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卷科举,奈何大哥先躺平了: 80-9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不想卷科举,奈何大哥先躺平了》 80-90(第3/13页)

,您是岳展公子?”

    “你认识我?”岳展用手指着自己,他觉得自己没有出名到随便一个人就能认出自己。

    “这说来话长了,上次永定桥塌了,你们救了我那没过门的媳妇,这不,肚子都大了,再过个儿把月就要生了。官府都张贴了告示,你们的样貌都画的跟真人一样,你们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呐,我能不好好看看记住吗?这是哪阵风将您吹出来了?”

    岳展看着面前这个三四十岁的汉子,满脸的络腮胡子,皮肤黝黑,上半身光着臂膀,一看就是长久干这个的。他心想或许他可以呢?

    于是拿出两张纸将自己要打造的东西细细与他说了

    那汉子看着这两张图,两只眉毛皱的能夹住只苍蝇了,端详了许久,就在岳展以为没戏的时候,他这才说道,

    “这个袖箭倒是不难,我能做的,你这个暴雨梨花针,非是我等铁匠能办到的,不过我师兄倒是可以一试,他原跟我一样是铁匠,现在是巧珍阁里的大师傅。他的水平是这个。”他说着举起一个大拇指,他这才注意到,他的拇指上满是茧子,或许长久打铁磨的吧!

    “那就多谢李兄了,您不知道您可是帮了我的大忙了。”

    “您可别对我这么客气,您是我婆娘的恩人就是我的恩人,我能办到的,必然万死不辞。”

    两人约定了几日之后过来拿后,岳展就走出了李铁匠铺子。刚走了十几步,迎面就见到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年轻妇人。她穿着一身葛布粗衫,皮肤偏黄,略显疲惫,头发像是随手一挽,斜插着个木钗,耳边有几缕头发散落下来,有些凌乱,手里拎着个食盒。

    就见她往李铁匠的铺子里拐进去了。这就是李铁匠的婆娘呀?怪不得看着怪眼熟,这不就是当年赖着岳辛非让岳辛娶她的姑娘吗?

    这两口子有意思,一个恩将仇报,一个知恩图报,这搭伙过日子,不知道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喽。不过这些不是他该关心的了。

    没过几天等他再去的时候果然见到了已经做好的暗器。他打开看了看袖箭制作精良,箭簇冒着冷光,锋利无比。而那暴雨梨花针,更是技艺精湛,不愧是大师做的。他连连点头,口称满意,掏银子也爽快,那李铁匠却说太多了太多了,不需要这么多,只需要材料费就行,怎好收恩人这许多钱呢!

    这还真是个实诚人,“李大哥,你别推辞了,你可是帮了我的大忙了,这点银钱是我的一点心意,并不多,出去我出这个价都不一定有匠人接这个活,你能接下来本身就帮了我,你要再推辞,下回我怎好再来麻烦你。”

    李铁匠见他这样说,就没有再推辞,只得收下银子,让他下次尽管来就行云云……

    第83章 游学遇险 时间真是不禁过,未……

    时间真是不禁过, 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庆明二十年秋,是众人准备游学的日子。

    说到这游学, 孔子是游学的鼻祖, 从孔子带着弟子游学开始,游学之习就蔚然成风。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大魏朝,游学就是获取讯息学以致用的最佳方法, 这个时代的游学是寄情山水的过程中,穿插着拜师访友。在游学中交友, 在游学中实践, 做到知行合一。

    游学自古以来就是高端消费,在大魏朝同样是奢侈消费, 这么多人一路上的食宿, 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普通家庭仅靠着微薄的收入很难供得起这游学的支出。而作为岳麓书院的学子,他们是幸福的, 书院专门设了一笔款项用于游学支出, 普通学子仅需要自己出少少的一点银钱就可以跟随夫子周游四方。

    但是即便这样, 每个人也需要提前准备好自己的行囊。他们早在出发前很久就将要游学准备的行李收拾停当。

    干粮是必不可少的,还要将锅灶一起带上, 生米也要带着, 走到哪里就烧火煮饭,自力更生。除此之外,御寒衣服也必不可少。虽然这是秋天, 秋高气爽,但是早晚已经有些凉了,若是再下上一两场秋雨,那就要添置衣物了。

    学习资料,笔墨纸砚更是不可或缺,还要准备足够的盘缠以备不时之需。林林总总,到出发时每个人的行囊都鼓鼓囊囊的。

    幸亏书院提供车马,不然让他们扛,他们可扛不了这许多。

    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霍霍向游学。而游学的名单也是提前拟好的,学生报名,书院经过筛选,留下九个名额。

    大家多是像岳展这样刚考上秀才功名,离着乡试还有三年时间,也有对会试没有把握,觉得自己火候尚浅,想要再历练历练的举人。当然这次一起出行的也有他的好友岳承霄和秦文韬,他知此行凶险,但是好说歹说都无法劝退二人。用他二人的话说,

    “你这是想背着我们游学,独自快活?那怎么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想也不要想!”

    急得岳展抓耳挠腮,捶胸顿足,一无用处。得,都是大爷,去吧,去吧,好兄弟就是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回好了,同生共死吧!

    这天天高云淡,露冷风清,清晨的露珠还凝结在草尖,晶莹剔透时,岳麓书院门口已经停着三辆马车了。

    这次跟他们一起出行的是邓文元邓夫子,和教御马课的崔夫子。崔夫子拳脚功夫了得,秦夫子虽然更有经验,奈何他年纪大了,舟车劳顿的,所以书院安排了更年轻的崔夫子为大家保驾护航。

    等大家集合好,正要上马车,只听“哒哒哒哒”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众人抬头望去,只见一辆马车疾驰而来。

    待那马车停下,一名方山书院的夫子下车跟崔夫子和邓夫子打招呼,紧随其后下车的是几个学子打扮的少年人。

    岳展定睛一看,这里面还有熟人呢!上次马球比赛切磋的王坤,蹴鞠比赛时对方的队长方长明,另一个就瘦高少年看着也脸熟,就是想不起在哪里遇见过,索性不去想了。

    一番交谈,大家才知道原来方山书院的几个学子也想游学,已经拜托了岳麓书院的山长跟在他们的马车后就可以,而且他们也有夫子跟随,既然山长都同意了,他们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了。

    就这样计划好的三辆马车,等真正出行成了四辆马车,岳展没有坐马车,他生的人高马大的,在马车里窝着不舒服,再说这样怎么能将美景尽收眼底呢?于是他说动崔夫子,跟夫子一样骑马前行。

    在书院里天天读书的学子,此刻跟出了笼子的鸟儿一样,一个个叽叽喳喳的品评着外面秋日的美景:

    蔚蓝的天空上,朵朵白云,大雁高飞。满是秋意的大地上,火红的枫叶,金色的麦浪,挂果的树木,都一一铺陈开来………

    他们的路线是提前定好的,岳展游说众人尽量坐船,所以他们在走了一天路后,坐船北上。古代的大船也可以是拉车马的,不过车马要分开。多少有些麻烦。

    好在花一点银钱就有专门的伙计帮忙,一群书生并几位夫子就这样坐着大船,在江上行了几日,就到了洪州府。

    别看他们书院坐落在桐江边上,这群书生里大部分还是旱鸭子,而且有几个晕船晕的厉害,本来计划坐十几日的船,看这几人晕船晕的脸色蜡黄,连连告饶,大家只得临时改变路线,从洪州府下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