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人在洪荒,目标天帝》 210-220(第1/15页)
第211章 嬴政诱捕器
无论文举还是武举,但凡考中的,无论名次高低,都出尽了风头。
哪怕是打着“证明自己”的旗号来考试,并声称考完之后就继续归隐泉林的那一撮,也都以得到“进士”的名号为荣。
有人春风得意,自然就有人妒忌眼红。
可秦国官府早有应对,还没等他们对考试成绩提出质疑,所有文举中榜的试卷,就都在城门前搭架子贴了出来,说是供人瞻仰,其实就是让那些落榜之人闭嘴的。
至于武举?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举都是真刀真枪比出来的成绩,而且大家伙都看着呢,落榜的那些若敢站出来闹,那就是嫌自己不够丢人。
但凡榜上有名的,策论和审案都有过人之处。哪怕有人觉得自己不该落榜,对于上榜的那些,也是暗暗认可的。
而且这并不是结束,那些优势突出缺陷也突出的,收到了秦王政亲手书写的聘书,邀请他们留在秦国做客卿。
原本因落榜而失意的他们,瞬间就觉得天亮了:怪不得六国人才纷纷向秦呢,秦王对人才的重视,的确远胜山东六国的君王呀!
至此,中原第一届科举才圆满结束。秦国不但收揽了大量的人才,还把秦王政求贤若渴的美名传遍了整个天下,包括蜀中。
嬴政特意腾出了三天的时间,分批接见愿意留在秦国的客卿,每个人都有直接和秦王对话的机会。
自恃身份的还在矜持,善于抓住机会的,已经凭借这次接待,顺利给秦王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蜀国的十位客卿,嬴政特意留到了最后,和蜀国十位上榜的进士一起接待的。
等寺人将自蜀国结伴而来的四男十六女引进来,嬴政自后殿而出。双方甫一见面,嬴政便感谢了他们为秦国一统天下操的心。
那二十个人学问有高有低,城府也有深有浅。城府浅的那些听见这话不由微微一愣,下意识看向身边最有话语权的那位。见对方始终面上含笑,情绪滴水不漏,他们也连忙收敛了心绪,跟着一起寒暄。
其实这里双方都有一个误区:嬴政以为他们想要修改秦国的律法,是认定了秦国终将一统天下;可在蜀人的心目中,一统才是常态呀。
不过这点误区,并不影响双方相谈甚欢。蜀国学子认可了嬴政的雄心和能力,嬴政也管中窥豹一般,看到了蜀国庞大人才库的冰山一角。
会面结束之后,嬴政独自沉思了半个时辰,便立刻命人去请扶荔和哪吒来。
因为他意识到了一个从前一直被忽略的问题:以蜀国的人才基数,若统一中原之后,当真能把蜀国也纳入统治范围之内,全天下的官职,会不会都被蜀国人抢走?
虽说能者上,庸者下。可若代天牧守的全部出自一个地域,不管是对君王、对人才还是对普通百姓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若真出现了那种情况,才刚安定不久的天下,只怕很快就要再次陷入混乱。
因扶荔在城外和农家学子一起育种,过了将近两个时辰,夫妻二人才进宫。
好在因黑山君一去许久不回,哪吒不放心扶荔独自出行,这些日子把军营那边的事都抛给了章邯,与扶荔时刻不离。
若不然,奉命去请人的还要两头跑,只怕城门都要关了。
——顺嘴提一句,章邯在此次武举中,不出意外得了魁首,如今在军中已经有正式的官职了。
听了嬴政的倾诉,扶荔只觉得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秦始皇的政治素养……哪怕只是半成体的秦始皇,政治素养也非一般人能比。
这等窥一斑而知全貌的事,放在嬴政身上,竟然一点都不让她觉得意外。
扶荔赞赏道:“我原本以为,要等中原一统,正式与蜀国接洽之后,你才会意识到这一点。看来为师还是低估你了,政儿比为师想象中的更加聪慧。”
少年嬴政有些羞涩地笑了笑:“都是老师教得好。”
“不,你不用谦虚,天分这种东西,靠教是换不来的。”扶荔微微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地说,“一个好的老师,能把庸人教导成才,却不能提高他们的上限。”
眼见嬴政他嘴角越翘越高,一双眼睛弯成了月牙,哪吒笑眯眯地说:“也是姐姐的眼光好,门下两个弟子个个天分高绝。
政儿虽然在军略上差了些,不过他是一国之君,本来也不必亲临战阵,这点欠缺也就算不上什么了。”
嬴政笑容一敛,暗暗磨了磨牙,皮笑肉不笑地说:“学生一直听殷老师说,在政之前老师还有一位弟子,只是不知是何方神圣?既有如此大才,老师何不修书一封,请他来秦国共商大计?”
哪吒脸上的笑容也不得不收敛了。
见他如此,嬴政得意地在心里“哼”了一声:叫你总是扫兴,真当我治不了你?
通过往日的观察和总结,嬴政心里清楚,两位老师因为某些原因,并不能透露自己的过去。他那个所谓的师兄,也是两位老师过去收的徒弟,八成也是不能透露的存在。
扶荔悄悄捏了捏哪吒的手心,开口打圆场:“好了,你们俩先别闹,正事要紧。”
嬴政见好就收,立刻端正了神色,欢喜道:“老师果然有解决之法。”
这回换哪吒暗暗磨牙: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好逗了!
扶荔道:“这解决之法说起来很简单,只是操作的时候,得需要为君者有绝对的魄力。”
嬴政自信道:“若是别的,政还会思虑一番。若说魄力,政自认不输世间任何一位。”
这话扶荔信,但凡他缺了一点魄力,也不能使六合具归一,诸侯终向秦。
而扶荔提出的法子,并不是自己想出来的,是直接借鉴了前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南北分榜。
朱元璋完成形式上的一统之后,面对的是一个南北长久分裂,两边百姓相互敌视的局面。
思维上的统一,比形式上的统一更难。
那种情况,和嬴政即将面对的中原与蜀中的局面极为相似。
一个是南方文化鼎盛,北方相对贫瘠;一个是蜀中文化鼎盛,中原相对贫瘠。
若是朱元璋不搞南北分榜,很快就会面临嬴政担忧的局面:天下官僚尽出南方。
会导致什么后果,明末已经给出了答案:明末大量官僚出自东南,他们进入朝廷体系后,不但无休止地在政策上倾斜南方、压榨北方,还在南方大量开办学堂,大量培养人才,使得南北差异更大。
东南膏腴之地,却借着科举出现了大量免税之田,把整个天下的税赋众都压在了西北。
终于,一场大旱,一场瘟疫,剥夺了一个邮递员最后的生存希望,整个天下都乱了。
那些贪婪无度,无休无止为自己家族牟利,与同乡相互勾连,为自己家乡攫取大量利益的人,最终也把自己的家乡带入了战火之中。
朱元璋正是预见到了这种场景,才力排众议,顶着满朝的压力施行南北分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