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荒,目标天帝: 200-21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人在洪荒,目标天帝》 200-210(第3/14页)

只看哪个人好用,就多多委以重任。

    这时候可不流行守拙那一套,人人都在争取被放进布袋里的机会,好尽快把自己的锥尖露出来,让国君看到自己的能力,争取到更多的权柄。

    戴璇和郑措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怎么做官,跟在赵姬身边一年多,对秦国朝堂如何运作也一清二楚。

    因此,两人甫一入朝,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很快就入了子楚的眼。

    又过了一年多,子楚病危,看在扶荔和戴渠的份上,托孤之臣除了吕不韦,还多了一个戴璇。

    秦王子楚病逝,谥为庄襄王。

    同年,十三岁的太子政继位,秦国拉开了新的篇章,天下也将拉开新的序幕。

    秦王政年少英锐,在朝中本就有不少支持者。只是年纪尚轻,还不能亲政。

    他遵照庄襄王的遗嘱,将国事尽付于吕不韦和戴璇,两人同为相邦,吕不韦为右相,戴璇为左相。

    中原七国与蜀国正好相反,是以右为尊。吕不韦是子楚的老臣,戴璇是嬴政做太子时的忠实拥趸。秦王政以吕不韦为右相,也是安抚朝中老臣。

    至于国玺,则是按照旧例,由太后赵姬保管。

    对此,华阳太后与夏太后都有不满,却又都没提出异议。比起对方,她们更乐意赵太后保管国玺。

    秦国立国多年,自有一套可行的运转体系。哪怕新王年少,整个朝堂仍旧有条不紊。

    嬴政也不着急,每日里按部就班地听政读书、练武强身。

    他还接受扶荔的建议,找来诸子百家的门人给他讲学,目的是为了了解百家学说,有好的就用,不好的就置之不理。

    这一点,倒是与自称“杂家”的吕不韦不谋而合,稍微消解了吕不韦身为权臣对新王的警惕。

    作为权臣,他最害怕的就是国君与自己的政治理念不合。子楚对他言听计从,是他渴求的明主。

    但对于秦王政,他只知道对方天资聪颖,在朝中人脉颇广,其他的知之甚少。

    如今知晓嬴政并不倾向于百家中的任何一家,而是像自己一样,都觉得该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悬着的心顿时就放了下来。

    更直观的表现,就是他在朝堂上不管面对嬴政还是戴璇,都少了几分尖锐,恢复了从前的圆滑平和。

    一开始嬴政还觉得奇怪,但当吕不韦向他表明,想要召集诸子百家的学子,编纂一部百科全书时,嬴政就全明白了。

    ——右相呀右相,原来你才反应过来呀!

    其实嬴政做太子时,就已经了解到吕不韦的政治主张,当时他就觉得和自家老师的挺像的。

    这也是为什么吕不韦态度改变时,他一时没反应过来。

    ——两人的信息差交错了。

    召集天下学子编撰百科全书,这种争夺文脉之举,嬴政当然赞成。

    只是,他也有个问题:“编纂这部书,是以秦国的名义呢,还是以相邦的名义呢?”

    “这……”吕不韦迟疑了。

    他是商人出身,哪怕已经做了相国,也依旧有人轻视他。这些年,他一直致力于向天下证明自己。

    原本他想编撰一本百科全书,就是为了给自己刷名声,让天下的贵族看看,哪怕出身商贾,他吕不韦也并不比任何一个人差!

    可是他没想到,年少的秦王竟然直接问了出来。

    一方面他觉得欣慰,因为大王在他面前很坦荡;另一方面,他又觉得颇为难堪。

    嬴政微微一笑,又问道:“相国致力于修书,究竟是为了开天下文脉,还是想向那些贵族子弟证明自己呢?”

    吕不韦脸色变了,他几乎是惊恐地看着嬴政,完全没想到年仅十三岁的秦王,竟然能看透他的心事。

    嬴政仍旧微微含笑,全然不顾吕不韦不断变换的脸色,直言道:“若寡人没有猜错,相邦所为是后者吧?”

    吕不韦苦笑起来:“莫非大王认为,就算臣修出了古今第一奇书,也依旧比不上那些世卿世禄之家吗?”

    “您怎么会这么想?”嬴政很是诧异,“在寡人看来,相邦才干绝世,根本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

    吕不韦愕然,惊异不定地看着他:“大王当真如此认为?”

    嬴政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抛出了另一个问题:“在政年幼时,相邦曾送给政一册蜀国《圣王律》,您去过蜀国吗?对蜀国政局了解多少?”

    “臣去过蜀国。”吕不韦脸上露出向往之色,“蜀国与中原七国都不相同,那里是有才之士的乐土。只可惜,臣生不逢时,郑氏王朝已入末期,天下动荡不安,并不适合久居。”

    他说这话,其实是在替自己挽尊。

    他是个商人,还是个敢于火中取栗的商人,就比如投资还是质子的子楚。

    当初在蜀国时,他也曾信心满满,想要通过科举入仕。

    可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

    蜀国自圣王起,就重视基础教育,千年以来,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村学,村学之上还有乡学,择优录取村学学子。

    乡学之上还有县学,县学之上还有府学,甚至锦官城里还有太学……

    如此层层递进,千年以来积累的人才如过江之鲫。

    蜀国的科举考试,是真正的天才与天才之间的拼杀,庸才根本就没有入场的资格。

    吕不韦固然是个天才,可在那样的修罗场里,却也一再落败,让他怀疑人生。

    未免彻底失去锐气,他果断离开了蜀国,到中原来寻找机会。

    第203章 嬴政拿捏吕不韦

    嬴政对蜀国的了解,都来自于扶荔夫妇和戴璇二人。他主要就是了解政体、民生、经济和军事。

    关于蜀国的科举制度,他听扶荔说过一次就很感兴趣,后来又详细询问了戴璇和郑措,觉得这是彻底掀翻中原世卿世禄制度的绝妙好棋。

    自从孔夫子推行“有教无类”以来,读书就不再是王族世家的专属,许多家有余财的,都会让子弟拜入百家读书。

    只是中原七国对于用人,仍旧是世家子弟为主。那些出身不好的有才之士,想要出头难上加难。

    七国之中,秦国的环境最为友好,可从各国西进的人才,也免不了被秦国公室针对。

    嬴政有心引入蜀国的科举制度,却对蜀国基础教育的能量一无所知,自然也猜不出吕不韦在蜀国的遭遇。

    只不过,吕不韦口中的“蜀中战乱,不可久居”,嬴政是一个字也不信。

    这个以“奇货可居”闻名天下的商人,怎么可能经不起战乱的风险?以吕不韦的为人,他该是富贵险中求才对。

    他之所以离开蜀国,嬴政推测,八成是在那里得罪人了。

    不过,嬴政也没准备拆穿他,他还要用吕不韦,让吕不韦顶在前面冲锋陷阵,他在后面观察调控,在秦国试行科举。

    于是,嬴政对吕不韦说了一句极有诱惑力的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