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祝故事里当女帝: 7、好戏不断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在梁祝故事里当女帝》 7、好戏不断(第1/2页)

    “山长!”孙夫子一语道破来人身份。

    众学子讶异之余,纷纷施礼拜见,“山长!”

    山长走到众学子面前,渊渟岳峙,压得所有人不敢直视,环顾一圈后,锐利到冰寒的眼眸锁定在一人身上,厉声道:“梁山伯,看你干的好事!”

    “比试?”山长冷冷看着梁山伯,问道:“你以为天下就你一个聪明人吗?”

    “说得倒是容易。这里共有四十五人,比什么?怎么比?什么时候比?是能一朝一夕解决的吗?”

    况且谁来评判,评判标准又该怎么定?

    如果书院有能力在短时间内组织一场如此大型的考试,他为何不直接将人全部收下?

    “山伯知道。”梁山伯跪倒叩拜,说道:“比起无书可读,这些麻烦又算什么?”

    “若是书院缺少桌椅板凳、经义教材,我们愿意自己想办法克服。只求山长给我们一个读书的机会!”

    寒门子弟纷纷跟在梁山伯身后,齐齐跪下,高声喊道:“求山长给我们一个读书的机会!”

    孙夫子所面临的压力转眼间给到山长,山长抬眸看了梁山伯一眼,意味深长,“倒是我小看你了。”

    “你想要的根本不是比试,你想逼我出面收下你们。”

    梁山伯本想解释,他虽看出老伯身份不凡,但没有想到老伯就是山长。

    他想的是,闹大了,山长必然会出面。哪怕山长不答应,见到人,他也有一线生机。若是山长答应,自然更好,反正结果不会更差了。

    梁山伯弯腰伏在地上,再次叩拜。山长既然愿意出面,没有一上来就彻底拒绝,说明还有希望。

    “只要书院愿意收寒门子弟,无论怎样惩罚山伯,山伯都心甘情愿。”

    山长胡子一动,问道:“只要书院愿意收寒门子弟,什么样的惩罚,你都认是这样吗?”

    见梁山伯点头,山长又问:“如果这个惩罚是不收你呢?你带头闹事,收了你岂不是落了书院的面子?”

    山长的话让跪着的众寒门弟子心里七上八下,膝盖下坚硬的石板也没能泯灭希望带来的芳香,一个个心思浮动。

    看到此情此景的马文才忍不住勾勾嘴角,还以为这些穷酸鬼铁板一块呢?原来不过如此!

    只可惜看不到梁山伯的脸色,想必精彩极了。辛苦一场却是为人作嫁。

    不同于刘郁离看好戏的表情,祝英台是真心诚意地为梁山伯担忧。

    山伯该怎么选?同意山长的话,他将无书可读。不同意,就会连累所有寒门子弟。

    以山伯的性格,他必不会为保全自己而舍弃同伴。

    祝英台忍不住攥紧袖口,心如油煎。

    山长再次问道:“梁山伯,你愿意吗?”

    梁山伯挺直脊背,直视山长,开口说道:“山伯不愿。”

    “山伯也是寒门子弟,不该被排除在外。”

    山长微微低头,刀子一样的目光,落在梁山伯的脸上,“你是坚决不肯了?”

    见梁山伯一副坚持到底的姿态,山长说道:“我以为你是个心有大义的孩子,不想是我错看了你。”

    他抬头,转向梁山伯身后之人,问道:“他不肯,那你们呢?”

    “是与他一起离开,还是留下来?”尖锐至极的问题就这么被摆上台面。

    站着的人群传来一片唏嘘,跪着的窸窸窣窣。

    有一位蓝衣公子自人群中蓦然站起,一把推开同伴的手,出声道:“学生常无名见过山长。”

    “学生愿意与梁山伯同进退。”他眼神坚毅,毫不畏缩,“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之冻毙于风雪。”

    “是吗?”山长看向梁山伯,“你的同伴肯为你放弃唾手可得的机会,你难道就不肯为他们退一步吗?”

    梁山伯弯腰再拜,抬头回话道:“学生愿做子路,不为子贡。”

    “好一个愿做子路,不为子贡!”山长语调平缓,周身的威压却是一阵强过一阵,“这是拿孔夫子堵我呢?”

    子路与子贡皆是孔夫子的学生,两人各有一个出名的典故,分别是子路受牛、子贡赎人。

    子路受牛是指子路曾在河里救了一个人,那人给子路送了一头牛,子路坦然接受了。

    世人嘲讽子路贪财,孔子却夸子路做得对,行善事得善报,这样大家就更愿意做好事了。

    子贡赎人则是指春秋时的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见到在外沦落成奴隶的同胞,将人花钱赎回来,就能获得国家的奖励。

    子贡赎人后却拒绝领受奖励,孔子知道后认为子贡做错了。今后,鲁国人将不会再花钱赎回同胞了。

    因为做了好事,不仅没有回报反而要损害自己利益。

    梁山伯自称愿做子路,不为子贡。意思是他不肯放弃入学,山长如果不收他,就是违背孔圣之道。

    山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圣人之道,岂是我这个小小山长能违背的。”

    闻言,梁山伯眼睛一亮,喜不自禁,“多谢山长!”

    常无名重新跪下,跟着众人叩拜,“多谢山长!”

    与寒门子弟的兴高采烈不同,士族子弟脸色一个比一个难看。书院超负荷收人,必将损及他们的利益。

    山长看着梁山伯,好奇地问道:“你是怎么看出我的身份的?”他身上的衣服就是学院的杂役服,而且他扫地时绝没有趁机偷懒看戏。

    梁山伯站起来,看了一旁的祝英台一眼,这是他的功劳。要不是祝英台提醒,他还不知道一个人的衣着装扮有这么多的门道。“山长的鞋子是青云靴。”

    青云靴是民间根据官靴仿制的,鞋底比一般的鞋底厚且软,还不易滑。最适合上朝时长时间站立的官员或者是出门远行的人。

    出门前,他娘听闻青云靴既舒服又寓意好,便想给他买一双,谁知一问,价钱十万。

    梁山伯当然不愿意买这么贵的鞋,不是买不起,而是没必要。

    他能拿出黄金十两的束脩,难道还裁不了一身新衣服或者买双新鞋吗?

    在他看来,衣服鞋子干净整洁就好。若是因水洗日晒,折了颜色,好好的东西就扔了,实在太过奢靡。

    山长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鞋子,心道,他老人家年纪大了,穿双好鞋,不应该吗?

    臭小子,眼太尖了。

    山长又问道:“如果我今日不出面,你当如何?”

    梁山伯憨厚一笑,坦然道:“别人山伯不知道,但山伯自己肯定会赖在书院门口不走。”

    好小子,我出不出面都赖上我了啊!

    “最后一个问题,你明知王家的两个仆人听不懂你的话,为何还要与他们多费口舌?”

    这小子也不是个迂腐的,为何如此行事?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出自《召公谏厉王弭谤》。意思是阻塞老百姓的嘴,就好比阻塞河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