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231、同地不同宴(姜沃 用量来弥补吧...)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231、同地不同宴(姜沃 用量来弥补吧...)(第2/2页)

如此。

    她终究是走入了不同的时空。

    见到今日所得无数"唐诗",姜沃忽然想起被杨慎评为"启唐之先鞭"的庾信。

    庾信,就是家国破碎饱经离丧后才写出了''''赋史''''。可见,有些诗文,必得是经过"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之苦楚,才能面世。

    正如......

    姜沃的目光落在杜审言身上。

    就像之后的杜甫,不知是在评庾信,还是在评自己的后半生: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亦是清代赵翼评元好问之诗词时感慨的那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非经离丧,有些诗句,断不能成。

    姜沃久久凝望着滕外阁外孤鹜隐去后的飞霞流云。

    "是醉了吗?"崔朝的声音,把姜沃唤醒。

    崔朝很是担心:虽说她才饮了一杯,但大半年没喝了,可别酒量再次下降。

    姜沃摇摇头笑道:"无事。"

    崔朝看她的笑容,不知为何,总觉得这笑意中透着几分伤感之意,但却又很是释然。

    他未及再继续细细分辩,就见姜沃转头,对这些时日与她几乎寸步不离的女亲卫聂雨点道:"请周荞来吧。"

    聂雨点应了,又叫了两个女卫一同上楼,毕竟那套蜡版印刷的器具,两个人有些拿不过来。

    姜沃放下酒杯,换过一杯紫苏饮,醒了醒神。

    若少了一些诗人家国离丧之句,她决定换另一种方式,''''弥补''''此地后人。

    量。

    姜沃在看《全唐文》中唐代很多诗人介绍的时候,都有一句话''''其诗大多散失'''',''''除《xx》外,余诗散失''''。

    就连贺知章这种做过尚书高官,皇帝老师,在当朝是朝廷重臣,《旧唐书文苑》中还单独给他列传的人,作品亦都大多散佚,到姜沃所在的时代后,贺知章只留下了不到二十首诗传世。

    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留下来的虽多,但散落的更多!

    新唐书曾记载过,李白病重之时,曾经对着族亲李阳冰枕上授简,草稿逾万卷,终集成《草堂集》二十卷,并请之作序。

    之后''''旋及过世''''。

    然而李冰阳作序的时候,就已经记录过:"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中原有事,何事?

    安史之乱。

    可见当世李白关于战乱的诗作就已经散失十分之九。

    而这留下来编纂成《草堂集》的二十卷......又遗失了。

    姜沃想到自己背过的李白诗词--诗人的水准到了那里后,当真是绣口一吐就是盛唐,不知道有多少篇绝妙诗词遗落,如同珍珠沉入海中,再难打捞。

    实在可惜。

    而唐诗多散失,也与此时印刷术尚不发达有很大的关系。这会子连书都多是手抄本。

    而诗词最常见的流传方式就是题壁写诗。比如姜沃这一路出长安,就见过不少:什么佛寺、逆旅、酒肆、甚至行舟乃至任何一处墙壁上,都可能提着诗人的诗词。

    就像之后白居易一路走,一路追着看元稹的诗一般一一"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后世人能从各种途径追连载,可怜白居易同学只能追柱子,到了地方先绕柱走。

    而从题壁到口耳相传再到被人记录下来,其中自然难免散失误传。

    能够有意识,也有能力把自己诗文编纂整理,刊印成册的人,只占极少数。并且哪怕将诗文编集成册,若是只留在自己家中传给后人,遗失的可能性也很大。

    而以上两条''''整理出版和国家保存''''--

    现在的姜沃都能做到了。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