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00-110(第33/43页)
此大任,只有她和水嬷嬷既有威望能弹压这些小太监,又低调不会被人关注,关键她们对皇帝绝对忠心。
就是乡下这条件太差了,让她发憷。
水嬷嬷却很乐观,虽然在宫里舒服,可那日子过于沉闷,一眼望到头,让人空落落地发慌。
如今一把年纪还能给陛下做事,她不知道多高兴呢。
她用白胖的手掀开车帘子,问外面车夫,“还有多久到地儿啊?”
车夫笑道:“老太太您甭急,得傍晚才能到镇上呢。”
水嬷嬷就和宫嬷嬷商量,“咱直接去萧先生说的聚文书肆还是豆腐村?”
宫嬷嬷:“咱……先找谢家小公子吧?”
毕竟她们是“萧先生送来乡下跟豆腐娘子学厨艺顺便照顾小公子的妈妈”,得通过小公子认识豆腐娘子,否则贸然上门实在唐突。
水嬷嬷:“那先去镇上吧,休整一番,顺便打探打探。”
龙庙镇上,裴云也在盘算回县里去。
裁缝铺就俩婆子不够用的,她这一次回来还要物色几个。
原本她想在县城物色手艺好的针线婆子,沈宁建议她回镇上找。
从老家带人来比在县城找人更好管理。
县城人面对镇上和乡下人的时候有一种先天的自我优越感,和俩镇上来的婆子一起做活儿,容易闹分歧。
而乡下或者镇上一起来的,她内心深处就觉得和东家是一起的,更愿意听她的吩咐、维护她。
这么说吧,裴云若是遇到点事儿,自己找的针线婆子会想办法帮她,因为她们是一体的,而宋父安排的厨娘和那俩使唤婆子遇事会先想跑或者去大房再就业。
即便宋母指派的都未必可靠呢。
人手还是自己掌握得更好。
沈宁一解释她就明白,当官的都重视乡党力量呢,何况普通人?
家乡人甭管自己是不是撕破脸,到了外头那还是更亲近的。
要不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呢?
在古代出个远门可能就客死异乡,半辈子一辈子回不去家乡,在外面看到个老乡可不亲近么?
裴长青也是这个路数。
他让自家人留在镇上,带童陶兄弟去县里,等把童陶兄弟也变成自己人再让他们带几个县城瓦匠。
这样一点点地把外来人同化成自己人,而不是把几个自己人丢在一堆外人里。
裴云现在无比听二哥二嫂的话,回来就物色针线婆子。
她先找人打听,收集了十来个手艺不错的婆子信息,又悄悄打探人品如何,与邻里关系如何,爱不爱挑事儿嚼舌头,喜不喜欢偷鸡摸狗什么的。
沈宁曾经说过,这叫背调,背景调查,对即将雇佣的对象有个总体了解,知己知彼,以后才好管理。
想想好了,不做背调,招进来一个喜欢散播负面情绪的员工,每天丧里丧气,那干活儿氛围能好?
别人肯定会受影响。
就室友也不愿意要这样的呀?
当然,当老板的首先得做到位,你是老板不是周扒皮,你是雇佣员工干活儿,不是当奴隶主、监狱长。
高里正家养头骡子都伺候照顾得可精心呢,每天喂豆渣、黄豆,每天打扫牲口棚,冬天冷了还得给马厩生火炉烤火呢。
裴云非常赞同,以前婆母虽然不让她回娘家,整天让她做针线,但是也给吃好穿暖从不打骂的。
她挨个婆子面试,一共面试了六个,其中一个家里有生病的老人脱不开身,但是可以在家里纳鞋底,另外五个家里有儿媳妇或者婆婆她们可以脱身跟着去县里。
裴云很满意,谈好工钱待遇,就让她们回去准备,这两日就准备出发去县里。
她去跟宋母说这事儿,结果宋母今儿去了铺子,她就往铺子去。
以前裴云从不往镇上铺子来的,怕婆母陈氏郑氏几个用戒备又轻蔑的眼神儿看她,她受不了那感觉。
现在不一样,她对布庄没什么想法,也不想跟陈氏郑氏抢什么家产,她现在有自己的裁缝铺子。
她甚至有一种隐秘的想法:我一直不稀罕你们的铺子,你们总不信,总防着我,现在相信了吧?
铺子里的伙计看见她,再不是以前防备的眼神儿,而是热情恭敬地打招呼,“三娘子,找老太太呀,在后院儿呢。”
裴云点点头,就直接穿过中间的门往后院儿去。
伙计们看见她都恭敬地打招呼。
废话,之前旺财对三爷的岳父不敬,不但被老太太打了板子,还被大娘子赔给三爷处置,又被三爷罚去做瓦匠,那命苦得嘞。
要是对三娘子不敬,那三爷还不得吃了他们?
别看三爷整天嘻嘻哈哈的,其实心黑着呢。
据说三娘子不在家的时候三爷就把旺财叫到屋里去,有时候旺财哭得呀院子外面都能听见,啧啧。
那可怜儿劲儿。
被伙计们可怜的旺财正在镇上忙着和泥呢。
王大他们先给镇上和二郎豆腐娘子关系最好的人家盘炕,再给有钱人家盘,每天忙忙碌碌,真是一天都不浪费。
下雨天他们都没停工过,下雨就先室内盘炕砌墙呗,等天气好再开屋顶砌烟囱。
他们也学了裴二郎的办法,有那不适合开屋顶的人家他们就从后窗下开烟道出去,在房后砌高烟囱。
为了赶工,王大也行使了自己队长的权力,试着把裴大民和裴大根拆开,让他们一人负责一家。
除了开屋顶,这些盘炕砌墙的活儿,一个人完全可以胜任。
如此进度还快呢。
就是给旺财忙坏了,他要忙着给他们和泥呢。
这边儿忙完又去那边儿,真脚踩风火轮一般。
关键就这么忙,三爷也不放过他,晚上还逼着他学习!
现在他拼音数字也会了,也能帮三爷记人能看的账。
他还询问了宋福瑞和王大,从禚元杰家找了个一起和泥的小厮,一天给二十文。
这才给他减轻一些负担。
而王大、裴铁牛、高木头、张本力、裴大壮、裴大民和裴大根几个如今在镇上那是声名远播的。
小谢庄、宋庄儿以及其他村子都有人预约盘炕,说冬天也不要紧,他们愿意盘北炕走后窗烟道,也接受屋里和泥,就想今年睡上火炕。
有心人就忍不住出手了,悄悄接触他们。
“兄弟,这么能耐,裴二郎给多少分红呀?一天八百文,他至少得给你三百吧?”
见他们不吭声,有心人就继续试探,“呀,不会还拿工钱吧?一天八十文有吧?啧啧,要是没有八十文,那可不合适。你们手艺这么好,单干的话至少得八十文一天。”
“哎,裴二郎要是一天给不到八十文,那可不厚道啊,他一天可收八百文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