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20-130(第37/42页)
过年了,也不知道谁陪在殿下身边儿呢。
也不知道殿下想不想他啊。
不会忘了他吧?
小太监掉眼泪儿,村里人也掉眼泪,不过他们是幸福得流泪。
大年夜给祖宗上供都得多叨咕几句,“爷奶啊、爹娘啊,你们在天有灵,多保佑豆腐娘子一家啊,他们家有福气咱家跟着沾光!”
外村也有这样的,“去年还饿肚子,今年学了做豆腐再没饿过肚子,还给豆腐村送柴火白菜的赚些钱。老祖宗呀,可保佑俺们来年跟着豆腐娘子多赚点钱啊。”
豆腐村的小孩子们就更加虔诚啦,吃年夜饭前先扎堆,笑嘻嘻地说说自家年夜饭吃什么。
往年除夕夜都吃豆饭,今年不稀罕啦,大馒头、白米饭、二米饭、米粉、面条、烙饼都可以,就是没有豆饭。
半年没吃豆饭了!
菜的种类就更多啦,烧肉、烧鱼、汆白肉、肉丸子、海米蒸鸡蛋、红烧素鸡、素烧鹅、肉签子、炒鸡蛋、炒鸡……
哎呀,说不完,根本说不完。
吸溜!
最后一起祷祝:“豆腐娘子,发大财!让我们爹娘也跟着赚钱,让我们家天天吃肉!”
像大丫二丫这些赚钱的,这会儿就腰板子笔挺。
二丫拿出用自己钱买的糖果,放在石板上拍成几块,大方地分给孩子们。
“多谢大丫二丫,祝你们发财!”
二丫:“你们都好好学识字呀,我大娘、二婶那里还需要可多人了。”
“放心吧,我们都学会拼音啦!现在我们家都是我记账!”
“哈哈,你们家又不赚工钱,记啥账?”
“我们家送选豆腐、千张、豆皮呀,可赚钱呢,我娘记性差,都靠我用拼音记呢。”
虽然豆腐娘子不会给错钱,但是自己算的结果和豆腐娘子给的一样,那感觉,甭提多带劲了!
沈宁家年夜饭有一大群人。
顾千里是除夕夜回来的,风尘仆仆。
之前在府城的时候沈宁裴长青带人回家,他还有事儿就暂时分开。
原以为得过两天才能回来,没想到事儿提早办完,他就连夜赶路,紧赶慢赶,让他赶上了年夜饭。
大家也没问他干啥去了,只热情地欢迎他。
苏婆子也没回家,她儿子们以为她离家出走死在了哪里,压根儿没找。
裴母就邀请她一起过年。
她一直帮忙烧火来着,给顾千里烧了一大锅热水,让他去洗洗。
年夜饭分了两大桌子。
几位老人家以及沈宁和珍珠阿年坐在炕上。
裴长青、顾千里、韩方还有王永冯彬、卢锦张顺四个围坐在炕前的方桌上。
四个小太监虽然嘀咕为啥陛下不派别的小太监来换他们了,可身处这样热闹又不需要勾心斗角的环境,也感受到了真情。
王永:他们对我不错,等我大权在握,定会对这家好一些的,到时候如果裴二郎考不中,我也给他弄个官儿当当,必让他家住上大宅子。
冯彬:他们对我还算不错,等我大权在握,给沈娘子弄个皇商当当,赚钱还体面。
卢锦:我要是有这样的兄嫂,当初就不用进宫了。
张顺:我要是拜豆腐娘子当干娘,她会不会打我?
满桌色香味俱全的鸡鸭鱼肉,热气腾腾,把众人的脸都熏得红扑扑的。
沈宁插上了银鎏金的簪子,戴上了裴长青送的金镶宝耳坠子,小珍珠把自己的金貔貅挂在脖子上,时不时就要摸一下,然后哈哈笑。
小鹤年的金麒麟一直揣在兜里,连同要送阿恒的那个。
他想阿恒了。
裴母把沈宁给的金戒子分给宫嬷嬷和水嬷嬷,俩老太太也没拒绝,欢喜地接过去直接戴在手上。
虽然她们有更贵的金镶宝石戒指,可这个金戒指意义非凡,更让她们珍惜。
两位嬷嬷、两位东宫大太监还有两位锦衣卫在上,卢锦和张顺识趣儿地捧着酒坛子帮忙筛酒、烫酒。
这可是霍家酿造的最好的美酒,这一小坛子要半两银钱呢。
是霍三少托高里正送的年礼。
小珍珠和小鹤年喝的是水嬷嬷给他们特意熬的山楂蜜水,酸甜可口,助消化。
水嬷嬷示意裴父:“过年了,裴兄弟说两句?”
裴父正眯着眼睛美滋滋地嗅闻美酒呢,他深深地陶醉在这幸福的新生活里,未饮先醉。
闻言老脸唰得红了。
让他讲话?
好羞耻,害臊!
他赶紧摆手,“我、我可不会,二郎,你和阿宁讲两句。”
这就到了裴长青擅长的节目了,毕竟前世作为裴总需要在各种场合讲话。
他没有说什么废话,更没自恋地吹捧自己,端着酒碗先感谢爹娘,再感谢阿宁,又感谢珍珠和阿年,后面每个人都点到,连苏婆子和四个小太监也没落下。
“分家前根本想不到会有今日,更加想不到会有京城来的贵客一起过年,这是咱们的缘分,以后不管去往哪里,都希望咱们不忘初心,心怀希望,共赴远大前途!最后,咱请阿宁说句贺词。”
沈宁也没忸怩,她端着酒杯,笑道:“咱们遥祝萧先生和阿恒新年顺遂,祝愿陛下万岁千秋,大庆朝繁荣昌盛!”
众人起身,炕上坐的诸人也跪直了身体,朗声祝愿皇帝陛下万岁千秋,大庆朝繁荣昌盛!
两位嬷嬷和四位小太监眼睛都湿润了,顾千里和韩方也是万分虔诚。
他们纷纷觉得裴二郎夫妻俩真是陛下的好子民啊,一介布衣,不曾见过陛下,竟然如此发自内心地祝愿。
嗯,要给陛下描述这一幕。
江南某山村,小太监春来把热气腾腾的饭菜摆上简陋的饭桌,“这边儿冬天也有翠绿的青菜吃,这霜雪打过的青菜,吃起来好甜的。我用荤油炒的,更美味了呢。”
一名长随打扮的锦衣卫捧出一坛水酒,笑道:“这是村里百姓们凑钱送我们的谢礼。”
另外一名护卫打扮的锦衣卫又端出一笸箩热气腾腾的糍粑,“这是几个大娘婶子送的。”
他们来这里以后租了一处小院子,一边种菜一边教村里半大孩子学拼音识字、数字算术法。
因为他们不收束脩,还免费拿识字表给孩子们临摹,村民都非常感激他们。
虽然江南富庶,可山村总归是贫穷的,读不起书,不识字,就不能去城里当伙计,只能卖苦力。
可卖苦力的人太多,根本轮不到他们。
现在好了小先生过来教他们用简便方法识字算账,孩子们学得好快的!
这些十几岁的少年学会识字以后,就能去城里找份伙计的活儿干啦。
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