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印度做首富: 14、阿萨姆邦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穿到印度做首富》 14、阿萨姆邦(第1/2页)

    卡车是旧卡车,看生产日期,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车了,里程表早就跑爆表重新计算了。

    这车开起来到处都响,不过没关系,只要还能跑。

    买的粮食都装车上,再盖上防水布,人就坐在粮食上,还剩下一部分人坐火车。

    以印度火车的尿性,坐卡车和坐火车还真说不好哪个更折磨人,反正萨沙她自己是选择坐卡车,至少不会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气味。

    在卡马提普拉,萨沙每天能看到的是穿着各色纱丽,浓妆艳抹的女人,出卡马提普拉之后,她更多看到的是不修边幅,眼神诡异的男人。

    距离市中心越远,越难在户外看到女性,只能从一些窗口看到她们忙碌的身影。

    她们第一个停靠的地点是孟买边缘的一个小村子外围,村子人不少。

    如果不是他们这群人装备精良,看起来就不好惹,可能车停下来的时间就是被抢的时间。

    说是小村子,其实人并不少,以印度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注定了不会有地广人稀的地方。

    有的话,那块地就得反思反思,到底是因为什么,让对恒河水都百毒不侵的印度人民不愿意住在那块地上。

    停下车,用自带的水和自带的食物做饭,推荐大家都自带。

    村子里平常很少有外人来,大城市交通发达,不代表他们这样的农村也交通发达。

    萨沙他们的到来,让村子里很多小孩子都跑过来围观,有男孩有女孩,很多都瘦骨嶙峋的,这些孩子大多都是村子底层家庭的孩子。

    他们没有土地,靠给村子里的婆罗门老爷种地过活,达利特是不被允许有土地的。

    看到他们吃饭,这些孩子越靠越近,贾扬特他们只能分出人负责警戒,这群小孩靠的太近也要挨打。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些小孩很可怜,这就中了坏人的圈套。

    当这群小孩蜂拥而上的时候,村子里的大人们就有借口也蜂拥而至。

    车上可是真金白银买来的粮食,不能出差错。

    正在吃饭的时候,萨沙看到不远处的村民在地里忙着,应该是在给农作物除草或者是上肥料。

    很快就有人背来一袋子血呼啦的东西,倒进田里刚挖好的田沟里。

    用动物血肉来当肥料,就属于天然有机肥,想当年,萨沙还没穿越的时候,她家里就会把坏了的肉什么的,当花肥。

    萨沙眼睛好,这群人倒的时候,不小心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那是一只人手。

    在场的村民不少,大家都对这种情况视而不见,习以为常。

    不知道这个充当肥料的人到底是犯了什么法。

    已经吐的昏天黑地的萨沙觉得,自己应该是犯了天条,这才被打到印度来的。

    在食品安全这方面,她专门兑换了炊事员,认真给大家做饭,保证干净新鲜。

    谁能想到,食品安全从源头它就不安全,还得是老祖宗的智慧啊,种地,这是最基础的。

    等到换地方安稳下来,第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种地,种粮食,种蔬菜,鸡啊,猪啊,牛啊也都自己养。

    别的动物她不知道,反正卡马提普拉在外面游荡的牛……会吃屎。

    所以她在这里是不吃牛肉的,这个无关信仰,毕竟,这种条件下养出来的肉,你说它身上没有寄生虫,别人信不信不知道,她萨沙是绝对不信。

    萨沙准备去的地方是阿萨姆邦,去那里,是因为那里有恒河水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印度的第二大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说这个名字大多数人可能比较陌生,说它的另一个名字,大部分人就不陌生了,雅鲁藏布江。

    阿萨姆邦是雅鲁藏布江出国之后流经的第一个地方,相比来说,不管是水量还是水质,都有保障。

    而恒河主河段,上游水量相对较小,水量足够大的时候,已经污染严重。

    所以,阿萨姆邦是个好选择,有水有平原,十分适合种田。

    另外一个主要因素是,阿萨姆邦在印度的东北角,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央邦的管控力度没有那么强。

    越往北走,天气就越冷,好在他们出来之前就准备了厚衣服,不至于冷到受不了。

    走的这一路也见识了不少在卡马提普拉看不到的东西。

    卡马提普拉太小,太单一,远没有外面的世界宽阔。

    车走在路上很颠簸,经常会有试图搭顺风车的,一伸手,就准备挂他们车上。

    这样对挂车的人来说不安全,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车不安全。

    本来车就破旧,再强行拉一堆人,费油还危险,当然要让这些人下车。

    补票也不行,她萨沙是缺钱的人吗?

    其实真的缺,不要是因为他们补票给的太少,钱给到位,拉几个也没问题。

    这一路上还遇到很多私立关卡,他们都是直接冲过去的,只有冲不过去的公立关卡才会老老实实给钱。

    这种关卡,每个邦都有,邦和邦之间很多时候不仅语言不互通,各种规定也不互通。

    南印度的关卡相对正规些,要的也多,北印度的关卡更不正规,不过要的少,这也跟南北经济状况有关。

    一路上,他们时不时还能看到当兵的,这些人都有说有笑的,并不为即将到来的战争担心。

    在印度,能当上兵也不容易,跟一些害怕当兵的国家不同,印度老百姓更热衷于当兵。

    虽说当兵不能大富大贵,经常要受到上峰盘剥,吃的伙食可能是猪饲料,可它真能吃饱,饿不死人。

    而且,福利待遇什么的,相比自己在社会上找工作,好的太多,只要当上兵,就是端上铁饭碗,能在部队服役十几年。

    这对低种姓来说就是最大的吸引力,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工作,反正都要死,当兵死还能挣更多钱,何乐不为。

    南印度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很多,北印度有,但是不多,更多的是大片的农田,农田里是麻木工作的农户。

    在这样的地方,空气相对没有那么污浊,偶尔飘过来的农家肥味不算,那是天然应有的代价。

    河流情况还是不容乐观,再干净的河,也扛不住一堆人什么都往里扔,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他们都往河里扔。

    途径加尔各答,萨沙突然听说,这里有个唐人街。

    在此之前,萨沙从来不知道,印度还有唐人街。

    到地方,确实有唐人街的风格,能看出来跟周围的街道风格不一样,又不像美国唐人街那么奢华。

    印度的唐人街有种小巷子的朴实感,萨沙熟练的用普通话跟这些人交流,双方沟通起来有点困难。

    萨沙遇到的中国人用的是方言,只有极少数词能听懂,她用的普通话,在这时候,国内都还没普及,更别说这里有些人,在建国之前就来这里讨生活了,更不知道普通话。

    鸡同鸭讲半天,最终只能无奈放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