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50-60(第24/41页)
臭豆腐、鱼腥草、霉豆腐、臭苋菜、臭冬瓜都有爱好者,苦辣底色的腐乳凭啥没人爱?
今儿她让裴母把茱萸颗粒处理了一下,用擀面杖搓搓,把果实的外壳和里面的黑籽分开,就像花椒那样,吃外面的壳。
然后用小石磨将八角、花椒、茱萸、香叶磨碎,再用炸辣椒油的方式,将滚油直接冲在盛香料粉末的大碗里,激出丰富有层次的香味来。
可不就给会吃的高里正和陶族长给勾引来了?
另外做一坛子不辣的,不用茱萸油,而是用花椒油。
还要做两小坛不放油的,而是蘸过白酒以后直接滚调料。
调料是细盐、八角面、花椒面,还有一种调料是姜泥、蒜泥、细盐。
花椒是真野花椒,姜是黑壮嫂子帮忙联系的。
沈宁之前跟人打听谁家种姜,她想换一些囤着。
冬天甭管自己吃还是开客栈给客人驱寒,都需要姜。
黑壮嫂子娘家村里正好种了姜,她帮沈宁联系了。
农户的鲜姜可比杂货铺卖的便宜多了。
据说上面菜贩子下来收是6文半一斤,而杂货铺就卖12文一斤。
五斤左右鲜姜晒一斤干姜,药铺干姜就60文一斤了。
原本姜农零卖是10文一斤,本村人9文,可以用粮食换。
听说豆腐娘子要买他的生姜,他一口价给了8文,说她是豆腐娘子,理应给便宜。
主要是家里也没多少,大部分都卖给菜贩子了,毕竟是人家前一年预订的,只能卖给他们,否则以后人家就换人订了。
就这么着,沈宁也用豆子、小米换了五十来斤鲜姜。
她拿回来以后用沙土埋着,免得干巴或者坏了。
想到自己豆腐娘子的名头果然能换钱,沈宁就得意地笑起来。
自己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正笑呢,就看到过来的高里正和陶族长,她忙收敛笑容,起身迎接,“里正伯,陶大伯。”
高里正原本还以为沈宁跟自己亲近,所以笑得跟见到亲爹一样,便也笑得跟见到亲闺女似的毫不矜持,结果——
人家撤回了笑容。
现在他算知道沈娘子对待亲近之人是怎么笑的了。
合着以前跟他客气着呢。
他心里有点酸溜溜的。
他得努力和二郎沈宁拉近关系才行呀。
寒暄两句,他当即从袖袋里摸出预备好的两本书,笑着试探道:“阿宁,阿年和珍珠不在家啊?我给他们带了两本书随便翻翻。”
他以前叫沈宁为二郎媳妇儿、沈娘子、豆腐娘子,今儿故意用自家人亲近的称呼,想看她反应。
沈宁看到书管什么称呼?
现代人才不在乎这个,她一点都不敏感。
叫她沈娘子、豆腐娘子她才麻酥酥的。
叫她沈宁、阿宁,她最自在。
甚至叫老沈也行。
“千字文解析?里正伯,多谢呀,我让阿年尽快抄下来。”
高里正心里美滋滋的,“抄啥呀,送阿年了,那么好的孩子,没有书看咋行?”
陶族长都看呆了,不是,我说妹夫,你什么时候学得如此……,咱俩出来的时候你也没说给豆腐娘子送书啊,你是什么时候把两本书揣在袖子里的?
咱俩搁西边儿聊了半天你也没漏半点口风。
合着就你会讨好人呢?
心里吐槽,陶族长却也不拆妹夫的台,毕竟他们亲戚一体嘛,都要和豆腐娘子搞好关系。
他很想把话题引到沈宁做什么这么香上面,结果看妹夫和人家聊学堂去了,殷勤地关心人家儿子去不去学堂念书。
沈宁笑道:“我们正给阿年物色学堂呢。”
说啥物色啊,能去的只有柳家学堂和龙庙镇的聚文学堂。
她和裴长青商量之后,还是选择聚文。
大品牌,有保障。
主要是裴端在柳家,她不看好这人。
她觉得裴端小肚鸡肠,会暗中报复。
高里正:“聚文有点远,关键聚文学堂非常难进,不是孩子聪慧家里有钱就行的,还得能托到关系。到时候让阿年和我们阿禄一起去柳家学堂可好?我提前跟柳大爷说一声,再跟柳家学堂知会一声,哈哈,你看我,唠唠叨叨,你家大伯在柳家学堂当先生呢,何须我多事儿?”
沈宁却心怀感激,“里正伯热心肠,一点都不多事儿,正好雪中送炭呢。我们回头先去聚文那边碰碰运气,如果不行就再去柳家那边问问。届时可能需要里正伯帮忙做个保。”
这年头干啥都得有保人。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保人就是那个拖家带口的庙。
第57章 先生提携 做腐乳,谈合作
高里正满口答应,这才顺理成章地把话题拐到沈宁做什么如此香上去。
沈宁一点都不藏着掖着,笑道:“我在试制腐乳,若是成功了回头请里正伯和陶大伯一起品鉴。”
“腐乳?”高里正和陶族长又震惊了。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疯狂的神色。
果然,果然!
她果然还会别的!
一个酱油生意终归是太单薄,若是加上腐乳,就好很多!
两人心有默契,陶族长微微颔首,高里正道:“阿宁啊,以后咱们一起合伙儿吧,酱油和腐乳都合伙儿。你帮我们做这些好吃的,我们负责卖,卖完咱们三家分红。”
陶族长立刻点头,“我也有此意。”
沈宁笑道:“酱油就算了,大家都会下酱,上层的油就是最好的酱油,豆渣酱油就当我送大家消耗豆渣的。咱们从腐乳开始算,腐乳能卖掉再加其他的。”
这年代只要有背景和靠山,能平等进入城镇市场,能在那里平安做买卖,就等于有销售渠道,沈宁就有把握做出畅销品。
现在她很需要这份销售渠道,因为靠自己进不去。
其他的!
果然还有其他的!
高里正和陶族长也兴奋,他们需要沈宁的吃食!
高里正立刻打了鸡血,保证道:“放心,肯定能卖掉,我已经开始给霍家送豆干、千张和油皮了呢,他们非常喜欢。”
之前他觉得豆干、豆皮、豆腐皮名字过于相近,不够高档,记得沈宁说豆腐皮也叫千张百叶,因为一次压很多张得名的,他觉得千张这名字更拉风,就叫千张,而油皮因为带个油显得高档,他就叫油豆皮。
这一趟去县衙送税粮,他顺便带了一些豆制品。
天凉不容易坏,赶一天路也没事儿。
他也没给对方便宜,毕竟人家家大业大不差这点钱,买谁的不是买?买自家亲戚的也能帮衬一下亲戚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