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50-16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50-160(第14/31页)

腐村,正合适带人去学手艺”

    水嬷嬷帮腔:“老奴可以一起看顾东宫小膳房。”

    皇帝微微颔首,他也觉得不错,宫嬷嬷过去可以监督那些太监宫女,免得有人不懂规矩。

    他不是生来就高高在上看不见太监宫女们的真实嘴脸,他知道这些宫女太监在主子面前一套,在旁人面前又是另一套。

    他也不允许有人去豆腐村抖威风,更不允许有人用豆腐村敛财。

    见皇帝同意,宫嬷嬷和水嬷嬷自是高兴万分。

    宫嬷嬷:“那老奴去问问娘娘,是否要派一个贴身的宫女去学手艺。”

    宫里虽然有针工局,但是皇帝皇后以及太子的内衣物有些也是身边宫女的手艺。

    乾清宫没有年轻的宫女,他和太子的内衣物除了尚衣监负责就是皇后那边儿安排。

    皇帝便让她去问问。

    太子忍不住:“爹,我也要派俩内侍去学学。”

    回头他就可以悄悄假扮内侍蒙混进宣旨队伍里。

    嘿嘿。

    不意外的,他又对上谢恒的眼神。

    接下来两日皇帝又跟内阁反复确认育种司、派遣谁人学习制茶制糖事宜,至于针工局与工部合作新式袜子的问题,等学成归来再商量也不晚。

    内阁众臣知道这事儿绕不过皇帝了,利润也得跟裴家分一分,所以也没有过多纠缠,他们也想尽快学会、投产、赚钱!

    关于制茶、制糖方面,萧先生也给出了建议。

    他赞同跟沈宁推荐的蔺承君合作,也给出了说服阁老们的理由——安抚淮州府衙。

    若是制茶、制糖都去福建、岭南,那淮州府甚至南直隶怕是有意见。

    不如跟蔺承君合作,由他的茶园制茶。

    而白糖,可以由曹家船队运蔗糖去桃源,再由桃源转运豆腐村,在豆腐村加工成白糖以后再发往各地。

    张阁老和刘阁老当场就反对,觉得这是脱了裤子放屁,大费周章。

    明明可以直接在甘蔗产地制白糖,何须多跑一趟去豆腐村制好再运回去?

    这当中多耗费多少运输费用?

    因为不是正经小朝会,只是皇帝让他们来商讨,所以谢恒和太子也在。

    谢恒维护自己先生也大胆发言,“两位阁老,即便不制白糖,成阳县也需要从南边儿进蔗糖卖。更何况,即便外地有蔗糖,难道沈老板就不可以开制糖作坊吗?这就如岭南有米粉也不耽误沈老板做米粉一样。”

    你们不要把我裴叔沈姨的慷慨当做理所当然,只想自己怎么更快拿到白糖、更方便出海。

    若是他们不向皇帝进献方子,而是直接开制白糖作坊,难道你们也会嫌麻烦不进货?

    更何况先生如此建议也是为了淮洲府着想。

    裴家在豆腐村开一个制糖作坊,那么相关的船队、蔗糖商人、脚夫们都能跟着赚钱。

    陛下让淮洲府拨款、出人给裴叔家盖育种司衙门,其他县会不会有意见?

    如果裴家再开个制糖坊,带动淮州尤其是成阳县、桃源县、淮洲府的税收,那意见会不会小一些?

    附近百姓也受益。

    事实证明沈姨的作坊给周边老百姓带来很大的改善。

    太子见谢恒如此大胆,他也忍不住支持,“父皇、诸位阁老,谢恒说得有道理。”

    虽然他私下里总是吐槽谢恒、裴鹤年、裴珍珠,但是他已经无意中把豆腐村划到自己势力范围了。

    张阁老和刘阁老都看谢相爷。

    杨学士则看谢恒,目露欣赏,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有其祖父的风范。

    杨学士教太子教得崩溃,但是却极欣赏谢恒、裴鹤年这样的学生,聪慧绝伦、过目不忘、主动学习、举一反三……

    咋看都是理想型学生。

    他不禁羡慕萧先生,有这样的好学生,很爽吧?

    制白糖的方子掌握在人家手里,内阁众臣只能节节退让。

    最后的分利也是分拿货价之外的海外贸易利润。

    人家制糖作坊大货价多少,你们就给多少,这部分归作坊,人家不和你们分。

    你们出海赚到的高利润,要船队、皇家、裴家三方分。

    茶叶也一样。

    当然,海外风险大,萧先生和谢恒揣测裴长青沈宁的意思,只要一成利,却没给期限。

    这个期限是顶大的人情,如果裴叔和沈姨愿意给,到时候也由他们自己给。

    让船队欠他们这个人情。

    海外贸易利润高,尤其白糖这种稀缺货不用想都知道会很高,所以一成利也很可观。

    而像新式茶叶、白糖这种稀罕物,不说出海,就是国内也够裴叔和沈姨赚得盆满钵满的了。

    当然,在国内吃独食很容易遭祸,如果没有过硬的靠山即便再大的家族也没用,所以裴叔和沈姨找陛下当靠山是非常聪明的做法。

    商量出结果,皇帝就让顾千里给蔺承君传信,让他北上豆腐村商讨合作事宜。

    另外还要给南直隶以及淮州知府下令修建育种司衙门以及说明育种田的事项,这个由内阁拟旨、皇帝盖章、内阁发旨意,是为朝廷政令。

    加急发出。

    进入八月,秋高气爽,豆腐村也开始了繁忙的秋收。

    豆腐村今年的秋收和往年有所不同,一样忙碌,却轻松很多。

    家家户户跟着沈宁的作坊、高家运输队赚了钱,有些人家为了多赚钱不留种地劳力,而是花钱雇人种地。

    他们发现雇人种地,腾出自己家劳力去作坊赚钱更划算,毕竟作坊可不是随便雇人的,起码不要陌生的外村人。

    作为豆腐村的村民,他们感觉自己真是……命怪好的嘞。

    而豆腐村周边的村民也都觉得自己怪有福气的呢,能跟着沾光——能找到活儿干了!

    为了不受盖房子灰尘影响,沈宁把作坊拆分在裴大伯、三叔四叔等人家的院子里。

    试行后发现不错,暂时没搬回来,打算盖好新房再说。

    现在秋收阶段,作坊生意也一点都没受影响,大家做活儿的做活儿,发货的发货,人骡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

    今儿沈宁正在东边儿原本的米粉作坊做臭豆腐。

    不能在自己家,也不能在中间院儿,毕竟苏婆子和唐钜住那里呢。

    臭豆腐比做豆腐乳的时间还久,步骤更多,因为除了发酵霉豆腐,还得发酵臭卤水。

    不过只要做好臭卤水,后续做臭豆腐就会方便很多,因为那些卤水是可以一直添加卤料、水反复发酵反复使用的,就和百年老店的高汤一样。

    臭卤水当然不需要加粪便,因为发酵出来的臭卤水比大粪可臭多了。

    毕竟臭鳜鱼、臭苋菜、臭冬瓜,鲱鱼罐头以及蓝纹奶酪都是无与伦比的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