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50-16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50-160(第27/31页)

 目送珍珠和阿鹏出去,小鹤年道:“原本以为先生会是钦差呢。”

    他寻思萧先生对种子的事儿非常上心,送种子的时候对他们也诸多叮嘱,说不定会以钦差的身份过来呢。

    萧先生如今也认可了他弟子的身份,他非常憧憬能跟先生一起读书。

    没想到皇帝派了另外一个国子监司正,不派萧先生。

    谢恒嘴唇动了动,很想告诉他,却又忍住了。

    虽然知道阿年不会乱说,但是有些事儿不想人家议论就最好不要透露,免得招祸。

    原本皇帝是想派萧先生来宣旨的,让他下来看看,结果太子又作妖!

    太子听说萧先生要下乡,他竟然恐吓小太监假扮他,他则打扮成下乡学艺的小太监混在钦差队伍里。

    谢恒跟萧先生对太子无比了解,第一时间就给他“揪”出来。

    太子就耍赖,说萧先生和谢恒走的话红蓝队就散架了,不许谢恒走。

    萧先生便主动跟陛下进言他留下主持东宫读书,由国子监卫司正做钦差,又让谢恒随行。

    他留下,太子就无话可说。

    太子虽然聪明,但是无论他们出什么招数,总要被萧先生和谢恒识破,不能偷偷跟随出宫下乡。

    谢恒出发的时候太子还气得吱哇叫呢。

    他道:“东宫功课紧,先生一时走不脱。不过先生非常挂念裴叔和阿年的功课,特意托了卫先生来指点。届时裴叔不用紧张,有什么要请教的只管问就是,卫先生是个很和气的人。”

    裴长青虽然没进学,跟其他读书人接触也少,可他知道国子监司正的分量。

    若是给别人听见不知道得多羡慕呢。

    这年头良师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书读得再好,要想写好策论、懂得安邦治国的理论却需要良师指导,不是自己能悟出来的。

    他感激得很,少不得心中又发狠必得尽快中个秀才,否则对不起这么多顶级资源啊。

    裴长青带着孩子们学习,沈宁先去作坊转一圈。

    作坊今儿继续上工,照旧发货,依然人来车往得很忙碌。

    如今大伯娘、三婶儿、四婶儿、荷花嫂子、黑壮嫂子、张老三等人各司其职,领着自己小组按部就班地上工,不需要沈宁多操心。

    发货也有清晰的账目对接,不只是二蛋等孩子能识字记账,运输队的小队长、作坊的组长、管事也都认识工作常用字,也能记账。

    即便识字不够多的,也能用拼音记明白。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可以写得丑,绝对不能记错。

    丑可以练,不会可以学,马虎可不行。

    从作坊出来,沈宁顺便去地窨子看看。

    地窨子做活儿的基本都是五十以上的人,他们计件儿赚钱,压根儿不用人管,一个个都埋头干活儿。

    沈宁是去让他们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的,若是不注意休息,整天蹲坐、低头的,做不两年身体就该废了。

    尤其几个残疾人,以前形同废人,不能下地也不可能打工赚钱,吃白饭遭嫌弃。

    现在编席赚钱,东家不克扣工钱,还给肉汤喝,逢年过节还发节礼,家里人对他们也尊重起来,嘘寒问暖,吃饱穿暖的,一家子又和和气气的,他们又拼命想给家里多赚些钱。

    有的想给自己娶个媳妇,有个想给儿子去媳妇儿,有的想给儿孙攒钱,各有各的动力。

    “过个时辰要上来活动活动,喝喝水、上上厕所、晒晒太阳呀,咱要长长久久地赚钱,不是就赚两三年拉倒。”

    众人纷纷笑道:“东家放心吧,俺们可注意呢。”

    腿脚不好的男人双臂撑地,登时就来了几个别样俯卧撑,笑道:“东家瞧,俺也跟唐师父学了两招,且练着呢。”

    其他人也纷纷练两招给沈宁看,让她放心。

    沈宁笑道:“你们注意就行,今儿傍晚估计钦差会来,你们到时候也可以磕个头再走。”

    众人连声说好,不会给东家丢脸。

    他们以前半点见识也无,自打来了作坊那见识可嗖嗖涨。

    宫里来人、知府、知县、锦衣卫的,啥没见过呀。

    别的不会,磕头能不会么?

    刘知府问话,他们都能答两句呢,好不好不知道,反正裴老爹说没丢人,知府大人挺高兴。

    钦差来了也照办。

    沈宁叮嘱一圈,然后回去琢磨菜单子。

    小珍珠和阿鹏去接宝儿,顺便会把猪蹄子拿回来。

    家里再杀一只大鹅?

    听见外面嘎嘎的声音,沈宁寻思算了,别杀自家这些看门的功臣了。

    正盘算呢,高里正和高二郎推着鸡公车过来,一车鸡鸭和蛋,一车米面油。

    高里正:“阿宁,钦差来,咱得杀猪吧?现在杀,来了正好吃席。”

    沈宁想了想,也行,“再去柳家洼买两头羊。”

    京里贵人讲究,牛羊肉是好肉,猪肉次一等。

    高二郎主动道:“我这就去买。买回来和猪一堆儿杀,到时候直接抬过来,免得把这里弄上味儿。”

    高二郎如今也信服了爹的话,紧跟沈宁和裴二郎,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自己那点产业算啥?

    跟着沈宁和裴长青,家业不但越来越多,还会更牢靠呢。

    现在他也不再跟大哥大嫂计较那点儿,大哥在城里张罗,三弟负责发货进货,他负责在家处理村中事务。

    沈宁这里有事儿,他也主动张罗。

    钱记账,回头从应酬费里出。

    应酬费是沈宁跟高里正商量好的,他们在城里跟官府、商家应酬,她这里跟客商的应酬,都可以报账。

    按说钦差是自家的事儿,不用作坊报账。

    可高里正觉得钦差这么长脸的事儿,哪能不算作坊的事儿?依着他要算全村的事儿,因为全村跟着长脸得好处啊。

    这种无形的好处摸不着,却能看得见。

    你村里来了钦差,县里都高看,四外村都尊重,村里交税、说亲、办事都顺利。

    哪哪儿都沾光!

    晌午裴母做个丝瓜鸡蛋虾仁汤,再摊煎饼给大家伙儿简单吃一顿,等着晚上吃席。

    周边村子很快从豆腐村得了信儿,知道要来钦差队伍,立刻拔菜的、捉鸡的、要么抱上织的布匹、挑上编织的篓子筐子,又来牌坊这里赶集了。

    豆腐村的妇女孩子们也趁机过来看看有没有自己急需的。

    而周边大户打上次刘知府过来就知道钦差的事儿,全都算着日子呢,今儿也纷纷上门送米面油、各种肉鱼菜品。

    柳大爷也打发管事说会送几个厨子带着炊具食材什么的来帮忙。

    沈宁推辞不过,便让人把留下的人和食材等都记账,以后还人情。

    原本她寻思像刘知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