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荒,目标天帝: 200-21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人在洪荒,目标天帝》 200-210(第7/14页)

比之下,探望华阳太后时,也会遇到昌平君熊启和他弟弟熊颠。

    昌平君颇有才能,这些年一直致力于秦国和楚国的和平共处,对嬴政也十分尊敬,嬴政还是很乐意见他的。

    至于熊颠,他就是个典型的纨绔,没什么本事,却很识时务,嬴政就觉得他说话很好听。

    至于母亲赵太后,嬴政去过几次甘泉宫,就不大乐意去了,主要是不喜欢吃狗粮。

    他也能感觉到,赵太后也不太愿意他常去打扰。

    赵太后明显焕发了第二春,整日里和美男郦雍调琴弄瑟。郦雍是典型的蜀国男子,温柔多情,极能给妻君提供情绪价值,又轻易不过问外面的事。

    嬴政见他每日里只陪着太后玩乐器、看百戏,并不为自己讨要权柄,也并没有在赵姬耳边为蜀国出身的官员们说好话,对他非常满意。

    有他陪伴太后,能让太后尽早走出先君逝去的哀恸,对嬴政来说,就是大功一件。

    =====

    再说朝堂之上,因为左右相邦制定的策略极为克制,对公卿们的影响不大,反对声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

    哪怕吕不韦以秦王的名义,把科举取士的布告发布到了整个中原,除了秦国宗室颇有微词,朝堂官员们都接受良好。

    秦国本就是出了名的六国人才汇聚地,不管是三晋、燕人、齐人还是楚人,只要有才,秦国都乐意任用。

    科举制度只不过是把各国人才主动来秦,变成了秦国主动向各国招贤。这种事情,孝公时期已经干过了,如今不过是多了一道考试的关卡而已,问题不大。

    当然,也有心思敏锐的,意识到了这只是一个开始,只要科举制度彻底在秦国生根发芽,日后的发展就不受他们控制了。

    可能看出这些的都是聪明人,聪明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天才和蠢货分享真理,得到的往往不是崇敬,而是唾弃甚至拳头。

    他们还明白另一个道理:不管科举制度如何变革,“以才取士”的核心是不会变的。甚至于只要持续教导好家中子弟,哪怕某一代没落了,日后也能靠着科举制度翻身。

    因而,看不出来的不以为意,能看出来的都沉默不语,科举制的初推行出乎意料的容易,倒是让摩拳擦掌的吕不韦怅然若失。

    ——不是,我刀都磨好了,已经做好了血战到底的准备,你们就直接投降了?

    戴璇笑问:“这还不好?”

    “也不是不好。”吕不韦只觉得浑身难受,“就是蓄力一拳,以为打的是铁板,结果却是柳絮……”

    后面的,他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却听戴璇调侃道:“所以闪到了右相的老腰?”

    吕不韦:“…………”

    ——虽说话糙理不糙,但你这话也太糙了!

    戴璇哈哈笑道:“右相也莫要失落,真正的难点本也不在这里,而是后续的教育下沉。”

    吕不韦想到了遍布蜀国的各级学署,再想到中原诸子百家发展了三四百年,却没有任何一家能在蜀国立足,瞬间就预见到了日后的血雨腥风。

    戴璇拍了拍他的肩膀,激励道:“变革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呀!”

    吕不韦并没有被可以想见的困难吓到,反而越发斗志昂扬。他用力点了点头,正色道:“多谢左相提点,不韦定会总结得失,砥砺前行!”

    戴璇笑道:“不要那么严肃嘛,来,咱们再商量商量,教育下沉时,怎么稳住诸子百家。”

    两人凑在一起商量了半天,还真商量出一个好法子来。

    ——修书。

    自战国以来,百家争鸣,世间但凡有学问的,但凡对世情有些感悟的,哪个不想著书立说,扬名后世?

    等推行教育时,秦国必然一统天下。一个国家不可能用两套或以上的制度,不管秦是只取一家还是兼杂百家,总会有很多人的政治主张要被舍弃掉。

    被舍弃掉的那些,并不意味着就是糟粕,只是并不适合这个时代而已。

    但不适合这个时代,不代表不适合以后呀。

    大秦完全可以给他们画饼,由官方出资,把他们所有的学说都搜集编纂出来,流传后世。

    那些小学派就不说了,但凡大些的学派,比如儒家,再比如墨家,内部已经出现了很多分支。光是他们内部扯皮,就能消耗掉许多时间。

    如果各家的学说修得比意料中的快,那也无所谓,让他们继续修,修史。从三皇五帝到大秦统一,足够他们修很多年了。

    修完了国史,还有诸子百家的发展史,不信他们不吵起来。只要有争吵,就必然有各种辩证,又能拖延许多时间。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抛出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诱惑,把他们的手脚都绑住,让他们无暇顾及朝堂上的政策推行。

    计策敲定之后,

    吕不韦不由感慨:“想不到,不韦的修书之念,竟会以这种方式达成。”

    再想想当初修书扬名的念头,他就觉得挺可笑的。

    果然,人甚至不能共情曾经的自己,哪怕这个曾经就在不久前。

    戴璇笑道:“便是修出天下奇书又有什么意思?右相可以想象:把诸子百家都玩弄于股掌之间,还要被详细记录在史书上,这种感觉,不比带人修一部书更爽?”

    吕不韦:“……想想是挺爽的,还是你们蜀国人会玩呀!”

    想到蜀国那堪称密密麻麻的天才,他只觉得头皮一炸,忽然想到一件事:“等等,左相,秦国要举办科举的文书布告天下,不会有蜀国落榜的人来考吧?”

    戴璇歪了歪头,似乎分外不解:“这对我大秦来说,难道不是好事吗?”

    “好事?呵呵!”吕不韦替即将下场的考生们默哀了片刻,似哭似笑地点了点头,“没错,是好事,咱们秦国得多出多少人才呀,是天大的好事!”

    第206章 陪考

    来自中原各国的考生可不知道,考试还没开始,就已经有人替他们默哀。

    开科取士这种盛事,他们之前只是听往来蜀国的人说过。但凡有些才能的,哪个不歆羡?

    如今中原也要施行,施行者还是对各国人才都很友好的秦国,许多人都蠢蠢欲动。

    他们之中,有的人是想通过科举求官——只要能考出好成绩,就是给自己镀了一层金。哪怕不在秦国做官,到了山东六国,也会被奉为上宾;

    有的人则是单纯地想通过科举证明自己,证明他们并不是没本事做官,而是醉心泉林之乐,不屑于争名夺利。

    不管怎么说,秦国举办的第一届科举,浩浩荡荡来了三千多报名之人。

    好在吕不韦和戴璇早有准备,在布告没发出之前,就先征发工匠和徭役,建好了可容纳万人的简易住所。

    戴璇通过自家和男君家族的力量,从蜀中运来一批建筑器械,不但加快了工期,还减少了徭役与工匠的伤亡。

    更重要的是,秦国出现了第一批三层高楼,引入了蜀国的修建技巧,把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