轻搅拌,“咱别动了,十……一刻钟差不多就行。”
乡下没有更漏,说一刻钟大家也不知道是多久,就约莫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
过了一会儿,豆浆里析出絮状豆花,越来越多。
张氏激动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娘哎,是真的,是真的!我可太了不起了,我学会做豆腐了!”
大伯娘悄悄戳她一指头,让她稳重点。
张氏稳重不起来,她都要飘了好吧?
“二郎媳妇,弟妹,阿宁,你真能耐!我活这么大年纪,你是我见过最能耐的女人!不,你比那么多男人更能耐!”
大家都笑起来,大伯娘也顾不得大儿媳不稳重了,也点头说是,都夸沈宁。
沈宁被夸乐滋滋的,并没有不好意思。
虽然这不是她发明的,但是会做豆腐也很了不起好吧,她动手能力可是杠杠滴。
沈宁:“你们回去先一点点试,慢慢地熟能生巧,就能回回成功了。”
她又教着几个妇女压豆腐。
裴母按照她的要求拿来另外一块长方形的粗麻布,放在做食盒的木匣子里,一层包袱倒两勺子豆花,叠起来再倒,如此反复,最后压起来。
沈宁:“这就是千张,你想做多薄就做多薄,只要不碎就行,厚一些就是豆干了。”
豆腐就是整个压起来,这个没多少技术含量,要注意压平整,别凹凸不平的。
不过沈宁家没做豆腐模子,直接用笸箩,所以豆腐底部都带着笸箩的花纹,很独特。
自家吃不讲究这些,要是以后做豆腐生意还是要注意,做那种底下带格子的豆腐盒子,出来的豆腐一块块有纹路,切的时候就很方便。
“二郎媳妇儿,是多少豆子多少水来着?”四婶儿又忘了。
沈宁看向另外几人,“你们谁告诉四婶儿?”
张氏抢着道:“要是想做老一点的豆腐,就3到4斤水一斤豆子,要是做嫩的就6到8斤水。”
各家虽然没有秤,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办法。
比如借人家的秤称几块大小不等的石头,一两的、半斤的、一斤的,这样自己家要称东西就可以用棍子两头栓布袋比划比划。
不用很精确,大差不差就可以。
然后量出一瓢水是几斤,以后也就有数。
四婶儿:“8斤水,柳家那豆腐坊真黑啊。”
大家都笑起来,“可不咋滴,幸亏没买过他们的豆腐。”
大伯娘几个年纪大学东西慢,记住这里忘了那里,都想赶紧回家磨浆子试试。
张氏忍不住:“弟妹啊,那、那揭油皮呢,咋揭啊?”
大伯娘几个都忘了,因为豆花豆腐豆腐皮豆干就够她们忙活的,根本记不住。
大伯娘拽拽张氏,让她别那么贪心。
沈宁笑道:“没事儿,早就说要教你们的。大嫂,做豆腐的步骤你都记住了吗?”
张氏立刻说了一遍,分毫不差。
沈宁夸道:“大嫂好记性,说得很对,回头就照这个做。”
张氏被夸了,得意,又被婆婆瞪了,赶紧老实点。
沈宁就把留出来自己喝的一砂锅豆浆端过来,让裴母帮忙生起小铁锅。
等锅热她就用大勺子一勺一勺地往锅里倒浆子,“不要直接哗啦倒进去,要让它挂壁,贴锅边轻轻泼过去。”
张氏连连点头,手上比划着,“弟妹,我试试呗。”
沈宁便交给她。
张氏学着沈宁的样子,一勺勺泼得很到位,得了沈宁的夸奖又笑得合不拢嘴。
大伯娘都没眼看了,见别人不笑话反而夸张氏学得快也就不说啥了。
沈宁让裴母小火慢烧,两根谷秸即可。
如今天凉,不需要蒲扇扇风,等豆浆凉到了一定温度表面就会慢慢凝结形成一层油皮。
张氏惊呼起来,“哇,真的,真的!”
三婶儿四婶儿本来也要惊呼的,见她这样都笑起来,“俺们真是开眼了啊,镇上这油皮卖可贵呢,今儿咱也会了。”
沈宁拿了两根洗干净的细梃杆儿,就是高粱穗上那截光溜溜的杆子。
她用两根梃杆挑着油皮,拎起来,另外一根顺势刮下来刮掉多余的豆浆,然后将其搭在草棚子顶端的木棍儿上。
过了一会儿,另外一张油皮形成。
她将梃杆儿交给张氏,“大嫂,你试试。”
张氏激动得手都在发抖,接过去,屏住呼吸,弯腰趴在锅上,小心翼翼地探出梃杆儿,有点不敢。
沈宁鼓励她,“不怕的,你从底下挑进去,直接捅到对面再挑起来就好。”
张氏将梃杆儿插/进去,手一抖,不小心将油皮捅破了,“哎呀。”
沈宁笑道:“没事儿的,你做的很好,退回来重新插。”
张氏憋着一口气,脸都憋红了,也可能是被豆浆的热气熏的。
第二次好歹成功了,豆皮却黏连了。
沈宁:“很好,直接挂起来。”
三婶儿:“要晒干不?我给放外面一会儿太阳晒晒。”
沈宁:“三婶儿,不能晒,要挂在屋子里阴干,这东西很薄,一晒就坏。”
三婶儿吓得忙放回去。
这时候小珍珠和小鹤年也打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